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7《草根慈善》

核心书摘

《草根慈善》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慈善行动迟缓、公信力不足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是全美公认的杰出慈善资助工作者比尔·萨莫维尔,比尔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慈善资助工作经验,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对比分析,揭露了传统慈善的一系列弊端,提出了新型草根慈善的工作理念和方式,给予了人们做慈善的信心和希望。

适合谁读

· 进取者

· 热爱做公益和慈善的人

· 对慈善抱有怀疑态度的人

关于作者

比尔·萨莫维尔,一位慈善基金会的领导者,全美公认的创新慈善基金发放专家,斯坦福大学哈斯公共服务中心全美顾问理事会创始理事成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福利学院顾问理事会成员。他拥有近50年的慈善和非营利性组织工作经验,曾为世界各地的350多家慈善基金会做过咨询工作。

弗雷德·赛特伯格,与人合著过多本有关非营利和慈善方面的书籍,包括《基金资助基础》和《超越利润》。

学什么?如何让慈善机构不再是民众眼中的摆设

慈善工作者王杰克扣善款、“中国首善”陈光标使用假公章、众多慈善机构的资金去向不明……传统慈善的负面新闻一波接着一波冲击着大众的神经,其本身的公信力逐渐走向崩塌。那么传统慈善到底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新型慈善又该如何规避这些问题,重塑大众的慈善信心呢?

《草根慈善》的作者是一位全球知名的杰出慈善资助工作者,他结合自己的慈善资助工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慈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慈善的发展方向——草根慈善。草根慈善的核心是要让慈善基金会成为一个投资者,去投资那些有爱心又真正了解草根阶层需求的草根机构,用“主动”的行动和态度变“人找钱”为“钱追人”,对蓬勃发展的中国基金会和草根公益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你还会发现

· 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 传统慈善基金会动作迟缓的原因有哪些;

· 如何规避传统慈善的弊端。

一、从传统慈善到草根慈善

“慈善”这个词由来已久,但“慈善”真正有了体系,成为一项事业应该是近百年的事。在美国,20世纪左右的时候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基金会,才有了把私人财富用于公共事业的想法和行动;二战后,美国把“个人捐赠免税”写入宪法,让越来越多的富豪们投身于慈善事业中。

最典型的就是“慈善达人”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在2008年的时候就已经为慈善事业贡献了260亿美元,甚至还早早立下遗嘱,声称死后要将99%的财富都献给慈善。

这是美国的慈善机构,下面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中国。中国慈善机构的兴起要更早一些,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朝著名理学家杨东明写了一篇《弹劾依仗权势贪赃枉法的大臣疏》,义正言辞地指出当朝权臣的种种罪行,不料这篇弹劾的奏章触怒了万历皇帝,杨东明也因此被贬回老家。回乡后扬东明也没闲着,他组织河南虞城县的父老乡亲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慈善组织“同善会”。

同善会最初的会员大多是一些高官、名士,这些会员每季度都会举办一次聚会,每次聚会他们会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收集会费,二是分配善款,商讨救济方案,三是呼吁身边的人行善,号召大家每天节约一分银钱,捐出来,救济社会。

杨东明的同善会所有的救济行动都是围绕“散财行善、教化民众”的宗旨进行的,据说同善会在施粥的时候都会要求孩童背书,这样一来就是“行善”、“教化”两不误了。当然,同善会的救济并不只有施粥这样的小恩小惠,它们关注的是民生大事。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七月,黄河水位暴涨,严重威胁着虞城的百姓。为了解决这个潜在的威胁,杨东明率领同善会会员和三百民众,连夜加固河堤,奋战整整五天,等到虞城的百姓安然渡过洪峰后,杨东明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除此之外,杨东明还带头捐赠粮食,建立粮食储备仓,储备仓的粮食成了虞城百姓饥荒时的救命粮;为了把同善会“教化民众”的宗旨落到实处,杨东明创建了“首善书院”,聘请良师、广收弟子,据不完全统计,从同善会“毕业”的穷孩子前前后后有数百人,这些人中还有不少考中了进士。

