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爱尔兰)叶芝
说起教育,现如今的中年老父亲、老母亲,那可是“未语泪先流,一说满肚子火”啊。
难,真难,实在是太难了!
从孩子出生抢医院床位、孩子上幼儿园上学之后抢名次排位、工作之后继续抢升职职位,就连合影拍照都要抢占C位……一辈子,都在抢位子,占位子。
猪年央视春晚,恰恰有个《占位子》小品,好看到扎心窝子。而小品涉及到的教育主题,在中国一直是核心的社会性焦点,小品中反映的占座位、高价学区房、二胎教育、陪写作业等社会热点,也接连戳中了很多父母的痛点。
小品一开场,开家长会的几位家长,在教室里就扯着头发拧巴着厮打在一起……“现在在班里的位子,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子”,所以,煞费苦心的家长们,以种种缘由,使出浑身解数要为孩子抢占第一排正中间的“C”位。
家长总是期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将来在社会上占据优势C位,因而想方设法要把最好的给到孩子,连班里的一个座位也要打破头地为孩子拼抢。
教育,本来应该是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和快乐的,而残酷的现实却是,现如今的无数家庭已陷入日益严重的焦虑之中,很少有家庭能够幸免“教育焦虑”。
教育,中国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从物力到精力、从时间到人脉、从父母到祖父母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超强投入,与这些投入如影随形的,是同样超强度的“教育焦虑”。
就像《占位子》小品中的几位家长,先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互撕”,“撕”出了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要赢在终点线上的期待和决心;
然后是大家互诉衷肠,各自不容易的“互诉”,“诉”出了家长一切为了孩子的艰难和辛酸。
在今天,日益严重的教育焦虑几乎发生在中国所有的家庭之中。
汇丰银行2017年公布的《教育的价值:登高望远》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支出位居全球第一。
家长们对孩子未来命运的前途焦虑、高价学区房背后的择校焦虑、日常作业考试辅导的陪读焦虑、课外培训校外教育的抢跑焦虑、家庭教育经济投入的负担焦虑,以及孩子们面对这一切的学业焦虑……
这样的教育焦虑,哪位中年老父亲、老母亲没经历过、没品尝过呢?
记得我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班里很多小朋友的妈妈是全职妈妈,这些妈妈可以天天去幼儿园帮忙,经常在QQ群里上传孩子们玩耍做操吃饭的各种照片,并描述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这让上班的我既羡慕还有些焦虑,因为这些我根本做不到,平时只能通过其他妈妈的讲述才能大概了解自家孩子的情形。
一次,一位和我儿子玩得挺不错的小朋友的妈妈特意打电话告诉我,她中午帮老师发午饭的时候,看到我儿子被他旁边的小男孩欺负了,因为当时比较忙乱,她没来得及去问详细情况。听到消息的我很是崩溃,儿子当时是班里年纪最小、个子最矮的,本来就很担心他被欺负,这更让我自责,如果自己也能像全职妈妈一样常常呆在幼儿园,我的孩子怎么可能被别的孩子欺负。
下班心急火燎回到家的我,立刻追着儿子问他在幼儿园怎么被欺负了,看到他不以为然的样子真是为他又着急又生气。可是才四岁的孩子很难说明白自己到底遇到了什么。焦虑的我,转而联系儿子的班主任老师和之前打电话给我的那位妈妈。
各种了解情况之后,我才知道,儿子个性活泼爱交流,因为从小就一直坚持看绘本看纪录片,懂的多又能说,所以在幼儿园很受小朋友们的欢迎。之前那位妈妈看到的,不过是孩子们之间的正常互动而已。
这件事情让我反思了很多。我意识到,我因为自己工作和全职妈妈们之间的差距而给自身强行增加了很多焦虑。
这些焦虑担心使得我在面对孩子时,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转化成暴风骤雨,不但弄得自己很疲惫,孩子也跟着莫名地紧张害怕,我还要费心费时地收拾一些本来可以不出现的事情残局。
其实,后来我才发现这样的焦虑何其可笑,因为那些全职妈妈反而很羡慕我们这些工作的妈妈,我们有更广阔的生活天地,而不像她们天天只是围着家和孩子转。
从这件事之后,我慢慢尝试着放松心情缓解焦虑,和孩儿爸继续利用各种时间和机会陪儿子阅读、游玩、聊天和参加活动,也没有跟风地给孩子报什么特长班、辅导班。
尤其是孩子上小学之后,一至三年级的时候,在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基础上,进行广泛阅读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四年级开始,在巩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基础上,加强深度阅读,根据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现在,我的儿子已经上初中了,还仍然坚持没报课外辅导班,在保证学校学习和坚持阅读的同时,继续有选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一直坚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原则,无论是不是报课外辅导班,还是阅读和实践。
