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传播策略:要想变成网红可不是仅仅漂亮就可以。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红”要红必然离不开三个法宝:内容、渠道、受众。

1、传播内容:多属于治愈系网络文化产品

整体上看网红的作品会发现,他们的内容有以下几种风格:

逗比风(疯);不羁风(疯);奇葩风(疯);搞笑风(疯);火辣风(疯);无厘头风(疯);美上天;丑到家……内容类型也多是轻松类、搞笑类、娱乐类、社会热点类。为什么这样的网红作品能比较快的“脱颖而出”?

今天,我们已经到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信息极大饱和,节奏急剧加快,技术更新迅速,今天的技术或产品到明天就可能会过时,焦虑感爆棚,知识迭代超级迅速……生活在网络上的我们,需要有一些情绪出口。能够让大众在某个时间段共同爆发的“释放式”或“治愈系”文化产品,便极有可能成为热点现象,并备受人们讨论和关注。

微信生态中的热点更替很频繁,两三天造出一个热点。在一波波热点出现后,你真的会发现,每一个热点都有全民娱乐的潜质,并且也有极强的“治愈”效果。当大众集中消费一个共同的热点时,他们会达到一种集体兴奋的状态,直到等着下一个热点到来。这种热点波浪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社交媒体环境中的一大现象和亮点。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信息阅读已经明显分层。这些分层并不一定是社会地位,而是“信息需求口味”已经分层。在微信上,那些搞笑、段子、情感、轻松娱乐的内容拥有非常多的粉丝,而这个层次的用户数量也非常大,他们不喜欢严肃话题,对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也不会深思。他们只是通过这些内容得到了精神的释放,有了快乐或者有了共鸣,也很容易引起分享欲和传播。当这些内容越来越火爆时,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直到“全民狂欢”达到共同的精神释放。在社会转型期,这的确会缓解社会压力,让网民找到情绪出口。

因此,大多数“用户”对轻松娱乐的热点更具传播力,并且,通过这些“大多数人”的传播,信息链条会很快打开,并迅速向周围网状式扩展。所以,“轻松娱乐”型信息或内容会更容易“走红”,传播量通常也会暴增。而那些“深度”类或严肃类话题内容,虽然在内容本身上来说,有较高价值,但并不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而是在小众范围内达到一定传播量后就会封顶。所以现在有个说法:不能靠“阅读量”或传播的“火热量”来判断内容的价值。

2、传播路径:从“好内容”多分发到更大范围传播

网红在某一个垂直社交平台上生产了好内容,也在这个平台所属的圈子里圈住了一定量的粉丝,但这只能说明,TA走出了第一步,只在这个平台的芸芸众生中脱颖出来,但这不足以让这个网红红遍大江南北。所以,这个时候传播渠道、路径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内容仍然越来越重要,但是内容要形成影响力的话,渠道分发能力就更加重要,渠道分发能力越强,引起整个网络大范围传播的几率就越高。

以前,一条新闻内容可能经过几大门户的报道和互相转载,就能够在整个网民中掀起波浪。就像曾经电视媒体能够做到的那样。但是,别忘了,今天的用户已经越来越细分化,越来越分散并活跃在不同的垂直社交平台圈子里,并且这在年轻人群体中体现的会更加明显。

再加上,不同的媒介如今都在修建自己的地盘,都希望将流量圈住,形成自家平台圈子的完整生态链条。所以除去平台和平台之间的定位、功能的差别之外,平台为了自身发展来说,也并不会有太多意愿互通信息。

所以,一条好内容单单在一个媒介平台上只能影响到这个平台圈子里的人,除非你的内容能够很大程度引发这个圈子里的人向外传播,传播到大众社交媒体上(微博或微信),才有可能引发更广泛的传播。当然,这里说的是“可能”,但这个“可能性”单单依靠一个平台的话,就会显得小很多。如果一条内容,能够同时分发到不同的垂直社交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引起更大范围、不同特点用户的关注,那么联动式的传播就更可能会形成。当然,这里的逻辑是“可能性”或“几率”更高,而不是说,只要你在所有渠道分发了,就一定能火。

纵观2015年出现的网红以及2016年瞬间爆红的Papi酱,分析他们最初阶段的内容分发就可以看出,大多数网红兴起于贴吧(主要是百度贴吧)、短视频社区(美拍、秒拍)、长视频网站、兴趣社交平台(唱吧)、弹幕社区(A站、B站)等,这些地方都是年轻人最活跃的地方,并且他们在微博、微信上都有阵地。Papi酱在传播渠道的利用方面就非常好,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有的网红看似一夜爆红,但许多网红其实在红之前也经历了一定时间的酝酿期。就像上面说到的,一开始在某些社交平台上积累粉丝,小范围传播,小量曝光。然后他们经过不断地内容生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粉丝,扩大第一批种子粉丝。当在各平台的种子粉丝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更大面积范围的分裂式、网状传播才会形成。

