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我,又要去上大学了!(1)

晴天霹雳-了解一下?

今年4月中旬,就在我跟方黎从法国的一个小镇旅游回来,正准备为了好不容易得到的职位而搬家找房子。

33岁的我,又要去上大学了!(1)_第1张图片

然而,在收到了一封来自公司人事主管的领导的电邮之后,不仅把我们之前兴奋的心情一扫而光还把我们俩的心情直接沉到了谷底——当然,并不是说公司要临时要解约,但是它带来的信息却是让我有些绝望的:我要入学的那所大学,要求我提供C1等级的德语水平证书。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是太明白,怎么一会儿公司,一会儿学校的呢?我来跟大家解释下,这个是比较具有德国特色的教育培养机制——”双元制大学(Duales Studium)“。所谓双元制大学,就是求职者通过被企业录用,在接下来的三年或以上的时间,在这家企业合作的大学或者高校进行本科学习;在此期间,学校的课程以及在公司的业务培训、实习、做项目交替进行;毕业后要至少在这家企业服务三年。

其实,公司派遣员工去进修,在国内也很常见,但大多是在职员已经正式入职之后,根据公司政策和个人情况进行申请。德国比较特色的地方是,这种模式是面向德国本土高中毕业生以及一些满足特点条件的外国学生。申请的模式和时间段有点像国内的大四学生申请研究生,都是临近毕业,每年的年初开始,各个公司招收的时间会略有区别。

由于目标就是就业,所以重点是在公司,学习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在公司工作。所以,我并没有申请看起来更高级的硕士,而是选择了再修一个学士学位。而就读的大学也并不出名,只是比较偏重应用方面。通过我之前的大学经历和工作经验,如果我并不是非要一个名校的头衔,更高的学位,只是为了在德国有一个好的就业的话,这样的偏应用类的大学更适合当下的我。

33岁的我,又要去上大学了!(1)_第2张图片
Technische Hochschule Mittelhessen (中部黑森州技术高校)


33岁的我,又要去上大学了!(1)_第3张图片
Vereinigte Hagel(互助冰雹保险公司)

我申请的公司职位是IT工程师,在学校修软件工程专业。可能熟悉我的朋友们会说,“你不是原来在矿大学的电气工程么?怎么这要转行了?”事实上,也谈不上转行,只能说,在找方向的路上多花了些时间。即便在矿大毕业后,我也在矿大教授开的跟电气相关的企业工作了7年多,我大部分时间,并没有搞电气,而是在做ERP、PDM等等企业应用软件方面的工作。也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我发现,也许IT会更适合我。

再说说德语C1等级水平是大概什么高度——如果在国内要从事德语翻译类工作,至少要具有C1等级水平。换句话说,如果我能拿到C1等级,是可以去做翻译类的工作的。我在德语班里,就遇到一个伊朗的阿姨,她其实已经在从事翻译类的工作了,但是就是因为没有C1证,工资收入跟有证的差了不少。她也是为了这个原因,又来语言班学习的。

背景信息基本上介绍完了,现在该说说,这个对我有多难了。本来,能得到这样的就业+学习的机会,真是非常难得,也可以说可喜可贺,感谢上帝。不仅将来的工作稳了,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技能,公司还每月支付一定的工资(到手差不多700欧左右),但在我和方黎的这个“美好的未来”之间隔着一张沉甸甸的“德语C1证“。

这三年来,每位询问我近况的朋友都在问我工作了么?而我只能默默的说“我还在学德语。”为了能拿到三个月以上的德国签证,首先要在国内取得A1等级的证书,我考了两次通过的。来到了德国之后,为了能拿到长期签证,又必须要取得B1等级的证书,为此,我花了整整一年。而之后的一年,由于提供高等级别德语教育的学校距离住处太远,交通费以及来回的时间太不划算,于是就在网上进行了在线学习(事后总结,认为是个错误的决定,学习效果并不好)。

