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作品永存

昨天我喜欢的作家陈忠实去世了,作为一个资深文友,势必要作文以纪念。

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创造了一个文坛传奇。在写这部作品之前,他没有任何迹象,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之后,接连出版的其他作品也都反响平平。就是这部白鹿原,硬生生地创造了空前绝后石破天惊的震撼影响力。就像王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压倒全唐诗一样:孤珍横绝。

打开书的第一页,有这样一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通篇读完,确实有这种感觉,就是一部站在民间立场的口述历史。从清政府灭亡写起直到新中国成立结束,横亘50年,说尽白鹿原的种种变迁。各色经典人物,各种传奇故事,纷纷在这里上演,铸就了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白嘉轩六娶六丧,一生硬气,腰杆笔直。作为一个族长,他恪尽职守,忠厚爱民;作为一个农民,他勤劳本分,务实节俭。作为一个家长,教子有方,治家极严。有点小小的狡黠,但一生光明磊落,用他自己的话说:怕人知道的事就不是好事,怕人了解的人就不是好人。就是中国传统礼教熏陶下的典型农民形象。朱先生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知天命性自足,仁义智慧,半人半仙。有人说:朱先生就是未出山的诸葛亮。朱先生的死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完美离场。用白嘉轩的话说: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先生了!一片土地两个家族,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上演了一幕幕貌合神离明争暗斗的鬼把戏: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还有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无不栩栩如生,无不催人泪下,无不掩卷深思。这些悲剧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这些人物仿佛就行走在你身边一样,他们可能是你的爷爷奶奶叔叔大爷,他们的音容笑貌你仿佛都似曾相识。

当时看完这部书,我一直就有这种感觉:这就是中国人写的书,这就是客观完整展现中国人的书。想要很好的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了解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以及中国人的处事动机,非读此书不可。不要以为这就是一部简单的写中国农民的书,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农民,或者是农民的后代。比《大地》那部以成功塑造了中国农民形象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要深刻多了。那是一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农民,也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缺乏对中国人深层次的了解。

甚至作者的写作手法,都是非常传统的。语言简洁有力,文白相加。故事虚实结合,光怪神奇。在读到鹿三死前,神志不清,被田小娥的鬼魂附上身,翘首弄姿,说出一大段田小娥的心里独白时那一段,我仿佛看到了中国传统鬼怪故事的影子。我小时候经常听鬼上身的故事,中国封建迷信里也经常有请什么大仙现身的传说。当时的感受是又恐怖又可叹。惊叹作者的神来之笔。之所以会出现鹿三身上这种鬼上身的奇事,是有复杂的心理成因的。似乎田小娥死前那一声“大”的喊叫就是暗示。以后行文处处皆有伏笔。到最后简直是妙手天成。处处显示出作者的高深功力,非凡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又是浸泡在传统文化故事中的。

陈忠实说,这是他创作的一部死了之后可以压箱底的作品。无疑,白鹿原完成了他的愿望。书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里摘录一段凤凰网的专业评论吧:《白鹿原》一出世,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可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迄今人文社的累计印数( 含修订本、精装本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 已达六十六万一千册,此外还收入他的“小说自选集”和“文集”,海外则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版、台湾新锐出版社版和韩文版、日文版先后面世。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迄今已发行逾200万册。

著名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西方学者评价说,“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当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来,我就跟我朋友说:并不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却代表中国获得了世界最高的文学奖。当时我想到的就是陈忠实和陈忠实的白鹿原。

在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传说白鹿原上有个白鹿精灵,只要这个白鹿精灵一出现必有祥和福报撒满人间:麦苗会噌噌上长,害虫会消失不见,瞎子复见光明,瘸子的腿可以康复行动。朱先生出生和死亡都有白鹿精灵出现,百灵出生和死亡也有白鹿精灵出现。那么白鹿原这部作品的出现呢,会不会也是白鹿精灵撒给人间的福报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斯人已逝,作品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