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压力

      昆明梁艳分享298天。网络中级五期。2018.03.14

    很喜欢《红皮书》 中关于压力的一段话,诠释的太好了——“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压力不是客观的情况或疾病,而是个人在其主观世界中知觉自己被挑战到能力的极限,而使个人无法应对某一特定程度的压力,以致个人的价值、目标及安全感皆被撼动,能力、观点、自信与人的关系等,皆需再进行协商和调整,此时,个人的主观世界也会同时建构了敌意、威胁或漠然等情绪。如果压力是突发的,人们更难立即调整其观点、期待与行为,原有的认知建构也未能即时调适配合这些突兀起来的新体验与知识,因此在短时间内,人们会相当强烈地焦虑与自己的世界被破坏,惶恐于自己的社会建构被摧毁,而被负向情绪所充满。”压力,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越是怕它,它就越来添乱。有时候压力产生于工作上赋予的“任务”、生活中的“责任”、人际交往的“冲突”、学习上的“困惑”,这些压力是有“因”可追的,如上面的描述,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些。但有些压力是无“因”可究的,是一种“态度”或意识上形成的对自己当下和未来的不确定不自信不可控的担心和焦虑,有时可能只是一闪念,不会一直惦记着,却时时刻刻被影响。记得6、7年前,去看中医,医生问怎么了?我指指头顶的白发。医生又问多久了?我说具体不知道,但这一年来越长越多,以前头发又黑又亮。医生履行完“望闻问切”后说,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压力太大?我想想没有呀!工作干了尽二十年,可谓熟门熟路的。医生又问,近来家庭生活方面呢?我想想也没有呀,一切安好。后来医生问了一大堆,都被我一一否认。但最后,医生诊断还是压力造成的身体功能失调,嘱咐我少思少想多动。调理的药没少吃,但白发依然狂长。后来我细细想想,小的担心、细微的不安、偶尔闪过的一些可能不好的假象,以及习以为常的长吁短叹,都是些不引起注意压力源。比如“哎,明天又要上班了,6点又要起床了。哎,下周又要季度考核了。孩子这学期会不会有进步?……这些交互在一起作用,没有明确的“症状”,的确不会治。

      还有当下,不论大小老少,总会时不时地冒出一句“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好大!”来或掩饰或解释什么,看似好无奈,实则自己知道。朋友说还是古代的人好,生活的悠闲自在,连业余爱好都高大上,要么“琴棋书画”,要么吟诗对唱,要么骑马射箭,想想那场景是多么地惬意随性。虽说如今物质生活极端地丰富,人们也恣意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一切新鲜好奇的东西,但精神上似乎少了寄托和“食粮”。人们可选择的东西太多,反而少了体验的情趣和快乐,甚至还总是觉得不够,必须拼命地“博”,才能从低,慢慢地到中,再到遥不可及的高。房子,车子,票子如是也,人的欲望总是赶不上已拥有的或实现的,就如人的眼睛不看自己总是盯着别人一样,所以人们只是拼命地赶路,却不曾稍稍停下疾驰的脚步,好好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也许有人说,压力可以带来前进的动力。是的,适当的压力,可以带来积极向上动力,但当压力超过一个人承载的范围时,压力就转化为“灾难”,各种负性的东西就紧随其后缠绕着人们,日日不得安宁。其实我想说的是,现在人的压力,大多都是“贪欲”所致,尽管样样不缺,却样样“食之无味”,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可发自内心的笑容却越来越少。给自己减压,是一门需要修炼的技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谈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