接着就是这次了,为了能通过考试,我报名参加了1个B2等级和2个C1等级的语言班,尽管来回路费高,耗时长,但是这已经是当下能最快提升德语水平的方法了。

我在德国的求学之路跟大多数中国同胞们都不大一样,我所了解到的主流方式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申请在德国上大学前的预科,不仅学习德语,也学习其他相关的基础课,一年结业通过FSP考试,可申请大学;第二类是在国内就可以直接申请大学,通过DSH考试后可申请大学;第三类是申请英语教学项目,只要求英语能力,但跟在国内所在的大学相关(最近认识了一位申请Ph.D的博士生,也是只要会英语就可以来读书)。

我则是因为跟方黎结婚后,申请家人团聚来到的德国,在这里生活并且在努力融入当地生活中。而在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还是要具有一些国际通用的技术能力,才好在德国站稳脚跟。而又能学习技能,又能得到工作机会,还能有一定的收入,最理想的当然就是这个双元制大学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去咨询了THM的顾问,想知道按我这个情况如果要入学的话,需要哪些条件,哪些资质等等。幸运的是我在国内就读的中国矿业大学,在德国声誉也是挺高的,211院校,其他方面也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比较硬核的有一点,就是我还差一个语言水平证书,就是先前所说的C1等级。但其实严格来说,并不只是这一条,而是顾问综合我们当前的情况,以及时间因素,给出了考telc C1 的话,是符合条件的这些选项中比较简单的了。

说比较简单,真的是因为跟其他几项相比而言,而其绝对难度却真的很不小。如果我想几年入学的话,最迟10月份之前要提交这个证书。这样算起来,顶多还有7个月的时间,如果算上考试后,出结果还需要2-6周的时间(不同机构给出的时间不一样),也就剩半年时间了。而半年时间,把我的德语水平从B1提升到C1,难度非常之大,至少我当时还没有看到任何希望。而我当时的计划是,还是稳扎稳打,先把B2给考了,起码保个底,然后再考C1,1年的准备时间还算稳妥。

然而:“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出自《得到-精英日课》万维钢老师)


在德国求职

在咨询学校的同时,方黎还帮我用德语整理了简历,找方晴以及Michael(方黎的好朋友)一起帮我修改求职信,在家模拟面试练习等等。向几家公司都投了简历,申请双元制大学软件开发类的职位。

大部分公司回信要么是“招收还未开始”,要么就是“招收已经结束”。只有两家公司给了比较实在的回信,一家是跨国公司Continental(中文翻译是“大陆集团”做轮胎起家的),一家是我现在所在的公司Vereingete Hagel(互助冰雹保险公司)。

大陆集团回信是邀请我参加他们的面试前考试(相当于海选)。说实话,这种考试还真是第一次参加,而且还都是全德语试题,范围包括生理(对于陌生人的认知和记忆能力)、语文(德语)、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几何等等大概16个模块,分数在110分以上的可进入面试阶段。一同考试的还有十几个年轻人,应该差不多都是刚高中毕业的学生,目测我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了。考试在公司的一个电脑机房里进行的,时常约为3个小时,从早上一直考到了中午。本来我就是抱着去摸摸底,涨涨见识的心态去的,因为肯定是通过不了。但结果却让我比之前更有自信了,尽管得到的分数还未达标(96分),但却已经远远超过我的预期了——原来自己也没有那么差嘛。其实,这种自卑的心理,自从来到德国之后,就一直在暗暗生长,由于语言不通,原本爱跟人交际的我变得孤僻起来,遇到人多的时候,经常想找个没有人的地方躲起来。嗯,这就是这些年在德国的我。

接着,就收到了互助冰雹保险公司的面试邀约。由于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所以并没有跨国公司招聘的规模,也就没有笔试,就是两位IT部门的领导对我进行面试。面试刚开始他们就问,用英文还是用德语交流,我说,德语就好。聊了几句之后,他们就说,你德语说得很好啊!

