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父母们却选择最粗暴的那一个。”

前不久,知乎上的一个帖子,引起了120万人围观热议。

一名高中女生搬往新家时,发现房间里有一个监控摄像头。

安装它的人,正是自己的父母。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1张图片

理由非常简单:“出于安防考虑。”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2张图片

《楚天都市报》抽样调查发现,422个家庭里,有33个家庭的孩子,被这样的“眼睛”24小时盯视。

这一边,孩子们怨愤不已。

另一边,父母们却理由充分:

“怕你出现危险”“监督你的学习”……

“哪怕方式有些不妥,做父母的,总不会害你。”

1

“我是你什么人?怎么不能监控你?”

“我再也不想在那个门眼里,看到你的眼睛了。”

很难相信,这句话出于一个初中男孩的口中,而不是一部恐怖片的台词。

男孩李锦沅在一次和妈妈的争吵后,发现自己卧室的门把手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拳头大小,黑黝黝的窟窿。

有时候,客厅的灯突然熄灭,男孩下意识地回过头看。

猛然发现那个窟窿后面,有一只眼睛盯视着自己。

那是妈妈的眼睛。

她卸下了门把手,就是为了看儿子是不是在偷玩、有没有认真学习……

孩子请求妈妈,把那个门眼堵上。

“我再也不想在那个门眼里,看到你的眼睛了。”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3张图片

妈妈答应之前,先提出了两个条件。

“一、你的房门不能上锁;

二、你不能在里面搞小动作。”

“门后的眼睛”,可以消失。

只不过,它要换成不上锁的房门、随时进出的影子……

必须在这几项中选择其一。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4张图片

“每个人都有隐私权”。

可放在父母面前,这一规则似乎就失效了。

日记、信件、手机消息……

很多父母想拆就拆、想看就看。

孩子不仅要像做了亏心事一样躲躲藏藏,还不能“叫屈”。

南京市江北新区,一位14岁的男孩报警,举报父亲在房间安摄像头监视自己。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5张图片
 爸爸欲装监控儿子报警 / 我们视频

警察赶来后,父亲反而非常生气:

"你有多少隐私?”

“我是你什么人?怎么不可以监控你?”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6张图片

他背着手,一一细数自己的“苦衷”:

儿子沉迷游戏,疏于学习,自己又长年在外做生意,无暇照看。

眼下只有这个方法,才能督促他学习。

至于方式,确实“极端”了点,但也无可厚非。

毕竟,“小小年纪,有什么隐私?”

美国心理学家萨巴瑞,曾提到一个 “自负感”的概念。

很多父母的爱,看似毫无保留。

实际上,却暗含轻视。

他们以一种“自负”的姿态,把自己的意愿强塞入孩子的人生中。

恰如安装监控的这些父母,看起来,处处为了孩子好。

实际上,孩子的真实感受,很少被顾及。

2

“我知道你爱我,但我不快乐”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访谈节目《不好说特想听》中,27岁的男嘉宾天天自曝,只有站在家里狭窄的走廊中,他才会拥有安全感。

因为,除了那里之外,他的卧室、厨房……都被父母安装了摄像头。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7张图片

从小,他就生活在这“透明”的世界中。

门锁被父母拆掉,他们可以随时进出房间;

手机密码被破译,聊天记录等私密信息被一览无余;

更不必说日记信件等,几乎每页都有被翻过的痕迹。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8张图片
 《不好说特想听》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天,直言自己“活得像傀儡一样”。

沙发、电视……他用的都是旧的,因为怕被父母骂“有钱没地方花”。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9张图片

工作、生活……无论何时,他都戴着一层厚厚的面具。

外人面前,他小心翼翼。

回到家里,还要伪装成母亲喜欢的样子。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10张图片

当母亲主动和他沟通:“你觉得我爱你吗?”