所有的都以适合孩子自身性格特点和兴趣喜好为准则,经过这些年的坚持和历练,使得他的综合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逐渐拥有独属于他自己的自信和特色,时常在各类活动和比赛中脱颖而出斩获殊荣。
重要的是,他总是对各种事情和新鲜事物保有巨大的好奇心,愿意为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进行各种尝试付出各种努力,在得到帮助和快乐的过程中学会传递温暖与快乐,学习成为一个温暖的、快乐的、能够帮助别人的人。
其实,从那时到现在,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没少经历各种焦虑担忧。小升初焦虑孩子能去哪所初中、每次期末考试之后焦虑孩子中考前景如何、孩子未来发展焦虑究竟走哪个方向……我儿子不是骨骼清奇的天赋异禀,我们也不是能力超群的虎爸虎妈,我们能陪孩子不随大流,坚持按照自己的风格特点走到现在,完全倚仗的是阅读结合社会实践。
所有的都以适合孩子自身性格特点和兴趣喜好为准则,经过这些年的坚持和历练,使得他的综合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逐渐拥有独属于他自己的自信和特色,时常在各类活动和比赛中脱颖而出斩获殊荣。
重要的是,他总是对各种事情和新鲜事物保有巨大的好奇心,愿意为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进行各种尝试付出各种努力,在得到帮助和快乐的过程中学会传递温暖与快乐,学习成为一个温暖的、快乐的、能够帮助别人的人。
其实,从那时到现在,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没少经历各种焦虑担忧。小升初焦虑孩子能去哪所初中、每次期末考试之后焦虑孩子中考前景如何、孩子未来发展焦虑究竟走哪个方向……
我儿子不是骨骼清奇的天赋异禀,我们也不是能力超群的虎爸虎妈,我们能陪孩子不随大流,坚持按照自己的风格特点走到现在,完全倚仗的是阅读结合社会实践。
这其中,起决定性主导力量的就是——阅读!
孩子半岁左右能坐的时候,我就让我儿子坐在我怀里带着他一起看婴儿画报等书籍,出去玩的时候,他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认各种广告标牌和路牌上的文字数字。
慢慢的,他对书籍的兴趣越来越大,三岁多他可以自己看绘本,五岁多开始看以字为主的书,小学二年级开始看大部头的历史故事书,四年级开始看《史记》和《古文观止》等书籍,初中开始看《中国通史》和《中国哲学史》等书籍……
阅读,让他经常站在央视和一些卫视电视台的平台上,分享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成长,并带动更多的朋友和小伙伴来一起阅读;
阅读,能够支撑帮助他闯过激烈的竞争,参加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妇女署等机构举办的国际性事务活动中,去开阔更大的视野、提升更强的能力。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凯瑟琳·斯诺认为,家庭亲子阅读对儿童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独立贡献超过20%的影响因素。
凯瑟琳·斯诺教授还提到,“家长焦虑程度越低,孩子语言发展越好。”
“很多家长都会焦虑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有多少知识储备,但是家长们也要思考当孩子到了二三十岁的时候,是否还对学习保有兴趣,对世界怀有好奇,还是否乐意以积极的态度去尝试新的东西,相比孩子在五六岁懂得三门语言、会玩两种乐器,那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解决家庭教育焦虑的核心是要把孩子还原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人格、有自己热爱的兴趣和向往的目标并不是难事。
摆脱教育焦虑的窠臼,有一个最容易的突破口,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父母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的,就是——阅读。
阅读让我的儿子学会了如何提问,而提问又帮助他提升了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
苏格拉底说,“不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内心思考着什么问题,会牵引着我们走向什么方向。创造提问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头脑风暴的过程。
我儿子从小到现在一直是加强版的好奇宝宝,各种奇葩问题层出不穷。去看展览、听讲座,以及参加活动时,更是要不断地问为什么啊为什么……提问和探询,几乎是无处不在。渐渐的,随着阅读的深入,他接触到很多不同的思想意见,学会了深入思考和反思。
