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为重:从洛阳老人与青年人争场地看公共资源紧缺下的代际冲突

各自为重:从洛阳老人与青年人争场地看公共资源紧缺下的代际冲突

江上小堂

最近有两件事很火。一件是北京地铁一老人因座位拥挤而与一年轻女子起争执而殴打女子。这位老人还很有名,叫仲大军,是位经济学者;一件是洛阳一群老人为跳广场舞殴打不让出篮球场想继续打篮球的年轻男子。

各自为重:从洛阳老人与青年人争场地看公共资源紧缺下的代际冲突_第1张图片

两件事有共同点,都是为了争夺紧缺的公共资源在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发生了冲突。我不敢妄下判断,这是一种比较多见的甚至是普遍现象。但至少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年轻人与老人间的代际冲突已经公开化了。

一般而言,由于受到尊老传统的影响和约束,年轻人与老人在公共场合不容易发生冲突。过去,这种现象非常少见。政治运动中出现的年青人批斗老年人那是另一回事。而现在则时有发生,原因何在?

调侃的解释,说是“坏人变老了”,或者是“老人变坏了”。前者有些道理。每一代人在年少年轻成长时处于不同的时代环境,而时代环境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多多少少会对同一代人打下相同的烙印,塑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但这都是单方面从老人那里找原因。肯定不全面。

我认为更主要的因素在于自近现代以来,“父权”的持续衰落。“父权”的衰落包含两方面,一是权力的衰落。父母不再对成年子女拥有权力。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虽然,现在国学复兴,大肆宣扬“孝”,“感恩”,但父母不可能在法律上恢复对成年子女的权力。这点是应当肯定的,符合现代社会人人平等的价值观。

二是权威的衰落。父母及父辈在年轻一代心目中的权威也持续衰落。这个主要是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三番五次被颠覆,生活方式急剧转变,知识更新不断加快。而这些变化都不是父辈引领的,而是在西方影响下产生的。价值、知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来自于外输,而不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这就与传统社会不同。传统社会价值稳定,知识更新缓慢,生活方式一成不变,那么父辈的经验当然就很重要了,自然就能在年轻人面前树立起权威。

概而言之,当今中国社会年轻人和老年人各自为重,都认为自己更重要。年轻人不再视父辈为权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年青人的知识都是从西方学来的。近些年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更呈加速势态,更加重了年轻人对父辈的轻视。另一方面,老年人又自以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奉献了一生;还有现在重又提倡“孝”,就认为年轻人应当处处礼让老人。

这种自觉或潜在的认识,在机关、公司不会引发冲突。因为在组织内部,有组织权力的约束。老年人资历深,普遍来说比年轻人位置高,权力大。而一旦处于在公共场合,没有了权力的约束,老人和年轻人的各自为重就会因争夺公共资源而发生冲突。

说像仲大军所说,“我是儒家后代,遵从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年轻人要懂得尊重长辈,一上来你就让长辈挪一挪,并且带着这种嫌弃的(情绪),我没挤着你,没靠着你,你凭什么让我挪?”那年轻女子则会认为,我凭什么要尊重你呢?就因为你是老人?

洛阳老人认为,年轻人为他们让出篮球场跳舞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老了,工作了一辈子,年青时吃了许多苦,现在就跳跳广场舞这为数不多的乐子,难道年青人不应当让我们吗?而年青人则认为,这本来就是篮球场,不是跳广场舞的地方,凭什么要让你们,就凭你们是老人。互不相让,于是发生冲突。

归根结底,中国老人得不到年轻人的尊重,在于他们在年轻人心目中没有权威。而没有权威又在于他们没有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传授给下一代。下一代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于西方。这才是当今中国代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近现代以来,几乎每一代中国人都没有为下一代人创造知识,以及提供一个安全、公平、干净的环境。拿得出手的仅仅是近30多年创造了可观的财富,但却分配不公,很多年青人享受不到。

今天的80后,90后瞧不起50后、60后;60后,70后年青时瞧不起40后,50后。如果80后和90后一样没能产生原创的知识,等等,下一代还是主要从国外学习新的知识,那么等他们老时,也一样得不到年青人的尊重。

2017年6月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各自为重:从洛阳老人与青年人争场地看公共资源紧缺下的代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