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是现实还是无奈

“剩女”是现实还是无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传统择偶观念是孕育“剩女”的温床

“男高女低”择偶观念表现形式为“女向上”、“男向下”。男人择偶标准“向下”,女人择偶标准“向上”。既是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尊女卑观念的择偶要求,是它的结果与保证。“男高女低”择偶观念就直接保证了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夫妻生活模式,对外显示是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子汉挣钱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呈现一幅其乐融融的大丈夫与妻贤子孝的图景。

“男高女低”择偶的结果就是:甲男配乙女,乙男配丙女,丙男配丁女,丁男与甲女被“剩”出来。

“由于男人择偶向下,其社会地位越高,可以选择的范围越大,所以成功男人一般不会找不到配偶,他们是择偶市场上的香饽饽;女人择偶向上,其社会地位越高,可供选择的男人越少,她们就成为“剩女”。相反,中等条件或条件较差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上还比较抢手;条件差的男性则无人问津、被爱情遗忘。因此,“男向下”、“女向上”的传统择偶模式带来优男被人“抢”,优女被“剩”;中女差女有人爱,差男无人理。导致出现两极分化。这无不告诉人们,做男人要做优男,做女人要做中女或差女。一部分女人找配偶难,也有一部分男人陷入困境,这是个矛盾,又是现实。

“剩女”被“剩”有两种类型:主动型和被动型

主动型者条件好、要求高,自己把自己推入“剩女”行列,她们被“剩”是自己造成的,她们按照自己的高标准设定交往圈,可供选择的范围不断缩小,慢慢地,在不经意中自己成了“剩女”。

被动型的是由家庭与自己的职业造成的,“三高”女人其本身就吓退一大片男人。女人优秀使男人不敢问津.

女性主要承担着人口生产与相应的育儿、家务劳动,今天的女性同时从事着社会生产劳动。女性根据自己在物质生产中的社会价值建构了理想的婚姻模式,而时下的婚姻家庭文化相对物质生产文化变革滞后,“剩女”们对婚姻家庭文化变迁的滞后性认识严重不足。她们把自己在社会生产中出类拔萃的表现和社会认可带到婚姻家庭领域,简单地认为社会活动的优秀理应带来婚姻的理想。但父权社会视家庭外的劳动是社会生产,家庭内的劳动是个体的和私领域的生产。当今主流文化对两种生产价值的认定几乎完全延续父权文化,对于女人来说,物质生产领域的出类拔萃并不能换来婚姻家庭的同等价值。这是因为,社会生产领域经过文化变迁,男女基本上实现了平等;而婚姻家庭领域文化变迁滞后,或者说婚姻家庭文化很少变迁,在家庭中基本上仍然是一种男权文化的父权制。父权文化只认定男人女人关系就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所以婚姻家庭领域并不将“三高”女人认定为“好女人”,并且相反,“三高”女人有损男人养家形象,有违传统模式,有伤男子汉的尊严。这就使在社会生产领域优秀的女人,在婚姻家庭领域被大大贬值。而“三高”女人们则抛弃了父权文化,她们将自己在社会上的优秀状态带进婚姻领域,认为自己社会价值高,婚恋价值也必然高,这种观念为父权文化所不容,这就使她们在婚恋市场陷入困境。

如果说父权文化能够接受社会领域的男女平等,那么它至少会竭力保住这最后一块领地———婚姻家庭领域的男性主宰地位。这就必须保持“男高女低”的择偶模式,男大女小的婚配年龄,保证男人一家之主地位。“剩女”们只能顺从“男高女低”婚配模式,可是比她们优秀的男人何处找?“剩女”们还有一个心结:不甘愿在婚姻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在当今的文化下,她们即使进入了婚姻围城,迟早还是要走出来的。因为她们不妥协于父权文化,就只能被无情地“剩”出来。如果她们曾进入婚姻围城,离异或丧偶后也会庆幸自己的解放,高兴地加入“剩女”行列。如果不愿加入“剩女”行列,死守着“女高男低”的死亡婚姻,就有可能种下“祸根”。

男权文化的语言围困将优秀女人划入“剩女”之列

“第三性”的说法将女博士“二度他者化”,将她们从“第二性”的女人群体中排除出去,成为比“第二性”还低人一等的“第三性”。女博士不仅是女性群体中的佼佼者,而且与绝大多数男性相比,她们也优秀许多。当“男强女弱”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时,“第三性”、“剩女”实质上是那些外表强悍、内心虚弱的男人的一种话语应对之策。以男性为本位的社会,权力者掌握着最大的话语权,通过语言将优秀的女性打入冷宫,从女性群体中将她们排斥出去,达到孤立优秀女性、埋葬优秀女性的目的。有人恰如其分地指出,“第三性”是语言实施的性别围困。

男主女从的社会主流语言的实质是男性话语系统,它竭尽排斥女性,造成男性地位中心化和女性地位的边缘化。“第三性”、“剩女”就是男权文化观念的最好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剩女”是现实还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