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产品浅谈

       ​广义的来讲,现实生活中的社区是指聚集在某一领域里所形成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而互联网上所继承的社区亦有相似之处,着重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创造关联的中间环节。接下来,我将通过几个方面分别去阐述我的理解。

       在我看来,社区产品的本质是对某种信息(精神和物质)的认同,例如对提升自我的认同,对娱乐至死的认同等。简单说是使用某社区产品者拥有某种相似价值追求(定位用户需求),进而反推到产品定位。

社区产品浅谈_第1张图片

就以知乎为例,用户之所以使用这类社区产品,最核心的是用户彼此认可流通信息的价值。需要强调的是流通才能产生价值,信息点是用户之间的纽带,用户之间的关联起因于信息的流通。(例如:如果我想要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可能首先会考虑到知乎查查有没有相关的内容,在不断使用过程中连接了我与某个内容生产者的联系。或许有些人会说:我到知乎是因为某些知名的人,但我认为名人只是对他生产的内容进行背书,其价值还在于其流通的内容),所以提升信息流通的效用是社区产品极为核心需求,将在下文详细陈述。针对流通信息的交易双方,信息生产者最大的诉求是自我价值的“变现”,信息消费者最大的诉求是满足其对流通信息的需求(提升自我等),其模型类似于一个初级市场经济的集市。买卖双方是遵循供需关系的制约,卖者交易物是创造的信息,买者交易物是例如内容的点赞/分享/评论/行为日志等,(价值的认可)(解释评论:一个人在对某个信息点评论出负面态度,但从这个用户的角度来说他之所以评论负面是因为持不同的观点,但对其信息的价值是认可的,要不他不会花费时间去了解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其持有不同观点来自于矛盾点所致)。

       在社区用户所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后,伴随用户属性的不同,滋生矛盾点(本质上来说是由于时间成本有限,对信息进行的歧视行为),进而导致流通信息的分类。首先,由于矛盾点的存在,一领域的信息才会变得更具象,更有深度,所可以创作出的价值就更多样(例如:社区产品下的内容分类或较为有争议的话题)。事实上,对于消费者来说,矛盾点提升了用户消费的效率,使信息与用户有效的匹配;再者,歧义的话题亦属信息分类,持不同见解的用户会逐一站队,并在所持共同见解的群体中获得利益和认同(人的趋众性)(例如:竞猜)。此外,利用矛盾点可以满足某些消费者看笑话的心理,简单的说,争执不下的命题恰恰满足了某类用户娱乐至死的用户需求。但矛盾点过度利用可能会导致信息点分类过多,产生价值浪费(例如:一些比较小众的分类由于没有用户消费,导致价值浪费,信息创作者流失);滋生垃圾信息,消费者体验下降等。

社区产品浅谈_第2张图片

       当信息在集市上流通,其管理者需要针对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有效的干预引导和制定规则,这种外力我称之为制衡力。制衡力包含两个工具,即引导和约束。(类比:我理解宏观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法规和宏观调控,相对社区用户生产消费的约束和引导)

       引导即引导用户进行优质信息生产和信息的消费。对于优质内容的生产,是社区产品的核心,稀缺性决定流通的价值,制定有效的优质信息及其作者引入策略,并使其得到应有的价值认同,再促进有效的分发使其再生产(过程所含的运营推荐策略,用户体系和推荐系统),保证了消费群体的需求,亦是引导生产者生产的基础;再者,对于次优信息作者的培养和关注,是社区新陈代谢的未来,让较大容忍性的用户适度消费(或运营策略,如:马甲用户消费等),让其得到有效的流量和认可激励他们继续生产,在通过推荐同属类目促进成长(例如:短视频社区,用户参与某类话题产生视频后,在视频主页下推荐同类目优质视频);再者,引导信息的包装,例如图片视频优化工具及之后会说到的信息引用功能等。对于引导信息消费而言,其一是提升消费效率,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很快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产品前期由于数据量的因素,推荐模型很难发挥作用,定点流量的信息分发是引导最为有效的手段(首页-首屏banner,首页-首屏-其他位置....逐次类推的一般性信息层级,开屏,消息推送等的流量量化分级),多数流量的分发在于运营对用户及信息的定位,是否有效的匹配较为关键,其分析方式多数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伴随用户及信息体量的增加,定点的信息流量引导并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而引出推荐系统。但需要强调的是,按照最大效用引导用户消费将抑制次优信息的消费,因此引出约束工具,基于用户对信息的容忍性适度消费每一层级信息(因此推荐系统的策略包含用户每一层级可能喜欢的信息,基于喜好程度等量分发),基于此,在信息消费的过程中引导用户对信息进行分层,基于用户的使用成本来划分对信息的认可程度,举例:点赞与评论一定不是同一级交互作用力(即日志行为),这将反馈优化信息的消费。

