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

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_第1张图片

期末考试刚结束,全国上下上演各种灾难片《神兽出山》、《考试风云之没考好》、《考试风云2之放寒假》,一些能淡定处理各种人生困境的父母们,又开始集中问诊孩子的考试成绩引发的“考后父母焦虑孩子学习综合症候群”。


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_第2张图片

作为被咨询最多的K12辅导老师,阿拉丁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我们家孩子学习数学的时候,一碰到难题,只要那个题看上去很复杂,大脑就直接当机,就不思考了,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啊?”


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_第3张图片

当老师15年了,阿拉丁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还有那些表面很硬一碰就碎的学酥,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都喜欢那种“能不思考就得到题目答案”的解题方法,都不同程度地躲避思考。

能够在“勤于思考”这一点上对自己有所要求的,基本上都成了学霸中的战斗机。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很多培训机构特别喜欢用“秒杀”作为数学科目招生的噱头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三短一长选最长、长短不一就选C,越是不会越选B”的选择题口诀广为流传的原因。


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_第4张图片

当初阿拉丁也很不解,想了各种方法去激励学生面对挑战,面对难题:细化思考流程,简化思考障碍,提炼解题步骤,传授解题套路,但是总会出现一个障碍:你永远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直到阿拉丁看到了一本书,我才从认知科学的原理上了解了这种“畏难情绪”的本质,从脑神经科学和基因生物学的角度了解了这个“退缩”的机制,也试着去找寻一些应对措施,然后在教学中去实践,去验证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_第5张图片

这本书就是《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作者是世界上最高产的25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论文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的加拿大著名应用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也是最著名的“系统一和系统二”理论的首创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在自己的著作和诺奖获奖致辞中都多次提到斯坦诺维奇的研究成果。

在这本书里,作者阐述了理性思考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以及大脑理性思考的机制:三重心智模型。并通过这些机制,告诉人们,理性障碍是如何呈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以及它背后的信息加工机制。这种元学科类的书籍,是市面其它书籍无法比拟的权威信息,可信度和保真度极高,属于一手信息类前沿认知科学书籍。

看完这本书,我们可以从推理、思考的源头弄清楚为什么智商的高低根本决定不了思考质量,该做出错误决策时,还是会一不小心就掉到坑里面去。我们通过书中提到的提高理性思考的两种途径,可以从学科原理的角度运用方法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书中,作者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一碰到困难就退缩?

认知吝啬鬼

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我们称为“认知吝啬鬼”。围绕着认知吝啬鬼开展的研究是过去30年间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当遇到问题时,我们的大脑有多种可用的信息计算机制。但是,这些机制各有利弊,都需要在功率和消耗之间有所取舍。有些认知机制有强大的计算功率,它们可以非常准确地解决大量问题。但是,这种高功率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占用大量的注意资源,运行缓慢,并且会干扰到同时进行的其他想法和行为。

相比来说,另一种信息加工机制的功率较低,但优点是低能耗。有很多问题难以使用这一类机制进行解决,并且这类加工机制在处理信息时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但是,它们的加工速度快,与同时进行的其他认知任务互不干扰,仅需要极少的专注力即可。

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认知吝啬鬼”就是:人类大脑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就不用,该用是也不用,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思考。

大脑极其吝啬的用于思考:有捷径,一定走捷径;最容易想到什么结论,立马抓住不放,然后认为自己已经思考过了,就歇息了;一旦发现没有头绪,马上给自己下一个指令,不会,接着歇息。

那些认为自己的孩子一碰到难题就退缩的父母们,你们想想自己平时认知、学习、面对挑战时的大脑运作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而理智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们,怎么可能逃脱得了大脑的控制?所以,请停止对孩子“畏难”的责难了,那是人类的固有程式。

从文中我们也看到了,两种信息处理机制,一种准确、理性、能解决问题,可是架不住这种机制需要耗能,需要注意力,需要时间,需要停止其它活动,而且运行缓慢,这就是我们的“系统二”,其实更加准确的说法叫做“大脑进程二”。

而运行缓慢的“进程二”还没反应过来,快速运行,耗能较低的“进程一”已经把信息加工完了,这时的加工,只需要调用少量专注力,调取出大脑中最近,最生动,最鲜活的背景信息就能得出结论,人们会非常欣喜地接受这一结论,因为,接下来,大脑就可以休息了。


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_第6张图片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早上刚看到一则飞机失事的新闻,现场浓烟滚滚的视频,报道中死亡人数的触目惊心,而且飞机所属的航空公司就是你晚上要出差需要搭乘的航空公司,你的大脑会有什么想法产生?