即便是红的发紫的Papi酱也并不是一下子就红了。她起初在微博上上传的视频风格并不十分突出和明显,运作较长时间后,也并没有引起比较大的关注。之后,Papi开始转战美拍、秒拍、小咖秀、A站B站等社区,生产的视频内容也不断更新进化,之后利用秒拍将声音进行变声处理,内容话题和风格进一步明朗化,这时才开始在这些垂直社交平台上迅速积累大量粉丝。而后,又在微博上迅速形成传播效应,在微信上引起大波澜,一发不可收拾。所以,的确有这样一个由“好内容”多分发——吸引更多关注——引发传播点——再到更大范围传播的过程。

在这个路径中,像微博、微信这样的大众社交媒体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但关键在于,在这些信息海量的平台上要“红”起来的成本太高了,一个是时间成本,另一个是对“传播点”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人们已经看惯了各种热点事件,已经适应了各种刺激,所以,你想引起微博微信上的最终爆发式传播,就必须要在内容上更加努力、更加具有新意、更加具有传播效应的点。

因此,未来随着面向年轻人的垂直社交平台的进一步成熟化,可能网红链条和网红经济也会更加成熟。他们的传播工具或渠道一定是全覆盖的,这样才会有更多可能性存在。而在传播路径上看,先在某些垂直社交平台上打内围赛,然后不断积累能量和声望,最后在微博或微信这样的大社交媒体平台可能才会引起全网传播。

当然,未来对于是不是全民都知道的“网红”可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些平台上非常突出,并且后续有很多延伸产品来发展事业。

3、目标对象:社交网络上的年轻人

虽然这些网红的作品能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也能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但TA们其实有较为明确的忠实粉丝群体,那就是年轻人,更确切的说是90后年轻人。

我们看看2015年的大批网红,他们中的多数是90后,他们活跃在各种垂直类社交媒体平台或者二次元社交产品平台上,他们的通用语言可能我们已经无法看懂。所以,当这些网红们用一种“傲娇”、“无厘头”、“萌呆”、“我就是我”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时,他们便获得了这些年轻人的追捧,并且年轻人也最能解读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想法,最能理解和接受他们的奇异独特的方式,也最能get到年轻人的兴奋点。这些网红作品在最初阶段能累积大批90后用户群体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曝光和传播力度,随着曝光和传播的进一步加大,再扩展到其他人群,引起更大范围的网络传播。

并且,现在很多创业型垂直社交产品越来越想定位在90年轻人或者更年轻的人群(00后)身上,很多产品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二次元社交圈子。这些垂直社交产品就像一个个蜂巢,有一定的运行规则,每个蜂巢里都聚集着类似兴趣、爱好、需求的年轻人圈子。“蜂巢”鼓励年轻人不停地把信息、作品、观点想法等“输入”进来,又会把内部优秀的作品或信息“分享”出去。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流动性越高,就意味着这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分享频率”和“分享欲望”越高,那这个平台圈子对年轻人的粘性就越大。社交媒体存在的本质就是分享。

所以,现在有些娱乐类垂直社交产品在功能设计上着实下了苦工,比如,通过制定规则激励年轻人踊跃“展现自己”,让勇于“展示自我”的人受到更多关注,想办法让用户之间互动频繁(比如唱吧里的拉票)从而激发所有人的参与热情,让那些勇敢者或优秀者脱颖而出成为平台“网红”等等。平台的这些规则都会促进年轻人的“分享欲”和“参与度”,也能加快网红的产出频率。

未来,更多的网红会扎根于垂直社交产品平台,并从中萌芽、成长、包装、在平台上崭露头角、走出平台、进入IP衍生阶段,网红链条将会更加成熟化。如今,中国互联网20-29岁(90后)的年轻人占的比例最多,00后网民也正迎头而上,对于这些有独特想法的年轻人群体来说,他们对网红的作品(内容)也将更加挑剔,单纯靠炒作并不一定能赢得他们的认可,网红门槛将会越来越高。

发掘社会热点、直击社会痛点,引发共鸣、持续生产优质内容,是网红传播的内容策略;建立多种分发渠道、充分利用各平台的优点为成为网红提供更多可能性;深度分析自己的受众、“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提高效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红传播策略:要想变成网红可不是仅仅漂亮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