同善会此等义举引起了很多人的效仿,同善会的模式也得以推广,很快就遍布了山东、江西、福建等其他省份。

同善会的出现固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作为早期的慈善组织,同善会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弊端,比如会员人数有限、影响力有限、救济范围有限、救济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很难解决的大问题。

按说,这些问题理应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彻底得到解决才对。但遗憾的是,数百年后的今天,传统慈善组织的弊端非但没有彻底解决,反而又在新的时代下衍生出了更多新的问题。

作者比尔在长期的慈善工作中,目睹了慈善基金会的五大缺陷:一是官僚主义严重,二是缓慢、固执、反应迟钝,三是害怕风险,四是以问题为中心,五是太过被动。正是这五大缺陷,才导致了传统慈善的平庸,让慈善基金会手握资源却做不出什么成绩、解决不了贫穷问题,慈善基金会的口碑也因此越来越差。

慈善组织、以及社会各界都在期待一种新的、能够完美避开这些缺陷的慈善模式,于是,由作者比尔·萨莫维尔创造的草根慈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我们在开篇的时候已经简单介绍过草根慈善,草根慈善说白了就是由“大金主”慈善基金会以资金主动支持较小的非营利机构,下沉到基层,给予需要资助的人或机构以必要的帮助。

那么这个听起来很简单的新慈善模式到底是如何规避和解决传统慈善的五个缺陷问题的呢?我们下面就详细讲一讲,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我们只选取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详细分析。

二、草根慈善如何解决传统慈善的缺陷问题

1、传统慈善的官僚主义太过严重,草根慈善用“重视人才”破解官僚作风

传统的慈善事业是建立在文件上的,因为慈善基金会是大金主,它们属于出资者,世上大多数出资者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等项目找上门,慈善基金会也是如此。传统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筛选那些非营利组织提交上来的资金申请书,他们需要在堆积如山的申请书中选出靠谱的项目进行支持,但通过几张纸真的能确定项目靠不靠谱吗?

其实,死板冰冷的申请书在很大程度上会掩盖掉项目负责人的品质和真实面貌,好的项目申请书也很有可能只是申请人的写作技巧卓越而已,根本无法代表项目的好坏,所以传统的慈善很难给社会解决实际的问题,因为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在选“优秀的申请书”,而不是“优秀的慈善项目”。

那草根慈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很简单,走出办公室,主动去找那些有好项目的人才。

草根慈善要找的是一个能代替他们去救济社会的非营利机构,而这个非营利机构靠不靠谱、项目是不是真的对社会有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领导人的远见和能力,所以,找到优秀的非营利机构领导者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领导者才算是优秀的领导者呢?草根慈善的基金会又该如何去寻找优秀的领导者呢?

作者比尔·萨莫维尔说,他最看重三种领导者:一种是能够产生想法的“火花王”;一种是能够把想法转变为实际项目的“点火王”;还有一种就是能不断将项目渗透整合的“燃烧者”。为了找到拥有这三种特质的领导者,比尔还总结了一套实用的方法论。

首先,要经常与“眼线”交流。“眼线”这个词来源于报纸行业,主要指记者一类的人,记者最擅长的就是挖掘别人看不到的信息,发现别人注意不到的人物,这对于发现优秀的非营利机构领导者非常有用,因为优秀的领导者大多是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奉献在非营利组织里,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所以经常和记者或电视行业的人士交流,询问他们最近报道的事情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能够增大找到优秀项目和优秀领导者的可能。

几年前,比尔就从一位记者口中听说了一个黑社会成员的故事。据说这个成员脱离黑社会组织后自己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他的这个修理店很有意思,修理店的雇员全部都是像他一样脱离帮派想要过正常生活的年轻人。比尔被这个人的行为感动了,认定这个人会是一个优秀的非营利机构领导者,于是就对他的修理店进行了资助,让他帮助更多曾经误入歧途的年轻人过上正常的生活。

