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开票行-服务之心

1

由于做了一些对公服务,近期有点开票需求。虽然也打听到,一些代账中介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但考虑到对税务系统一窍不通,以及对它抱有的深深好奇,我还是决定自己跑一跑,亲身感受下税务一线的风风雨雨。

整个过程下来,感受很多。先以客观的视角,把整个流程用极其简单的文字记录一下:

目标:开一张税务发票。

起点:已有营业执照。

过程:

当然先去办理税务登记证。

去国税局,小姑娘说不在它们这里办理,要去西安路附近的便民服务大厅。

到达便民服务大厅3楼国税局便民点,要求带营业执照原件才行。回去拿营业执照原件,重新办理。税务人员又告诉我,去年12月份税务和工商两证合一,问我要不要重新办理,以免后期还要补办。(我的营业执照是去年11月份办理的,正好卡在线上)

为了免去后顾之忧,我决定重新办理营业执照。到工商局办理两证合一,并刻了发票专用章。

两天后拿到两证合一后的营业执照以及发票专用章。重新到国税局申请发票事宜。经过咨询,还要去便民服务点去登记一下才行。

到便民服务点去登记。登记完毕,税务人员告诉我还要到解放路办税点去领发票。

到解放路办税点申请领发票。因为是第一次,税务人员让我去二楼办税服务室先登记定税。

到二楼办税服务室申请登记,税务人员告诉我,要带相关资料,其中租赁合同复印件我没带,公章我没刻。

又到工商局刻公章。等待两天。

凑齐材料,重新到办税服务室登记。定税完毕后,到隔壁房间去申请领发票。在和其他办税的小企业主交流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并不需要领发票,因为开票量非常小,不想再单独为此买个打印机。我其实需要的只是发票代开业务。因此申请发票代开业务。

办税人员给我一张单子,让我到银行绑定银行卡,签订三方协议。

因为手上正好有一张工商银行卡,到工商银行申请办理。工作人员告诉我,这张卡不行,必需是本支行开户的才可以(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而且理智告诉我与柜员理论也不会有效果),因此申请新办一张。但按照最新的规定,一个人只能在一个银行开一张卡,因此需要先注销。

挂私人业务注销银行卡。幸好我在工商银行只有这一张卡,又幸好这张卡不是在外地开的,因此注销流程很顺利。

开办新卡。

重新挂对公业务,办理三方协议。

办理完毕后,重新到办税服务室走流程。办税人员告诉我,税号匹配不起来,应该是银行人员登记的时候写错了。

重新跑到银行,与对公柜员核对,果然输入时少了一个字母,补上。

再次回到办税服务室,把剩下流程办理完毕。办税人员告诉我,可以到国税大厅代开发票了。

到国税大厅,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在电脑上填写申请单。申请代开增值税普通发票。申请完毕,税务人员告诉我可以到二楼申请领票了。

到二楼,在自助服务机上找不到申请。咨询人工柜台,反馈说国税局不给代开普通发票,只给代开专用发票。

重新到一楼申请专用发票(话说好像曾看到,餐饮不能开专用发票,但没有人能回答我这个问题),而且无法免税了(因此顺便又到门口ATM机充了100块钱),申请完毕。

到二楼自助打印机,打印发票。

至此,整个流程完毕。

我记得好像说要用“极其简单的文字”记录一下,为什么竟写了这么多呢?

2

我不否认自己有不耐烦的时候,但并不想把对体制的批判,作为这篇文章的主旋律。发现社会的问题本是件好事情,但因此止步于情绪上的发泄,让文字充满抱怨的戾气,是一件既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带来更多问题的做法。

所以,不妨跳过这个环节,从另一个视角看看这个问题。

其实我首先看到的,是很多进步。

不管在国家机关、还是在国企银行,影视剧里常出现的那种“只拿钱不做事”的政府作风在一点点消退。年轻面孔在一点点增加,而且不论是在专业水平、还是在服务效率上,都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另一方面,政府间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在进步,至少已经基本消除了“A需要B,B需要A”类似的悖论点,使公民可以按照法定流程把事情办完。

