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娃,快一岁半了。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从一个软绵绵每天只知道睡觉吃奶,和用迷茫无助的小眼神看我的甜美小肉肉——变成了一台永动机。
回想自己曾经对全职妈妈生活的憧憬:日常老公帮忙清扫烹饪,我负责照顾宝宝,给她喂奶换片,帮她清洗衣服,她若困了,我也跟着休息。满满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如今想来,真是图样图森破。
偶尔回顾这一年好(lei)愉(cheng)快(gou)的育娃生活,最大的收益,大概就是我多年来顽固的拖延症,无药自愈了。这堪称意外惊喜,实在值得撰文一篇,总结一下。
自打有娃以后,我连生理需求都可以被延迟满足
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实践这一点,人们本来是得从更新自己的观念,改变固有的习惯开始的,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坚定的决心,否则难以成事。然而因为有了娃,这瞬间变得容易了,因为娃已经自动自发的帮我重新设置了“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一切大小杂事,都要先满足本宝宝,才能再抽空考虑你自己。
于是,如果我要吃饭,就必须先把娃喂饱;如果我要睡觉,就必须先把娃哄着;如果我要上洗手间,而又不想娃趴在关着的洗手间门上一边捶门一边哇哇哭着找妈妈,就得先确保她已经睡好吃饱,听够了绘本,手头有了可以玩上十分钟左右的玩具,然后认认真真的告诉过她“妈妈要去洗手间很快就会回来哦”之后,才!可!以!去!
然而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大多时候根本等不了啊!所以,从加快速度提高效率安顿好娃开始,治愈拖延症迈出了第一步。
如果我敢犯懒,娃会变本加厉
有时我也会突然钻个死牛角尖,觉得这种要求太过分了,伺候多大的主子也不能让人连吃喝拉撒都不能正常进展啊!加之觉得娃已经一岁多了,并不是三两个月的小婴儿了,有些需求已经完全能够独立满足。于是我小暴脾气一上来,振臂一呼,打算宣誓主权,不管娃了。
譬如有一次,深夜,娃吭叽吭叽叫了两嗓子,表示“本宝宝睡不着,需要吃奶”。可夜寒被暖,我实在太不舍得钻出去,于是躲在被窝里,假装没听见。
对于我这种农民起义般自带局限性的反抗,娃从来都是很呵呵的,她几乎可以啥都不用做,谈笑间就让我灰飞烟灭。
因为,我“装死”了大约五分钟后,她彻底醒了。并且,玩上了。
这一下画风突变,娃开始悠哉悠哉的打量一下眼前这片黑暗,然后悠哉悠哉的爬到我旁边,悠哉悠哉的扶着我站起来,“Duang”一下坐我脸上,接着滚落到我的枕头边,悠哉悠哉的伸个懒腰,有意无意的对我放两招飞龙探云手和佛山无影脚,然后开始玩我的手机,翻我看了一半夹好一枚书签的睡前小说,以及开我的床头灯……
我的“装死”大计彻底失败了,只得硬着头皮重新爬起来关灯喂奶哄睡。可是已经醒透了的娃当然远不如半梦半醒时好哄,不折腾上一两个小时是断不会再有一丁点儿睡意的。
治愈拖延症,就在我指天发誓从此再也不抱侥幸心理偷懒无视娃的需求中,又进展了一小步。
这个岗位不允许有畏难情绪
全职妈妈之所以称为“全职”,大概是因为它跟所有其他职业一样,都需要承担责任,恪尽职守,创造业绩吧,甚至连经常需要加班加点都是一样的。可是“全职妈妈”有一个特点与其他职业有着根本区别的,就是“全职妈妈”是不可以辞职的。
在娃还小的时候,我的日子曾是多么苦逼啊!曾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几点睡就几点睡。如今突然多了一个小人儿像橡皮糖一样粘在了我身上,不但去哪儿干什么都得带着,她还不会说话光会哭。曾经自由飞翔的日子突然间一去不复返,生活被巨大的寂寞忙碌和焦虑淹没,多少次娃终于睡下后我对着老公崩溃大哭:这要是个打工的活儿,我估计老早辞职一千遍一万遍了吧……
然而,这不是,老板是别人的,可娃是自己的。老板有的是钱,丢了员工,出门花钱再招一个就好,可是娃只有眼泪,她丢了妈妈,流多少眼泪也换不来另一个了呵。
“全职妈妈”就是这样一个需要负无限责任又被绝对需要的存在。没有难题会因为全职妈妈的畏惧就消失不见,摆在眼前的所有问题都推卸不出去,消极逃避的鸵鸟心态已经再也不能给自己任何谅解与慰藉,只剩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是唯一的出路。
顽固的拖延症,就是在这样毫无退路的身份面前,在不断激发出的潜能,鼓起更大的勇气,扛下更多的责任中,被彻底击溃的,治愈拖延症,有了质的突破。
治愈的其实是那颗不成熟的玻璃心
至今我还记得,在我读书的时候,因为开朗外向,收到过好多社团的入社邀请,我当时自信心一爆棚,立刻全都加入了。
然而没过多久,过多的社团活动挤占学习时间的后果很快就显现了出来,我一怒之下,一夜间把所有社团又都给退了。
当时各路师兄师姐排队过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意都是“你不能这么轻易放弃”或者“你不能这么没有责任心”,我自然一轴到底,不为所动。
谁要是话说重了,我还要哭,觉得别人都不理解我,这世界对我超不好的。
如今想想,一直以来,实在没少人说过我任性,是娇娇女之类,而我惯来都抵死不认,那些时候,竟是真的觉得自己不是。
古语说,为母则刚。在成为妈妈以前,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四个字所描述的力量。
如今自己有娃了,面对这么一个傲娇的小主,她比曾经的我更难伺候,我却一点脾气都不敢有。每次看到别的妈妈说,孩子不好照顾,有时夜里闹了病了,自己手足无措,无助得抱着孩子,母子俩一起哭。我竟发现自己理性得多,深知这种行为实在没用,情况越急我越严肃冷静,一年多来从来没做过这样的傻事。
有一本书叫《双向养育》(作者:【美】杰恩·梅杰),它认为养育孩子不是父母的单向行为,父母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重新经历一次成长的蜕变,再一次审视自己的行为、内心及周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思考,从而得到新的成长,所以“父母也要接受孩子的教育”。
我深以为然。
大人总是想教孩子自律,希望孩子尽早学会自己睡觉、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学,收拾自己的屋子和玩具,还希望他们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哭。毕竟,能够自律的孩子最令人省心。
但或许换位思考,孩子也都会想要拥有自律的大人吧。能在第一时间读懂他们的情绪,响应他们的需求,当自己感到害怕时能够像大山一样提供充分的安全感,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能够引导自己最明智的解决方案。毕竟,能够自律的大人也最能让孩子感到舒适。
斯科特·派克说,人生苦难重重,而自律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我们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们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我们希望孩子快点长大,孩子也希望我们减少拖延,尽快成长,也帮助他们成长。原来我和娃一直在相互期待和相互教育,现在却是她先治愈了我的拖延症,而不是我先让她学会相信自己。
看来还是她能耐大,我服她。
注:本文已在以外渠道首发,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