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考不完的“试”,悟不完的理。

文/Screalling

生活,考不完的“试”,悟不完的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充斥着补习班、辅导书、考试,我们不用花费心思去经营的友谊是和王后雄、典中点、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在不停的相爱相杀中建立的。

有人说,90后是幸福的。没错,我们享受着最好的物质生活,大多数的我们不愁吃穿,想要的玩具父母几乎都会满足我们。然而,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我们不能像父母的童年一样,自由自在的玩耍,因为我们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和补不完的课。

我们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60%木讷老实,按部就班;40%生气勃勃,思维敏捷。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是把双刃剑,天平两端的好与坏时刻保持着动态平衡。作为衡量人才的统一标准,教育制度的变革纷繁复杂,但总是逃避不了“考试”二字。

过去,我以为只要我不再是“学生”,我就可以逃脱“考试”的魔爪。事实上,社会依旧沿袭了考试制度选拔机制,在这个关系社会,也许你可以凭借关系或者颜值获得一份工作,但倘若你希望自己的生活不只有工作还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能够在按时上下班的基础上享受生活的乐趣,那么体制就是最好的选择。不过进入体制,即便拿不了“金饭碗”,“铁饭碗”要端在手上也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公务员报考比例85%属于几千比1的模式;二三线城市的竞争同样激烈,情况好一些都是几百比1。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是高考,而是诸如国考省考之类的体制岗位考试。高考你考得再差,你也能够有书读,体制岗位考试你考不上,你就面临着待业或者是其他工作的选择。

生活,考不完的“试”,悟不完的理。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四这年一直到毕业,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体制岗位考试,混迹江湖也是心生感慨。除了国考这种限制年龄的考试外,其他考试35岁以前都可以参加,所以每一场考试,坐在周围的考生都是从哥哥姐姐到叔叔阿姨级别的跨越,人们对体制的执着是那么迫切和饥渴,这样的观念在90后以前出生的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比如父母。

相信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大学生,本科毕业都希望可以闯荡社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工资和职位晋升。理想是饱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如今企业设置了“精细”的用人制度,实习期、试用期、考察期等等,通过重重“期限”,才有机会成为正式员工,而这些期限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年轻人敌得过压力敌不过时间。更让人唏嘘的是,很多企业对于大学生的任用更多的是当作廉价劳动力,核心工作不让接手,毕竟要提防着跳槽离职,那么能做的就是繁琐的日常事务,如果真的要说能学到什么,那应该就是耐性吧!还有一种难以避免的情况是,大学生知道从事简单的工作是磨练,但是周围的环境如果真的经历了,还是很触动自尊心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与一些学历平平的人沦为一档,多少会产生更多自我怀疑的心理,接下来就开始厌倦、抱怨、后悔,终究离职。

上不上,下不下,是我们这类选择体制岗位考试的人面临的处境。优秀的公司,自己资历不够,普通的公司,感觉委屈了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想法,印证了人们对90后不能吃苦耐劳的论断,可是他们又怎么明白我们内心的无奈和迷茫呢?

考试,过去是对知识的反馈,对能力的测查,是责任,也是义务。当下,考试依旧是对知识的反馈,对能力的测查,但是它要求的是对社会认知能力的考察,对社会知识程度的了解,所以体制岗位考试是为了选拔“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政治经济,还知科学法律,更知国情政策”的综合人才。

每年有无数的体制岗位考试,每次都有千军万马伤痕累累前仆后继。有人落败,就有人重新站起;有人放弃,就有人执着坚持。毕竟,一场场考试考的不仅是理智,更是对心智的历练。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直考到了35岁,还坐在考场里和年轻人们刀光剑影吧。

生活,考不完的“试”,悟不完的理。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生活充满了考试,每日每夜陪伴你的不仅有书本卷子,还有时不时从心理涌现的自我怀疑。考试,不仅肩负了一家人的希望,还扛着自己内心的压力——看着同期毕业的曾经没有自己优秀的同学工作有了着落,自己都有些瞧不起自己了。无论何时,心魔,是备考时最大的挑战,它会让人分心,更会动摇信念,吞噬状态。所以,每一个还在挣扎着的人,其实都是在与自己心魔对抗的同时奋笔疾书。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的敌人只有自己,我们的生活没有读不懂的诗和到不了的远方,我们的生活只有做不完的卷子和背不完的常识。可喜的是,作为刚迈出大学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考试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了我们的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的知识面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我们的眼光变得开阔。进一步而言,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你从幼稚变得成熟,你学会平淡的看待得失,你亲身体悟到何谓“努力不一定成功”的真谛,微妙之中,你从一个人际关系中的抱怨者诉说者,成为了能够为别人调整心态出谋划策的倾听者指导者。

也许,这就是成绩和结果之外的另一种收获,当然还有一种邪乎的收获来自于你或许能有机会看到这个社会阴暗而残酷的真面目——看着那些靠自己努力进入银行系统面试的人被那些靠着关系插队的人们践踏,如果有幸,你只是旁观者,如果不幸,你就是牺牲者。

我喜欢那句话“即使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别人在为生活奔波,我们也在为生活奔波,形式不同,实质都一样,不必羡慕他人,我们需要看见自己的光芒。

每一个为生活奋斗的人,都是不朽的灵魂,都值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考不完的“试”,悟不完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