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岂能无《论语》

汉本1605班    叶丽霞    1601554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其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人生岂能无《论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这几句话,但对其中的深意,我们是否已体会?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这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

“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直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反而减低了学习的乐趣。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识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所以这个“习”字应该解释为习惯。如果真的习惯成自然,当然令人喜悦。同道好友为什么愿意远道来访呢?最好的理由便是来到这里赢几盘象棋、喝几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书画,或者听到某些难得一闻的道理。同道好友常来往,彼此才有机会互助,共同为未来而奋斗。最难能可贵的修养便是自己很有名气,满肚子学问而别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居然看不出来,自己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漠视仍然丝毫不觉得难过。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培养孔门三乐的情趣使自己更受欢迎,也更加有价值。自己的观点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内心的悦乐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自然乐在生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建议我们不论怎样忙碌,每天至少留二十分钟给自己养成天天反省的习惯,反省时要掌握三个重点,这是曾子对我们的建议:(一)替人家想事情,有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有没有趁机从中为自己寻找一些好处?(二)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信实的地方?故意隐瞒某些事实,或者存心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三)每天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不能即知即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去运用,以期养成习惯?是不是知而不行,只用来骗取考试的分数?或者用来炫耀自己,甚至至于欺骗别人?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有些事情要先做后说,有些事情最好边做边说,有些事情必须先说后做。各有不同的情况,也需要选择各自不一样的方式。言行不恰当不但容易得罪人,或者遭受不必要的误解,而且足以伤害自己。凡事考虑好才做,考虑好才说。一般来说,君子为了表示诚意大多采取先做后说的方式,大家要怎样认定,完全给予尊重,就算有时候吃亏也无所谓。

人生岂能无《论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圣贤由修养而来,所以人人都需要修养。最好的方式便是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看到别人的言行,就反过来看看自己。比自己好的,想办法向他学习,以求努力赶上,比自己差的,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同样的缺点,有则赶快加以改善。见贤思齐,并不是样样都要向贤者看齐,更不是样样都要比别人高明。人有个别差异,各有不同的倾向,不必也不能勉强求其相同。所以我们不断学习是在于自我提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只学不思,完全接受而不能加以判断,丧失自主性,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因此倡导学思并重,一方面接受他人的意见,一方面还需要自己思索、判断,求出合理的答案。这一句话,要和《述而篇》所说的“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起理解,学的要领应该是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从举一反三的思虑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比较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思而有得的学才是益于身心的学,特别是现在社会资讯发达,各种言论都可能出现,更加需要慎思明辩,然后才可以放心的实践。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富贵与贫贱,并不是人人都能自行掌握的,循正当的途径获得富贵是一件好事。为了寻求富贵而违背仁道就成为一大坏事。富贵贫贱本事无所谓好坏,它也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我们的评断标准应该看这个人获得富贵是怎样得到的过程。换句话说,只要过程充满了仁爱,所采取的方法也很正当,不论富贵或贫贱,都值得我们敬佩。

人生岂能无《论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中的思想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虽然与现代的新文化难免有冲突,但是毕竟中国受封建儒家文化统治了2000多年,儒家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所以,我们要有所取舍的学习儒家孔子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真真正正利用好我们的文化瑰宝!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岂能无《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