这里我要插一句,为什么他们会认为我德语还不错。设想一下,一个老外,跟你说了几句还比较地道的中文日常用语,相互寒暄了下,你是不是就认为这个老外中文不错了呢?很有可能,我们判断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母语好不好,其实很大层面上是从口音上来辨别的,其次就是对方对于自己所说的话,能否无障碍的理解。如果这两条都还满足的话,说母语往往就会认为对方在这门语言上能力还不错。

但事实上,即便一些句子、词汇的口音是还算地道的,但这也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用语,或者某些特定的主题。碰到复杂的想法,无论是表达还是听取,就会现出原形。

这一次,其实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德国企业的面试,因此不仅我的心里,方黎的心里也是想陪我一起去,毕竟独自面对这样比较复杂的谈话,真是有点没有底气。好在两位面试官非常和气,先是问我喝点什么,我要了杯咖啡。(这里有一个文化上的发现,就是其实喝什么不重要,而是杯子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道具,用来缓解冷场或者给自己多加几秒时间来应答,最后请一定把杯中的饮品喝完,而一般一杯也就够了。)

接着,两位面试官就讲了,他们看了我的简历,希望可以彼此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首先他们先介绍了公司,以及他们自己在哪毕业,是怎么来到这个公司,来了多少年等等。说实话,光这一点,就已经挺令我诧异的了。中国的面试官应该不会向面试者做如此详细的自我介绍吧,也许这就是德国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让我想起了,在德国教会做礼拜的时候,如果这次来布道的是首次来到这间教会的牧师,那么他/她的开场一定是先做自我介绍,嗯,也许更像读简历,似乎这是应有的礼仪,让在座的人对其有一个比较基本的了解。似乎,这也是对于“人人平等”这个理念的一种表达。

到了询问环节,他们称我的简历挺精彩,既有工程师的经历,也有管理岗位的经历,到了德国还有照顾亲人的时期。听到这,我就想起方黎那么用心帮我修改简历的情形了,假如不了解德国的职场,不知道德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看中什么,很多重要的东西就会疏漏了。比如说,从大学毕业后,是直接工作了呢,还是做了其他的事情,起码要详细到月。假如,简历中出现了几个月的空缺,就会让德国公司很在意,这几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能写进简历呢?其实很有可能就是离职之后,在求职或者就是想在家休息,这种经历我个人觉得并没有必要去写的,但在这边却是一个忌讳。因此,即便是什么都没干,也要把这些不工作、不学习的阶段写进来,起码会知道,你不是在这段时间惹来了牢狱之灾。

在问及之前的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的时候,我第一上来没听懂“挑战(Herausforderung)”这个词的意思,面试官就换了一个近义词“难点”让我能够明白。这里让我学习到,如果对方提问,没听懂的话,就大大方方的问,不要不好意思问,更不要不懂装懂,那样反而是会减分。


33岁的我,又要去上大学了!(1)_第4张图片

搞懂了问题,我很快想到了,其实也是离职之后的反思——“沟通”。回想起来,在之前的工作中,由于沟通上的问题,导致了很多的麻烦。从做事方面,前期与其他部门沟通软件功能,然后实施,最后上线,每一步都跟对方有确认,但即便对方都说OK,可到了实际使用的时候,又往往抱怨不断。第一层的想法就是,对方的部门不负责任,没有描述清楚需求,而且确认时又没有认真去测试;再深入一层,就会发现,是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去理解别人的需求,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局限性很高的工具,不经过专业的训练,很难把问题描述清楚的,那么就要求我们去深挖对方真实的需求,不实地、现场的去观察,是无法获取真实信息的——真相在现场。

后来,他们又问及了我在德国这段时间都做了什么。事实上,简历上有相关的描述,就是除了学习德语之外,还有照顾家人,以及打零工。再详细点,就是具体照顾的是方黎的外公,直到18年的11月份。而由于外公的去世,可以针对工作、学习的需要,选择交通更便利的地方搬家。这也是两位面试官所关心的,甚至连方黎的工作地点,我是否有驾照等等都进行了提问,我猜测,是因为交通因素也是员工离职的原因之一。