除了要多跟“眼线”交流外,还要善于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人才。作者比尔之前为了扩招少数族裔的学生,接连访问了112所高中。后来,他只要进入一所学校,就能立刻察觉出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因为,师生间是不是有交流、走廊里是不是有垃圾、厕所墙壁上有没有涂鸦,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是一个校长的领导能力的最好体现。

2、传统慈善缓慢、固执、反应迟钝,草根慈善用“减少流程”快速行动

传统基金会的行动迟缓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审核项目申请书的时间往往长达6到9个月,好不容易批准了项目,基金会提供的资金也要在几个星期之后才能到达那些等着拿钱做项目的非营利组织的手中,效率十分低下。

为什么慈善基金会的动作会这么迟缓呢?原因有两点:一是机构里充满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二是基金会害怕投资失败。

慈善基金会每年都会收到上千份项目申请书,一份申请书的审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其他文件,比如申请表、申请书的多份影印件、拒绝信、审议书、授予书、基金委员会报告、理事会议程等等,这还不算完,基金会最终还得对上面提到的所有文件进行仔细地评估。繁琐的过程拉大了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间的距离,拖了慈善事业的后腿。

另外,基金会作为一个“投资者”,最担心的就是投资失败,项目失败、非营利组织解散、或是骗子卷款逃跑都是基金会不愿意看到的事,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决策更加准确、投资更加稳健,他们就要看更多的文件和辅助资料来帮助自己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就又掉进了“繁文缛节”的陷阱里,行动自然快不起来。

那草根慈善是如何解决行动迟缓的问题的呢?答案就是“无纸化资助”,既然文件材料会严重拉低基金会的工作效率,那就干脆不要文件,草根慈善基金会设立的“即时答复基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几年前,慈善基金会收到了一笔10万美元的捐款,用来支持教育。当时,曾在全美公共教育领域名列前茅的加州,陷入了教育危机,学生辍学率超过50%。比尔知道,用10万美元来改变教育体制、彻底解决危机是不现实的,那该怎么办呢?

比尔想起了加州教育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学校课堂上都有备用文具,老师的手上也都有自主活动基金,但现在这些东西全部取消了,学生的辍学率会不会和活动基金有一定关系呢?也许可以试一试!

于是慈善基金会就给湾区的4.7万名教师发传单,鼓励他们向基金会申请不超过500美元的基金,用来支付外出活动或购买教学用品。申请资金的老师只需要用传真的方式向基金会提供一张有校长签名的申请书,就能申请到500美元的基金。慈善风险基金会工作人员在收到申请后,会马上审阅,审阅通过后,24小时之内就会寄出支票。

这个项目最终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比尔看到老师们把这些资助金用在了更多他没有想到的地方。有的老师用这笔资金资助学生们参加歌剧表演,有的带学生们去看了那些他们只在电视上才见过的动物,给了学生一次难忘的经历。

还有一位自然课老师,用资助金买了学生们学习古生物要用到的化石,学生们看到化石标本的时候眼睛都亮了。这一个个小惊喜增加了学生与老师、学校的情感连接,辍学率自然也就逐渐降下来了。

这个被教师们称为“传真基金”的项目让比尔找到了能快速把资助金用到有用的地方的方法,后来,比尔所在的慈善基金会又陆续发放了350万美元的即时基金,帮助更多贫困山区的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去资助他们认为最需要资助的人。

除了即时基金外,比尔还会在紧急的项目上直接省去申请和审阅过程,比如,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比尔挑选了10家常年做资助活动的优秀非盈利组织,与他们签署了一份理解书,理解书中申明,当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时,这些非营利机构可以立即得到25万美元的资助。机构的负责人可以用自己的信用卡支付他们认为必要的救灾开支,之后慈善基金会会给予报销。

草根慈善就是这样,用“减少流程”来对抗迟缓和低效。

3、传统慈善以问题为中心,草根慈善用“关注解决问题的点子”来对抗问题

传统的慈善机构总喜欢盯着问题,无休止地讨论社会问题、基金会管理问题和监督问题,但过分关注问题,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是因为,过分强调问题的消极作法会打击那些干劲十足的工作人员的士气,营造出一种不求进取的氛围,这样长期下去,谁还愿意加入基金会,为基金会的使命努力呢?

