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河南教师强奸案、舆论场与薛定谔的猫

近日,在网络上备受关注的“河南省西华县12岁女学生被两教师强奸”一案有了最新进展。涉事女学生姑姑称,在医院检查后得知,孩子的处女膜“未见明显裂伤”。此前官方也发出《不予立案通知书》认为,该案无犯罪事实发生。

评论|河南教师强奸案、舆论场与薛定谔的猫_第1张图片
新闻配图

正常来看,此事已经水落石出,家属关心则乱,学生只好用谎言来掩盖谎言,老师无辜受累。可是,在舆论场上,这件事还远没有尘埃落定。网络上各种猜测依旧没有停歇的意思,无论警方的调查说明还是医院的检查报告,甚至是事件当事人自己澄清事实的言论,在网络舆论场上,都难以得到认同。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有关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著名思想理论,此处,我将这个概念引申到新闻事件的真相:真相便如盒子里的猫,而盒子里存在着各种影响真相的要素。那么,在公众眼里,真相既存在,又不存在,真相既可能是如此,又能是那般。

在此类事件中,公众舆论之所以难以看清真相,原因有二:

其一,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在河南教师强奸案中,无论警方还是媒体,这些公正机构所公开的信息都没有得到舆论的完全认可。一方面是因为警方在面对公众处理案件时,发言用语缺少“人情味”,且办案过程存在违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有媒体虚假报道的先例,且如今网络传播速度与扩散广度完全不受控制,加之新闻不断反转,新闻专业素养缺失的问题显露无疑,在公众心中形成了负面印象,一旦这些机构再次发出与大众想象中不同的声音,大众就会开始质疑这些公共机构。

其二,公众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与成见影响正常判断。2012年丹麦电影《狩猎》就讲述了一个与此次教师强奸案类似的故事,一个老好人因为拒绝了早熟女童的示好,遭到报复,被冠上“性侵幼女”的罪名,遭到世人的唾弃,即使最后女孩吐露真相,恶意却并没有随着他的重获清白而划下句点。电影让观众很难受,但在现实中,观众却异常亢奋。在公众的刻板印象中,总是倾向于相信“弱者”,特别是牵涉到儿童。大家总说“童言无忌”,却忽略掉小孩的不成熟性,多变性,他们无法对自己撒下的谎言负责。而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法不责众。不仅是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这样的例子,少女诬告强奸的事件并不少见,只是很多人选择视而不见。

评论|河南教师强奸案、舆论场与薛定谔的猫_第2张图片
电影《狩猎》剧照

实际上,绝对真相并不存在,公众能够看到的都是站在客观立场上的相对真相。但是这种相对真相在舆论场上,逐渐演变为我相信的才是真相,而不是相信真相。

如今,要想在舆论场上正本清源,还需从多方下手,共同努力,转变思想,纠正错误,理性思考,警方不仅要公正办案,更要审慎发言;媒体不能为谣言添油加醋,煽风点火,网民要尽量做到不盲听、盲从、盲信。尽管各方争论不断,但是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真相而奋斗,因此,大家都需要冷静面对具有争议的事件,不要让情感和利益走在真相前面,也不要让真相之争变成情感之争,利益之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论|河南教师强奸案、舆论场与薛定谔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