案例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为企业所接受,很多企业都开始了案例库的建设,并期待利用这种方式形成组织经验的萃取机制。在案例形成后,如何把案例背后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逻辑、行为的讨论,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
案例选取要从战略角度出发
目前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案例教学做为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案例的选取过程首先要经过充足的考虑。
现代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变化永远比计划快半拍,这就要求每一 位管理者都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意识。他们必须能够从日常事务和问题中抽身出来,把自己的工作和公司战略结合起来。从资源配置、目标设定、决策评估、知人善用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虑问题,形成综合性思维模式。
在案例教学中,很多案例都是“两难”的情境,管理者正是要从公司战略的理解与落实出发,去考量如何选取最优的方案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不仅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案例学习者系统思考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对于整体战略的理解能力。
有的伙伴可能会想,不同层级的学习者要求是不一样的,执行层有必要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吗?我的观点是,虽然不同层级的学习者关注的维度不同、能力要求不同、教学目标不同,但每一位学习者的工作目标、范围、职责,都与公司的战略息息有关。尤其是到了执行层面的时候,战略的理解与讨论,恰恰可以来回答他们的关于“我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的疑惑。
案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理解,任何一种经营行为,都是为了保证战略有效落地。案例中对于经营行为的成功与否的讨论,不应该仅仅限于业绩指标达成与否,更重要的首先要从战略角度出发,考量案例角色所做的是否就是组织战略所要求的,这一点很重要。
因此,内训师对于战略的理解、战略与案例之间关系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能够从战略层面去看待一个案例的时候,会看到更多的内容,这本身也是案例教学要承担的重要职能。
案例分析从价值观出发
案例的呈现,往往是以事实为主线。引人入胜的情节、似曾发生的情境、细节的呈现与描述,很容易让案例学习者陷入具体的事情、行为的讨论中。在案例学习中,学习者对案例中角色行为、逻辑的思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映射着怎么的价值观。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实践篇》中谈到:“每个组织都是它的成员思考与互动之后的产品”。成员思考与互动的方式、动因,是组织价值观的特有反映。当组织价值观形成之后,组织成员会以约定俗成的方式体现在行为上。价值观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剖析,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为什么很重要?对于组织意味着什么?对于客户意味着什么?
我们经常会在案例研讨的现场中发现,有些伙伴会认为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有的伙伴却会认为案例中的行为,根本是不可能发生。其实,伙伴们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组织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本身就是有差异的,即使在同一个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的价值观也会因为部门领导的风格、业绩要求、所处环境有所不同。更何况每个案例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情景、该组织的特定价值观、特定的企业文化。
所以,通过案例学习,让学习者理解不同价值观指导下,所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与结果,不仅仅有利于学习者理解案例,更重要的是可以反思自己有哪些假设?这些假设又反映出现什么样的价值观?对所在的组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案例教学中,也要通过学习者对案例本身价值观、行为、观点的多方思辨,形成与组织所提倡的价值观相互印证,最终探询出可以指导未来行为的可行观点。
案例学习要面向未来
与许多案例开发的伙伴交流,我发现总有一种误区。大家认为学习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从案例中获取经验、汲取教训。殊不知,总结出来的内容,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过去的知识,而学习者所有的决定都是要面向未来的。
这就意味着,在案例学习中,我们即要帮助学习者联结过往的经验,更要注重于学习者面对未来情景时的决策与应对,案例教学的价值也恰恰正在于此。因此,在案例学习中如何设计引发思考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分析问题原因之后,一定要基于以下的问题逻辑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①针对同类的问题,我们能够做哪些工作预防问题的发生?
②从公司管理体系来看,我们可以做出哪些调整和改变?
③我们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从哪几个维度建立问题的解决机制?
④案例学习课程之后,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个改变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特点在于,并没有把注意力停留在“问题为什么发生”上,而是把关注点放在未来。
案例学习中多元化的声音才有价值
在教学环节中,案例学习通常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这就意味着,案例学习是一个多方对话的过程。每一个案例研讨的现场,都是由案例、案例撰写者、多位学习者和教师之间所形成的对话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你会发现,无论前期怎么设计,最终案例学习者能够获得什么,往往与前期的教学设计无关。纵使教师有意控制,还是会有更多的观点由此生发。所以,我建议案例讨论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学习者的思考成果,要充分相信来参加学习的伙伴是具有正确价值观与良好愿望的。这就像无论案例撰写者强调案例本身有什么含义,其实对于学习者来讲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在案例阅读与研讨过程中,每一位伙伴都可能因经验、背景、时代的理解而自行阐释其中的奥妙。
案例教师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鼓励并包容多元化的声音出现,并让这些声音充分交流、引发思考。要相信学习者有能力找到属于他们的正确答案。如果教师真的觉得学习者的答案不够完善,当然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前提是“分享”而不是“讲授”。
案例教学最吸引学习者之处在于,所有案例中发生的事情在他们的工作中时有发生,因此对案例的讨论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如何能够避免“就事论事”的讨论?而能够更深的层次引发思考与讨论?管理类、运营类、技能类等不同方面案例,如何进行有价值的深度挖掘?面向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如何能够更好的体现案例价值?还有更多的讨论空间。
期待有更多、更好的案例价值挖掘呈现在我们面前。(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