除此之外,过分地关注问题往往最后还会掩盖很多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近十年来,美国一直在呼吁关注流浪人群的问题,人们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不停地夸大流浪人口的数目,甚至还有人宣扬“大家离流浪街头只差一张工资单的距离了”。

就事实来看,尽管很多美国人欠了大量消费债,也有人负担不起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还有很多人面临被解雇、退休金降低的问题,但即使是这样,也绝对到不了“还有一个月就要流浪街头”的境地。

这种夸张的说法,让人们把关注点放在了流浪人口的数量上,却忽略了造成人员流浪问题的根源,比如因毒品上瘾、酗酒等问题导致流浪;比如服刑犯人出狱后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导致流浪;比如精神病患者没有经济能力导致流浪等等。

只有真正把这些根源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流浪人口,而不能只把关注点放在流浪人口的数量上,天天讨论流浪人口带来的问题也于事无补。由此可见,过分放大问题,只会掩盖问题的真实情况,最终又会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那草根慈善又是如何解决传统慈善“过分关注问题”这个缺陷的呢?简单说,就是“用主意来取代问题”,走出“问题成堆”的困境,重视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好点子。因为以问题为导向是被动的,只有自主思维和行动,才能对抗问题。作者在书中给我们举了一个他用“主意代替问题”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捐款者向比尔提起贫困妇女的问题。她说,她们过着贫穷辛苦的日子,而且全年都在工作,心理上肯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要是能给她们放一天假就好了。比尔觉得这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好建议,于是马上采纳,开启了“休假一天”项目。

比尔给曾经合作过的校长、社会工作者和牧师打电话,让他们推荐他们认识的、为了多挣一点钱几乎不休假的低收入妇女,然后给她们每人发200美元,让她们用这些钱去恢复精力、体力和心力,前提是这些钱一定要用在自己身上。

这是一个比较冒险的项目,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些妇女是不是真的把钱用在了自己身上。但从结果来看,项目是成功的。

这些受到资助的低收入妇女们反馈说,她们这是头一次心安理得地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她们中有的人卸掉生活的重压一个人去看了一场电影;还有人去做了头发和指甲;更多的人和姐妹一起吃了午餐,然后去海边散步。

总之,她们做了一些中产阶级女士经常会做的事,但这些事对于以前的她们来说却是奢侈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休假一天”项目有没有改变贫困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呢?显然没有!但这个项目让她们获得了一种少有的体验,让她们明白,这个社会上有人理解她们的生活,懂得她们的辛劳,也愿意伸出援手帮助她们。

这个项目开始于一个异想天开的主意,但这个主意最终变成了现实,如果当初比尔他们没有根据主意大胆行动,也许他们到现在还一直停留在“思考贫穷问题”的层面上,没有一点作为吧?

这就是“用主意代替问题”的最大意义。

总结

《草根慈善》是一本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慈善低效、平庸问题的书,草根慈善用“主动”的行动和态度改变了过去“人找钱”的旧模式,创造了“钱追人”的新模式,用独具特色的投资眼光,把钱真正用到最需要钱的草根身上。

草根慈善不仅能让慈善事业摆脱“钱没少花、但没成啥事”的骂名,还能减少企业家或其他捐赠者的顾虑,从而放心地把钱交给慈善基金会。

我们的社会需要慈善,而要想慈善真正发生效能,必须先从改变慈善的模式、树立起公信力开始,希望“草根慈善”这种新的理念和慈善作法能给所有的慈善事业从业者带来启发。

《草根慈善》金句: 如果你从未遇到失败,那说明做得还不够成功。

基金会的资助如同风向标,引领和影响着公益组织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发挥着积极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No.167《草根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