       约束即对每级别质量信息的等量消费,在之前的文字也阐述了原因,头部资源的流通确实能产生最大效用,但对平台来说,过度消耗其将最终反制平台的发展。首先,约束是一个角色工具,其拥有者为信息消费者,去制衡信息产出的质量及流量,同等几个信息生产出来后,设定等量用户进行消费,可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分级(日志分析),以及运营策略分级,即相对客观的分析信息点的维度进行打分(更适用于社区前期,例如短视频的质量,可分时长,画质程度,是否有名人或名气,内容景色优美度,搞笑程度等等,最终给出综合评定,并时时调整模型),基于两者进行信息的分发,这便是约束的重点。于此同时,可判断出用户对待信息的容忍程度等(容忍度的判定方式,比如说短视频社区(注册选择喜好),前提拥有相同喜好用户a与b观看足量且数量相似,用户a看自己喜好类型的视频平均播放时长为40S,用户b看自己喜好类型的视频平均播放时长为60S,即用户b容忍度比用户a大);此外,优质信息的生产者在在过度开发的过程中没有约束工具的辅助,很有可能头部生产者受到外界因素影响降低其信息生产的质量甚至流失(被其他平台挖走),而次优级内容缺乏成长且又不能达到用户的消费需求,这将对其社区造成很大的影响。

       社区产品在定位信息认同,并通过矛盾点对信息进行分类,而这一系列环节所贯穿的核心是用户,所以对社区用户属性和场景的分析亦同影响认同及矛盾点模型的构建。

       基于信息消费用户本身的场景习惯而定,有些人在通勤的时候喜欢看短视频,此时间段可能会制约他们选择的内容长短,反馈策略,运营推荐的内容应该较为精炼更易懂或娱乐性更强,推荐系统中应该把时间纳入场景中进行分层分发内容;另外,类似收藏或未看的视频下次打开播放为上次播放截止点等功能都是服务于在特定场景下用户消费习惯的,由于基于不同的社区,场景和用户属性都有所不同,再此不做更多陈述。

       这里想说下我对头部信息生产者的理解。信息消费者在社区中最初是为了流通信息,但伴随着对信息和信息作者的认知不断攀升,社交需求会逐渐攀升,对连接头部生产者有更多需求,而对于头部信息生产者来说,意义重大,他们需要更好的进行价值变现,需要下沉对社区的需求,增强与其粉丝的互动,以谋求更多的可能,借此,社群场景应运而生(社群本质较之社区社交属性增强,且有较强的即时互动性)。而社群本身,对于平台来说,会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平衡双者的关系——是做运营型策略呢(例如:拉到微信群中运营),还是产品手段基于社区做社群呢?使用运营策略必定会增大运营成本,还有很大程度上出现用户流失或活跃下降等问题;而使用产品手段,又很大程度上打破产品定位,使用户对产品定位不清,且很大程度可能影响信息产出质量等问题。这里我认为,社区产品中的社群属性应该有“用完即走”的概念,使社群和社区上相对于产品上相互独立(而非依存),仅依托于用户变换场景,更多想法将在未来的时间中进行专项阐述。(知乎live是一个解决方案)

       再者,补充在引导中的“信息引用”概念的拓展,次优级和头部生产用户思考,一方有对自己产出信息保护的需求,另一方有引用头部信息寻求背书的需求,进而产出引用的概念,这个概念来自于对论文引用的发散,简单的说信息创作者希望自己阐述的信息拥有影响力(例如:一个人表达一个观点,通过引用一名人的话将提升其观点影响力)。因此,社区中的引用,对于头部用户,增加了其产出信息的影响力进而会专注于了信息创作本身;另一方面,引用者将提升了其表达观点的力量,从而让次优生产者内容相对容易些。事实上,信息引用是促进引导优质信息生产。(个人理解,知乎和贴吧都是可尝试的社区产品。)

       最后说下,垃圾信息的处理,社区的成长一定会出现大量的垃圾信息,但核心在于如何抑制其流通,因为作为用户来说,很可能他认知不到其产生影响和对于这些用户的尊重,可以使用策略从关系网上阻绝(例如:用户发了垃圾信息,仅自己可见等),而体量较大的可通过产品功能例如举报和智能算法去检测剔除。

       总得来说,产品社区是在于非强关系网下的认同滋生成的信息交易平台(信息的聚合分发),并基于信息孕育出对信息源的探索。

      由于文章字数限制,将在之后的写作中单独陈述每一层的深入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区产品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