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新导师: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一次次竞赛

薛立新导师: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一次次竞赛_第1张图片
薛立新导师: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一次次竞赛_第2张图片

孩子出类拔萃是父母们的梦想,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天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第一。 因此,父母们应做的是给孩子以鼓励和引导,而不是苛求。

张欣怡在中学时代曾多次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奖。 1995 年获“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一等奖,1996 年在“雷达杯”中国青少年科学英才奖竞赛中,获三等奖,1996 年获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并与其他 5 名同学一起,组成国家队,在印度孟买举行的第 37 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金牌,面对儿子所取得的成绩,母亲王红的总结是:以平静心态对待孩子一次次竞赛是她教育儿子成长的成功经验。

张欣怡小时候是个聪明孩子,王红教他学象琪,他很快就学会了,并且不久就赢了母亲。 找不着对手,他就一个人打棋谱,有时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 他还学过钢琴,会认五线谱,王红不懂五线谱,但为了孩子,她也和孩子一起学,凡是她能参与的,她都参与,和孩子一起学,她从中鼓励了孩子,也获得了乐趣。

背课文时,她和孩子一起背,有时张欣怡背不上来,她不但不批评他,反而鼓励说:“有进步,大部分都背下来了,要是再努力一下,就能全背下来了。”张欣怡听了,也不觉得有压力ꎻ有时,她背不上来,张欣怡就会宽容地笑笑,学着她的口气说,再加把劲,就会背下来的。王红参与儿子的学习,儿子也关心她的事。 1985 年王红考警院,整天背大量的历史、地理问答题,令她奇怪的是,当她费尽力气背下来那些问答题时,张欣怡不知什么时候也记住了,他能流利地说出欧洲北部半岛的名称、亚洲南部半岛的矿产,怎样换算时区等等,王红心里很宽慰,也很感动,儿子无意识的举动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力量。

当张欣怡把握不住学习方法时,她就教他不要搞题海战术,从某一类典型题入手,彻底弄懂,举一反三,会了一道题,就是会了这一类题。 她还教给他如何节约时间,当对某一类题掌握不了时,对这一类题就不一定每题必做,有些题可以用心看,主要思考解题的方法,当解题方法有了后,解不解这道题就不甚重要了。

张欣怡在四年级时考了奥林匹克学校,他的数学才能很快显露出来。 不久就被 22 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发现并选中。 到了 22中,他被吸收到孙维刚老师的数学实验班。 从此,开始了马拉松一样的数学竞赛。 开始参加竞赛时,王红和张欣怡都很紧张,张欣怡在考场里考,她在家里着急,一整天心里七上八下没着落,一会儿觉得张欣怡没复习好,肯定有的考题超出了准备的范围,有时又觉得张欣怡粗心,有的题会做也丢三落四的,得不了高分。 一直熬到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考得怎么样。 但是见了张欣怡又不能问得太急促,要装出随便的样子问,不能让孩子有过大的精神压力,因为他考了一天也是很累的。 有时当听到张欣怡说考砸了时,心里陡然一翻,火气就不打一处来,但是她还得强忍着不发作,只是脸色显得难看,张欣怡这时更敏感,见妈妈脸色不悦,也恼火,不吃饭就回到自己房间去。

王红还得压住火气动员他出来吃饭。 刚开始,一到竞赛时,家里简直给搅得空气压抑,没有轻松欢乐而言。 张欣怡的竞赛特别多,今天是这种比赛,明天是那个比赛,王红的心也就整天在半空悬着。

后来王红忽然明白,为什么不能后退一步,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一次次竞赛呢? 孩子考完后,一切就过去了,这一次考试也就告一段落了,你这些担心、苦恼都是多余的,对孩子不但没帮助,反而会激化他的畏难和逆反心理。 自己整天这个样子,也影响工作和学习。 王红试着改变这种状况。 有一次,张欣怡回来脸色又不好看,王红知道他又考坏了。 果然,张欣怡一直等吃完饭才说:“妈妈,没考好。”听到这话,王红心里也难过:“过去了就不后悔。 想一想,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下一次就会考好的,参加竞赛,失败是难免的,不必看得过重。”

张欣怡很惊讶,妈妈今天怎么了? 心里不觉感动起来:“妈妈,你放心,下次我一定考好。”王红笑了,后退一步天地宽,母子两人都好过。 此后,王红处处劝自己想得开些,想得远些,自已经受过那么多的挫折,也算是饱经沧桑,阅历不浅了。 怎么在孩子身上就想不开,看得那么重呢? 退一步想,张欣怡在学校里已经是优秀学生了,即使在奥赛中得不了好名次,在班上还是拔尖的,将来考上重点大学不成问题,这不就行了吗? 还求什么? 可是道理是这样,一遇到事,她还是解脱不开,只要张欣怡比赛回来脸色不好,有时甚至一进门,他什么表示也没有,她凭直觉就知道考试没考好,心里一沉情绪再也提不起来了。 而孩子本来情绪就不好,看母亲这个样子,就低头不语,常常一两天家里的空气缓不过来。

