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抗拒叫自卑

我们可能见到这样一些孩子,也有成年人,他们面对诚意的邀请会拒绝,甚至还表现出一些不以为然。比如你让他到前面板演一道简单的题。为此,作为邀约者可能会不舒服,我诚心诚意的,你却如此对待!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误会。

其实他们的内心里很喜欢或者愿意做这些事,只是表现出不以为然或者推辞。如果你细心,还能看到对方掩饰不住的惶恐。本质上,这些人是自卑的。面对诚挚的邀请,他们内心里认为自己不能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或者还不习惯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就会在潜意识的支配下拒绝。

这些自卑的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自卑,而是习惯性的排斥自认为无能为力的事情,包括虽然不熟悉但有能力做好的事情,他们都习惯性的躲避。这是孱弱心灵的自我保护,心理学讲这是一种防御机制。这些都不是意识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主观的算计这些事情,而是潜意识面对陌生的压力而自动产生的对生命的保护,因为原来的生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这件事,为了保护生命的尊严,自动的产生这样的反应。

生命有强大的一面,当其信念满满时,会顽强坚定的做好很多常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更多的人更多的时候只会简单的自我保护,而自我保护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也不做。因为只要做事,就可能暴露自己的不足,当意识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并在人前暴露的时候,就会忍受不了自己的不堪,极端的结果就是结束毫无价值的生命,以保持曾经的尊严。很多有成就的人,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没有创造力的时候就会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跟自卑的人的心理结构有某种相似。

有一种抗拒叫自卑_第1张图片
岩缝中的小花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人的行为乃至思想的核心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你的行动当然是你自己决定的,即使是听从安排你也能意识到是在做什么,怎么可能说是无意识的呢?由此想到一些人骂喝醉后行为失常的人:“酒不是喝到人肚子里了吗?难道还喝到狗肚子里了!”言外之意是人的行为就是人有意发出的,即使喝醉也是人在做事而不是狗。这毫无疑问有泄愤的成分在里面,但这也反应出大家对行为与意识或无意识的关系还不甚清楚。

研究表明,很多人的行为,貌似主观设定,其实背后是潜意识使然,心理学把这种心理动力称为情结。也就是人的某种心理需要受阻而郁结成结,这种结会暗暗的支配着人为补偿曾经的缺失而不懈努力,当然不是直接的补偿,而是会借助一些象征性事情完成这些需要。

由此想到这样一句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这说明不仅人的行动不单是意识的支配,即使是人的思想,也常常受到潜意识的控制,也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受社会流行思想(包括民族的国家的等)的影响,这些都是不自知的。有本书叫《乌合之众》就是研究大众心理及思想的,有兴趣的不妨看看。

说到此,不是说人完全是潜意识的奴隶,人不是一部机器,人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前面无非是说,人的意识中有相当比例的潜意识成分,这需要我们做必要的警惕。同时也要清楚,清晰明白的自我意识的强弱也常决定一个人作为的大小。

本文只是强调,评判一个学生,先要分析其意识(潜意识)结构,不要简单化的对人定性,尤其是面对发展中的学生。人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即使发现不足也不是很容易的就能从中超拔出来,有一个词语叫作“习得性无助”,其中包含因为压力而造成的生理学上的脑损伤的成分,所以,面对学生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指出目标,更要以同理心理解其心理的状态,给予必要而恰当的指导和帮助,评价人容易,帮助人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抗拒叫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