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李笑来:自学者的社交
很多人有莫名其妙的误解,以为 “自学”(self-teaching)就一定是 “自己独自学”(solo-learning),殊不知,自学也需要社交。
也有另外一些人,因为 “专心” 到一定程度,觉得社交很累,所以开始抵触一切社交。这些都不是全面的看法。
事实上,在任何领域,社交都是必须的,只不过,很多人没有建立、打磨过自己的社交原则,所以才被各种无效社交所累。就算讨厌,讨厌的也不应该是社交,而是无效社交。
在自学的任何一个阶段,学、练、用、造,社交都可能存在。
哪怕是在最枯燥,看起来最不需要社交的 “练” 的阶段,社交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 在自己累了的时候,看到有人还在练,看到很多人都在练,看到很多人其实也挺累的但还在练…… 这些都是让自己感觉没那么费劲的好办法。
实际上,在最初 “学” 的阶段,社交也是极为重要的。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没有:“看见别人打针,自己先疼得受不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叫做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它会让我们 “感同身受”,当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正在做什么的时候,镜像神经元会尽力给我们足够的刺激,让我们 “体验” 那个人的感受。以前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哈欠竟然会 “传染”,现在科学家们很清楚了 —— 那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使得我们有模仿能力、有通感能力、有同情心、有同理心……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天然有社交需求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的大脑皮层上都有很多的镜像神经元。
一般来说,物品、书籍之类非人的东西,都不大可能激活镜像神经元。只有看到人的时候,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发。
所以,你送给小朋友一把吉他,他不会有什么兴趣的。可若是你在弹琴的时候被他看见,他的镜像神经元就会因为你的行为而被触发,进而对弹奏吉他感兴趣 —— 注意,不是对吉他本身感兴趣。
若是你在弹琴的时候,带着某种能够打动他的情绪,那他更容易被影响,因为情绪更能激发镜像神经元。
也就是说,一切的学习起初都基于模仿,一切的模仿,都源自于看到真人的行为 —— 哪怕是在电影里看到,虽然只不过是影像而已,并非真人,但毕竟是真人的影像。
所以,无论学什么技能,都要找到用那种技能的人,这样我们的镜像神经元才可能更容易被激发,学习效果才会好。
若是能找到热爱那项技能,乃至于一使用那项技能就很开心(最好的情绪之一)的人,那就更好了。
激情这东西,是少数幸运儿才长期持有的东西,大多数人小时候挺多,过了十五六岁之后就开始有意无意磨灭了激情,且并不自知。
之前提到,
当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正在做什么的时候,镜像神经元会尽力给我们足够的刺激,让我们 “体验” 那个人的感受。
这句话里有个词很重要,“尽力”。因为镜像神经元只能调用我们大脑里已有的信息去模拟对方的感受,所以,它最多也就是 “尽力”,无法做到 “确保正确”。
今天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的皮下注射针头,已经可以做到很细,细到让使用者 “无感” 的地步,所以,当一个糖尿病患者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他自己并不觉得疼,可是看的人却能 “疼” 到紧皱眉头的地步,为什么?
因为旁观者的大脑里没有实际用那么细的针头注射胰岛素的经验,所以镜像神经元在旁观者 “感同身受” 时所调用的,其实是过往旁观者自己打针的体验 —— 被很粗的针头做静脉注射的痛苦体验。
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他们眼里的成功者靠的是 “坚持”、靠的是 “毅力”,这完全是自己的镜像神经元 “尽力” 的结果,是 “调用自己过往经验去感同身受的结果”……
事实上呢?那些 “成功者” 其实并不在意成功,因为到死之前成长不应该也不可能结束,因为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进步、探索、迂回,甚至折腾、挫败和迷茫,都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最初不自觉的选择,谈不上什么 “坚持”,谈不上什么 “毅力”……
说实话,对他们来说,不让折腾才真痛苦呢,不学习才需要坚持和毅力呢!
再进一步,这也是为什么要选择朋友的原因。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来自于性格养成,大多数人会沦为表现型人格,只有少数人才会在不断调整中保持、呵护、进一步培养 “进取型” 人格。他们自然而然地更为乐观,更有耐心,更有承受力,更有战斗力,更能生产更能体验学习与进步的乐趣。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学习会更容易 —— 只因为镜像神经元会更容易地被正确激发。说清楚了,道理其实挺简单的。
有一次朋友跟我聊起他苦于没办法培养自己孩子的正经兴趣爱好…… 我说,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是你方法错了。你不用告诉孩子 “应该学什么,应该对什么感兴趣”,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见识到拥有那个技能的,令他产生羡慕情绪的人 —— 只要孩子羡慕那个人,他就自然而然地有 “我也想这样” 的想法,到最后,谁都拦不住。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力量。
进而,所谓的社交,还真不一定是非要跟人说话、聊天…… 见识到,也是社交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你看,谁说社交不重要?
以上内容来自:李笑来新书——《自学是门手艺》
想要习得自学这门手艺?想要体验具有自学社交属性的训练营?那就快来报名吧。
什么是培养自学社交能力的训练营?
14天零基础系统入门Python训练营,由李笑来老师担任教研组组长,一线专业编程教练组成的教研团队,科学设计适应变化的自学Python入门体系,帮助学员第一时间掌握最新自学方法论,加速学、练、用、造的循环升级过程,系统打磨自学这门手艺。
高效社交的前提:学会聪明的提问
在最初 “学” 的阶段,社交极为重要,我们打破传统刻板的学习路径,赋予学习以社交属性,什么是培养自学社交能力的训练营?即让学员在issue和pull request上互动交流。
训练营里创建的 issue,是一个具有互动性的知识宝库,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先去搜索一下,也许你遇到的问题已经有人遇到过并且被解答了。
如果没有,那么,你就需要清晰有条理地整理好问题,发布在Github的 issue 里面,训练营里的同学和教练会热心解答,因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教会别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能收获共同进步的战友。
培养自己说清楚问题并检索优质答案的能力,是社交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自学者的必备修养。
培养记录心得的习惯:用“作品”对话
3大模块配合14天递进式作业设计,由传统教、练、考教学模式转变为目标驱动的自学社群。因此,我们要求学员每天在部落里打卡,随时记录问题和总结每日所学知识,用“作品”对话。
当你完成了作业后,可以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感受记录下来,这是对学习的沉淀,是帮助自己强化记忆的过程!
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逐渐会养成总结和梳理思路的好习惯。同时这也能鼓励到其他同学,一起记录学习心得,共同成长。
不断打磨自学手艺,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自学训练营里,想要打磨自学这门手艺,阅读官方文档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李笑来担任教研组组长进行的自学设计,帮大家形成一步定位知识原点的习惯,可以让开放的互联网成为最好的老师。
在整个自学过程中,教练不会直接回答问题,而是会引导到issue搜索问题,不断克服那些“过早引用”的知识点,整个过程会让人越来越学会独立思考,系统打磨自学这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