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三章: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解析:
孔子说:“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能把我怎样呢!”
这一章的典故如下: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宋国。
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宋景公知道孔子是天下闻名的圣人,门下有很多文武兼备的弟子,心想如果把他们师徒长久地留在宋国做事,便可使宋国不再受大国的欺凌。
宋景公准备出城迎接孔子。
宋国司马桓魋却怕孔子师徒来后会取代他们的权势,对宋景公说:“孔丘在鲁,父母之邦,官为大司寇,兼摄相事,位极人臣,然而却要辞官出走,可见其野心非小。他在卫国五年,卫灵公对他敬而不用,可见卫国看透了他。宋不及卫大,不若鲁强,孔丘师徒不速而自来,狼子野心岂不昭然若揭了吗?”
宋景公说:“孔子乃当今圣人,哪会做犯上作乱之事?眼下宋国正在用人之际,有他们这一班文武干才,岂不可以对外征战,对内安邦?”
桓魋说:“我主若收纳孔子师徒,委以重任,他们一旦发起难来,谁能抵挡?这无异于引狼入室。”
后来,桓魋不经宋景公同意,带领人马去追杀孔子,结果孔子被赶出宋国。
孔子离去时,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说这句“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前面我们在解释“子不语:怪、力、乱、神”时,有提到过孔子的一生并没有不谈论鬼神,这一章就很简单的证实了这一点。
古语中有很多诸如:神来之笔,天助我也,天赐良机,天赋异禀之类的说法。可想而知上天的力量在那个时代的人眼中是多么的具有影响力,甚至到现在仍然还有很多人相信上天这一说。
机缘巧合的事,我们无法去讨论,但是这一章让我们看到,孔子在面临危险需要安定人心时,同样会选择借用上天的力量来抚慰他人。
上天是什么呢?不是神仙就是神秘,谁也说不清。可就因为这种力量的无可捉摸,人们对其存有敬畏之心,于是在那个科学不昌明的时代,上天的赋予便是最不可抗的赋予,人们会相信能得上天相助的人也是很难被战胜的人。
那我们是不是就要说这是一种迷信的思想呢?甚至说孔子也是这种迷信思想的代表呢?那倒不一定。
如果你认真的了解过历史,你会发现另一个现象,在历史长河中,但凡那些有着足够自信并且确实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过痕迹的人,都很相信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肩负着某种上天赋予他们的使命。
因为这种相信让他们的心中有了信仰,有了追求,有了力量,最后也真的创造出了很多伟大的奇迹,就像孔子,他认为上天赋予了他德行,就是想让他能够重新把礼乐文化推行起来,传承周公的美好意愿,给世间百姓带去安宁和谐。
这样一来,孔子说出这番话的意思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其一,说自己的德行是上苍赐予的,他想要让自己的门徒足够的相信和支持自己,因为相信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依存的重要支撑。
其二,孔子认为自己肩负着用德行感化苍生推行礼教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任何困难前他都无所畏惧,也无比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难。
不管是因为迷信而相信,也不管是因为相信而迷信。
我们也不知道孔子站着那个角度上去思考多一点,可是这股力量都促使着他一往无前的去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由此可见,有很多事我们不能单纯的只看一面,又或许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它的两面性,只是要看我们是否能够多方面的去思考和分析。
如果联系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妨去认真的思考一下身边的人。
有些人心直口快,说话声音还很大,从来不避讳他人,某种程度上人们可能会觉得他们很聒噪而且不够斯文。
可是如果你深入一些去思考,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行事呢?因为他们心无城府,行事坦荡,性格爽朗,充满激情和活力。
如果交朋友,不是交这样的朋友会让你更加放心和安心吗?
有些人性格内敛,注重细节,做事思虑良多,处处防备,轻易不会下决定。有些时候你急得火烧眉毛了,他却仍然左思右想,犹豫不决,简直可以把人急出病。
可是你深入一些去思考,他们这样的性格有什么好处呢?他们处事沉稳,能够充分的管控好过程,做好预案,有非常好的风险把控能力。
如果在做一些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决定时,他们是否比大大咧咧的人更加可靠呢?
有时候,某些东西又真的仿佛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安排着,只是我们知不知道如何去运用自己手中的力量,将它化为我们人生的助力。
任何现象或许都有着这样的两面性。
如果你相信上苍的赋予,愿你可以毫不怀疑的无所畏惧。如果你相信自己肩负着某种使命,也愿你能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