在他的阅读和提问的成长历程中,最难忘的是这样的一次经历。
2015年7月,我儿子参加了瑞士宇航员Claude Nicollier在北航举办的讲座。在互动环节,他迫不及待地第一个举手提问:“瑞士清洁能源飞机阳光动力2号前不久来过重庆和南京,本月3号刚刚又创造了3项世界纪录,很了不起!我想请问您,清洁能源飞机还是受制约特别多的,比如说,回收和再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就特别大,现在有什么更好地应对措施吗?”
为了参加这个讲座并提出问题,小少年提前两三天专门去首都博物馆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Claude Nicollier教授真诚地回答了我们家这位11岁小少年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给予了惊叹式的肯定,还告诉他在讲座中、课堂上和生活里,都要学会提问有质量的问题,因为提问更有助于创意和对策的产生。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珍妮丝·布尔格伦和她的同事,专门测试了问题探究教学法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的帮助。
研究表明,与传统课堂相比,问题探究法更能实质性地改善学习。因此,想要让孩子一直保有好奇心,充满学习的动力吗?请尽情地鼓励孩子多提问、多思考,这将使孩子在探索新知中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孩子提问时,大脑会以全新的方式带着目的,通过阅读和实践寻找信息,既深化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水平。
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理,教育也是一个急不得的工程,而击碎家长们教育焦虑,同样需要一段漫长的路。因为,真正有益能力提升的,小到阅读大至教育,全都需要缓慢而坚定地长时间磨砺,更掺不得半点功利。
2018年9月,首份《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满分100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状态。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区房等问题成焦虑爆发点。
其实,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就是帮助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所谓的“教育”等同于学习成绩,这也就是家长产生教育焦虑的根源。
《朗读手册》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阅读,是最强的学习力。阅读能力,是综合处理阅读对象中所蕴含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汇总,迁移,理解,运用等。
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不仅掌握的背景知识越来越丰富,而且会将各种知识有效结合,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行推论。通常情况下,这类孩子的学习成绩会名列前茅。
当孩子在经年累月的阅读锻炼中开阔视野、积蓄力量、建构格局,耕耘摸索出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方式,就能越来越强大和独立地经历生命中的一次次蜕变。
当孩子拥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强大之内心、创新之思维”,那些让父母们苦不堪言却欲罢不能的教育焦虑,还会有立足之地吗?
小品《占位子》的结尾,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把什么都给孩子抢到最好的,孩子就最好了?
真正地爱孩子,是用心引导帮助孩子喜欢阅读热爱阅读,而不是去抢夺外部的教育资源。孩子的起跑线不在教室里,不在位子上,而是阅读,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爱阅读的孩子,定将“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
没有苦恼是阅读所不能驱散的;
阅读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阅读,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漫漫求知路;
阅读,点燃心智的火把,培育熊熊燎原势;
阅读,点燃生命的火把,辉映幸福人生路。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主笔| 蜂蜜君 编辑|朵朵
图片来源| 秒拍、部分来源于网络
这里有一个实体书赠送活动
参与就有机会免费获得
《月亮与六便士》实体书一本
截止时间2月20日0:00
获取方法:
识别下方二维码回复“领书”即可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