天天的第一反应,是低头沉默。

“我知道父母很爱我,但从没有哪一刻觉得这份爱是温暖的。”

社会心理学家斯凯勒·霍克教授提出:“隐私,是发展出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

青春期的孩子发展出自己的人格,学会自我表达,都是需要个人空间的。”

“私人空间被侵犯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沮丧和自闭等心理问题。

某社交平台上,有孩子控诉,父母把自己当贼一样看管,自尊全无。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11张图片
 “爸妈看我就像看贼” / 525心理网

有孩子抱怨,因为父母无孔不入的窥探,自己变得多疑敏感,遇事悲观。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12张图片
 微博网友

还有研究发现,被父母盯得越紧的孩子,越会琢磨如何藏好自己的隐私,直到下一次父母无法发现为止。

父母管束得越紧,孩子反而愈发叛逆——争吵、哭闹、离家出走……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13张图片
 父母在客厅安监控监督学习,14岁少年怒而离家出走/时间视频  

父母们使尽浑身解数,希望将孩子塑造地更好一点。

可粗暴蛮横的方式,却将孩子越推越远。

3

做父母,是一个“技术活”

华少在《我们长大了》中提到:

“教育小孩时,不要因为动机的合法性,就忽略途径的正确性。

做父母,是一个“技术活”。

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要注意方式的选择。

建立双向信任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隐私权的重视,超过他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

这时候,他们的隐私,多半与“自尊”相联系。

如果能在此时,帮助孩子建立起私人空间,往往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发展。

动画片《小猪佩奇》中,猪妈妈给佩奇做了一个“秘密盒子”,让佩奇盛放自己的秘密。

佩奇好奇地问妈妈:“我要放什么东西进去?”

妈妈微笑着回答:“你来决定放什么,这是你的秘密盒子,不要告诉我。”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14张图片
 猪妈妈送给佩奇“秘密盒子” / 《小猪佩奇》  

“当儿童不愿将某些感觉告诉父母或者其他家里人时,他们会第一次体会到秘密神奇的分割力。”

接过“秘密盒子”,佩奇兴奋地手舞足蹈,雀跃不已。

最后,还主动和家人们分享了自己的秘密。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15张图片
接过“秘密盒子”,佩奇高兴得手舞足蹈 / 《小猪佩奇》  

“父母在尊重孩子隐私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信任。”

一次采访中,黄磊表示,女儿的日记经常不上锁,就明明白白地搁在桌上。

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来没看过。

“哪个少女没有秘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这些秘密是孩子内心最宝贵的财富。”

信任,从来不是单向的。

教育孩子,更像是一个种树的过程。

想要获得孩子的信赖,首先就要种下尊重的种子。

用平等的态度沟通

杨红樱曾说,“只有真正地蹲下来用孩子同样的视角,倾听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家长的教育理想才不会仅仅是成人世界的自言自语。”

站在父母的角度,难免“想当然”:

“小孩子懂什么?”

“我再不插手,孩子就会走弯路。”

一旦换成孩子的视角,才会发现,父母很多时候只是蛮横地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少之又少。

“父母必须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著名作家刘墉在《刘墉谈亲子关系与沟通》一书中,分享了自己与儿子相处的经验。

每次儿子犯错时,刘墉都会训斥他,但训完之后,又会把话语权交给对方:“OK!老爸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了。”

这样一来,如果孩子想要反驳,就首先要认真听爸爸的建议。

哪怕最后,儿子真的驳倒了爸爸,他们的距离,也会就此拉近。

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_第16张图片
 儿子邀请刘墉一起去巴厘岛度假 / 微博@刘墉  

在书中,刘墉归结自己的心得:“在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话,孩子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懂得听。”

“有效的沟通胜过窥探。”

想要孩子听得进建议,放下姿态的沟通,总会比“高高在上”的效果要好。

前段时间,网络上悄悄兴起一个名词——“隐形懒惰父母”。

指的是那些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积极往返于各大教育机构,却疏于与孩子沟通的父母。

表面上,他们为孩子操碎了心。

实际上,他们只是用钱,堆出了一条幻想中的捷径,指望用这条捷径弥补自己的缺位。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说到底,监控也好,偷看日记也罢,其实都是一种“偷懒”的教育方式。

看起来“不得已”,其实恰恰是不舍得花时间,走近孩子的内心。

心理学家霍克教授说,“知道孩子正在经历什么的最佳方式,是让他们自己告诉你。”

居高临下的命令,换不来心悦诚服的听从。

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给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乎热帖引120万人围观:我在卧室发现摄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