尽管如此,我们在办理每一个证件的时,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激荡三十年》里提到,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鼓励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不同的政府部门到一间小屋里坐成一排,帮助企业一站化办理资质。几十年后,我们距离曾经达到的那种效率,仍然差了很远。

3

差点又扯到了体制上,这是一条不归路(好险)。我想,还是把关注点放在一个个具体的人,放在我们作为个体力所能及的地方。

刚才提到,即便是高高在上的政府工作人员,目前已经有了“服务之形”,这是一大进步。

但更进一步来讲,多数的人还压根没有“服务之心”。换句话说,大家的服务仍只是在以流程为导向,远还没有以人为导向。

这么说太虚,举两个例子。

在办税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办税人员。他们绝不会不理你、不解答你的问题,但用的是非常被动的服务态度。

例如,办理发票领取的工作人员,她们不可能不知道很多个体其实只是想申请发票代开,却压根不会主动给对方建议。直到对方因为不知道如何开票又重返回来,才告诉对方这里不给开发票,只能自己开。但具体怎么开、需要购买哪些东西一字不提,更不会主动给对方介绍发票代开业务。

再例如,税务大厅指导申请开票的工作人员。只会用“签三方”、“登记”、“专票”、“普票”等非常专业的税务术语给予客户指导,却压根不考虑大多数人压根对税务一窍不通,完全听不懂税务人员在说什么。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作为已经市场化多年的商业银行,这个例子令我感触最深。

我不谈为什么别的支行的卡无法办理税务关联这个问题,这可能是体制和流程问题,一线个体无法改变。但是,柜员眼看着排号人员众多,仍只开一个窗口,其他窗口的人员在闲逛聊天。输入税务号错误可能是一时疏忽,但面对因自己的过失而导致顾客大老远重跑一趟的事实,却丝毫未表现出一点歉意。直到修改完信息离开,我都没有得到那一声期待的“抱歉”。

4

形式上的东西,容易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在这一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服务业的精髓,却无法通过这种方法逼迫出来。

事实上,我感觉在国内大家普遍缺乏所谓“服务”之意识。尽管我们早已是一个第三产业占半壁江山的服务业大国,但广大人民的思维,还停留在工业社会。

我们仍习惯于在一个岗位上,按照流程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不愿独立思考、打破常规。我们仍以流程和规范作为自我行为的先决指导,思维仍停留在坚固的科层制度中,因而忽视着面前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说得太远。实际情况是,我看到的是有了服务之形,却死板保守的基层公务人员。可事实上,尽管大家都不愿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可并没有人因此得到幸福:严肃的面容之下,有的只是一双双迷茫而无助的双眼。

我甚至能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并未在这份工作中体会到一丝意义。因此不难想象,把一生中三分之一时光放在这样迷茫的煎熬中,将是一份多么痛苦的体验。

事实上,屈从于环境无法让我们逃离这份煎熬。解脱之道,来自看似背道而驰的方向:

把自己独立成个体,不再当一个庞大系统上被动的螺丝钉;

寻找自己行为的意义,不再无意识地执行毫无解释的流程;

把来者作为服务的对象,不再是给常规工作找麻烦的问题;

体会工作中一言一行的意义,不再只把它当成谋生的无奈。

我以为,这些才是广大服务业的精髓,才是所谓的“服务之心”。

当然,独立思考、打破常规的行为令我们遭受不公。比如,你要多做些职责范围外的事情,要承受一些系统的风险,要抵触某些同事对你行为的偏见,等等。但正是这些抗争、以及这些抗争的目的,凝结成工作的意义:除了赚钱之外的、有关改变这个世界的、有关自我实现的意义。

从根本上而言,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在为他人服务。时代要求我们,不得不斩断中间一切缓冲环节,以近身肉搏的方式直面每一个消费者。

以人的满意度为终极目标的服务理念,应当尽快进入到每个人的心里,因为这不仅让每一个人更具竞争力,同时,一旦开始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会发现随处可见的巨大改善空间,这也许会成为一个人事业意义的立足点。

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支点:

我们需要得到更加平等真诚的服务,感受作为一个公民的尊严;

也需要为别人提供同等的服务,这令我们体会到工作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税务开票行-服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