当问及对什么计算机技术更感兴趣的时候,我回答说是“区块链(Blockchain)”。尽管最初是通过比特币才开始了解到的区块链,但我认为在数据安全、数据隐私日益被看重的当下,区块链是让个人对自己的数据真正说的算的关键技术。

整个面试进行了差不多1个小时左右,最后他们说,如果我收到再次面试的通知的话,那就基本上是录用的意思,届时人力资源主管会参与,并对合同条款进行讲解。

在等待通知的时间里,我一边继续上德语课,一边在餐厅干着刷盘子的零工。为了能够加强训练,我一口气报了寒假期间的B2和C1班(锡根),还有春季的C1密集班(吉森)。其中寒假期间课程,是每周一和周三,上午3个小时,晚上2个半小时。由于上课的地点离家大概50公里,来回一次差不多就是三个多小时,因此下午的时间我就找各种可以坐着休息的地方,处理作业或者休息一下。

两周后,在一个周三的下午,我在锡根的图书馆里正在做作业时,接到了令人欢欣鼓舞的电话——互助冰雹保险公司通知我去参加第二次面试。这基本上意味着,我被录用了,但由于对话都是德语,我又不能100%确定,因此也没有跟方黎说,这是录用的意思。

第二次的面试,方黎像第一次一样开车送我到公司门口,然后就停车等我。我也像第一次一样,穿起成套西装,皮鞋,颇为正式的准备着。再次见到面试官之后,他们向我说,愿意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并问我是否愿意接受。听到这样确定的词句后,我的整颗心都飞起来了一样!我当然愿意了!面试官解释说,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我是否也获得了其他公司的Offer,所以进行确认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种重要的决定,还是通过面对面的转达,效果更好。确实如此。

然而,因为太激动,我没有听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录用我的原因,只是一边傻笑,一边不停的说“非常感谢!非常感谢!”

接着,人力资源主管跟我讲解合同的各项条款,比较重要的是:公司会支付我每月一定的工资,并支持我读大学;而我的主要责任就是学习,在上课之外的时间,我要来公司上班,进行培训,参加一些公司项目等等。毕业后,有义务在公司工作三年。因此,整个合同为三年半(视毕业时间而定)+三年工作。

但在德语的资质上,我还是有所担忧,我现在仅仅有一个B1的证书,没有C1的话,入学有问题怎么办呢?人力资源主管说,应该问题不大,B1应该够的。而这句话让我心里更是乐翻了天。

按我当时的想法,我真想当场就签了。然而他们让我把合同先带回家,仔细阅读进行了解,有任何问题,可打电话咨询人力资源主管,签了之后,邮寄过去就好。

当我拿着合同,意气风发的走出公司,迫不及待的就给方黎打了电话,然后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方黎刚开始都不敢相信,我居然这一次就直接拿到了签约合同。见面后,我把合同递给她,她好好的看了一番之后,跟我俩人在车里欣喜若狂的大叫了一番!哇塞,感谢上帝,居然有这么好的事!这样的好消息让方黎喜极而泣,过去两年多,我一步一步融入德国的环境,期间都是方黎在工作支撑着我们这个小家,因为不想给父母增添负担,我们推迟了要宝宝的时间——因为休产假期间,方黎只能拿到80%的工资,因此起码等我能有稳定的收入之后才会比较可行。

方黎说,如果外公知道的话,肯定会很为你自豪的!

是的,外公生前就一直在关心我将来的工作问题,他不看电视,不头疼的时候,就会琢磨这些事,然后跟我们讲他的想法。看得出来,他为我的工作确实非常的焦急。而现在,我们踏出了美好未来的第一步。

为了庆祝得到了工作跟学习的机会,我们俩打算去小小的度个假。咱也不去很远的地方,就去隔壁法国的小城转转就好。而就在度假快要结束的时候,就遭遇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个大问题。

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33岁的我,又要去上大学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