“不行,非要改变过来不可,这种心态再不调整,就是患了强迫症,以后不会有轻松日子过。 问题的症结不在孩子,就在自己。 人就是这样,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自寻烦恼,自己处处制造套子往里钻,然后自己折磨自己。 这种恶性循环非结束不可。”能否控制住这种不良情绪,王红把它看成是一种意志力的较量。 每到张欣怡参加竞赛以前,她就给自己打预防针,不管考得怎么样,回来一个字也不说。就这样强行抑制自己,还真的管用。 有一次,张欣怡比赛回来,关在自己的屋里三个多小时没出来。 王红知道这一次不但没考好,可能还出了不少的错。 但她心里挺轻松,因为她战胜了自己,没有和孩子一起跌入情绪的低谷中,家里有一个情绪低落还不那么严重,若是大家都低落,就麻烦了。 她也没有去敲儿子的门,让他自己独自待一会儿,也许会更好些,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学会自我调整情绪,比一遇挫折就需要别人开导好,将来到了社会上遇到的事多着呢,靠谁开导,还不得靠自己,父母也不能跟他一辈子。

最后,张欣怡从屋里走出来:“妈妈,我不是不会,你看我解出来了。”原来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解题,多亏没有进去打扰他,如果自己不懂孩子当时的心理,硬是进去数落他,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王红想来感到庆幸。

王红接过儿子做的题仔细看过后,用严肃的语气说:“我同意你的看法,不是不会,问题在于临场快速思维没有跟上。 要不为什么回来就做对了? 我看再往深了的地方找原因。 那就是对这一种类型的题掌握得不熟练,稍遇变化,就被卡住了。”“你说得有理,真没想到,你并没有学这些数学题,道理却讲得很透彻。”张欣怡高兴地说。

到后来,母子俩都看得淡了,比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与其把它搞得很沉重,不如当成平常事看,于是家里的气氛活跃了。 竞赛为饭桌上增加了一个话题,再也不让人累心了。 有时张欣怡常常在早晨上学时,才淡淡地说:“妈妈,昨天我去参加一个活动。”说完好像再没这回事一样,有时王红问上一两句,有时笑笑就过去了。 有一次,张欣怡在竞赛中与他人并列第一,拿回来一枚奖章,也没妈妈说。

像张欣怡这样进了数学奥林匹克班,各种比赛多如牛毛,小小年纪,就成了久经沙场的老兵,如果过分看重每一次考试,那么这一次次竞赛,就是一道道鬼门关,就会给他带来数不清的烦恼。 王红及时调整心态,对她自己,对孩子都有好处,她自己得到解脱,心情轻松,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而孩子轻装上阵,对以后的进步和发展更有益。 1995 年 8 月,第 37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将在印度孟买举行的消息传来后,国内开始了马拉松式的选拔赛。 先是高中联赛,考了两次,每次 3 道题,考 4 个小时,决出各省市前六名,再一次比赛,选拔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成员,从全国选出前20 名,组成国家集训队。 经国家集训队再筛选后,最后留下 6 名。 张欣怡过五关斩六将,被选为国家队 6 名成员之一。 这一长长的过程,每一次选拔赛都是一道坎,如果心里放不下,那将要遭受多长时间的煎熬啊。 每次比赛完了,张欣怡打电话总是告诉母亲,又考坏了。 王红听了不往心里去,鼓励儿子:“不要多想,争取下次考好,你觉得不好,有可能别人考得还不如你,问题说不定出在考题偏难上。”下一次考完,张欣怡又来电话说没考好,王红说,“你起点高,妈妈考警院时,有人考后觉得自己考得特好,当时我觉得自己考得不好,但结果,我的分数却比他们高。”王红知道,在这种竞赛间隙,讲大道理,说大话都不起作用,只会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只有轻松地为他鼓劲才明智。

国际大赛终于来到了。 张欣怡和其他 5 名选手一起,代表中国赴孟买参赛。 结果在全世界 75 个国家和地区的 426 名选手之间的激烈角逐中,张欣怡脱颖而出,夺得了金牌。 回来后,张欣怡仍不满足,说:“我们没拿到团体第一,让别的国家拿走了。”张欣怡很看重团队精神,在参加全国选拔赛中,张欣怡从计算机网络里得到一套国外的练习题,他立刻没有保留地告诉了同学和朋友,所以这次自己得了金牌,他觉得没有什么,没有拿到团体第一,却使他遗憾不已。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以宽松的平常心态对待孩子们的成长、学习,给孩子创造了一种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样培育出了成功的孩子,因此,父母应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心理需求,以与孩子们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态度让他们自然发展,是孩子成功的重要因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立新导师: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一次次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