别挣扎了,大脑的自动启发程序立即运转:我改签其它航空公司的飞机,没有合适的,我现在出发,开车去吧,累就累点,比出事了强。

大家可知道,这个决策,就不是“理性决策”,这就是“认知吝啬鬼”的直接作用,它被最新最鲜活的案例激活了,大脑根据自己能够最容易想到,最先反应出来的念头开启了信息加工和决策判断。

殊不知,如果按照里程来计算,汽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飞机失事死亡人数的60倍,如果按全世界每小时来计算,汽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飞机失事死亡人数的4倍,所以如果从大数据上来分析,理性的决策,是不需要更换航班或者行程的。

学生们偏爱“直接得到答案的方法”,就是因为,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减少他们认知资源的使用,减轻自己的认知负担,尽可能的少处理信息,而且能得分,做对题,何乐而不为!

为什么会有“认知吝啬鬼”?

一言概之,出现“认知吝啬鬼”的原因是:进化


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_第7张图片

自然选择学说告诉我们,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繁殖和生存,那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基因里保留了很多进化的程序:一、只要能生存和繁殖,无需选择“最优方案”;二、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最需要的是积累尽可能多的脂肪以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是基因设定的预订程式,高耗能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三、远古基因的简单粗暴模式,是大脑的默认模式,在现代人做理性决策时,是需要和默认模式对抗的。

大脑无须选择“最优方案”

生存本身不需要“行为预期收益最大化”,只需要“能活下来”或者“能繁衍后代”即可,这个目标,相比于一个需要深思熟虑、证据确凿地得出判断来说,胆小甚微、规避风险、哪怕是不可靠也好过有危险的策略要容易接受的多。

于是,这种不要“最佳选择”,只要“差不多就行”的自然选择属性决定了大脑的欢愉感更多的来自于生存、繁殖、帮助亲戚这类基因传递的事情上,而不是理性选择的事情上。

基因的预设程式在作用

进化进程中,人类发现对抗恶劣自然环境最好的方式就是积累能量,于是基因就设定好了这个程式,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太快,理性标准的文化变革远远快于人类进化的速度,于是,基因的预设程式就来干扰人类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人类的大脑进化速度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至于,认知吝啬鬼普遍存在。

大脑的默认模式

进化中最后发展出来的大脑:大脑皮层属于新增功能,起到大脑控制主导作用和默认系统的还是原来的原始部分,那一部分就是大脑的默认模式,在过去千百万年,这些默认模式也许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而今,它们已无法很好的服务于人类的需要了。

如何消弱“认知吝啬鬼”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被你这么一说,感觉我们只能默认接受孩子的“畏难”,而一筹莫展了呗!!

其实不是这样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考的学科,不是简单的计算,算数,列式,得答案,学好数学本身就是在消弱“认知吝啬鬼”的影响。我前面说过,很多学生只要跨过了“思维方式”那道坎,让“迎接挑战”变成一种习惯,让良好的“思维程序”变成了一种固定模式,那么,“认知吝啬鬼”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就会消弱很多。


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_第8张图片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接受孩子的退缩

当你了解了这种躲避是大脑的天性,请欣然接受它。责怪孩子,对情况的改善没有一点帮助。特别是父母觉得很简单的时候,在疑惑:“你怎么就不会呢?你怎么就不好好思考呢?你怎么就学不懂呢?”

你的表情、语气以及你的疑惑的语言,只会造就一个结果:孩子大脑更加快速地停止理智思考,全部情绪都集中在“妈妈(爸爸)又生气了,又在怀疑我不好好学习了。”

其实只是孩子的退缩对象(难题)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水平。

2、确定孩子的背景知识掌握情况

对于信息加工,尤其是孩子的学习,一定是基于自己的已知,也就是先前知识(背景知识)来认知新的信息,你必须了解孩子现在的认知水平,那些明显超出孩子认知水平的题目,换作是你,你也会躲避。

如果你觉得过于抽象,我们来做个实验,下面是贝叶斯公式,你看30秒,接下来你想干什么?


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_第9张图片


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_第10张图片

不出意外,你心里也会说:这是什么鬼?然后就跳过了。(对概率思维或者数学有很深的研究造诣的除外,或者你先前有贝叶斯公式的背景知识的也除外)

所以,当孩子出现退缩,一定是知识本身超过了他的背景知识,我们现在要做的很简单,搞清楚孩子到底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我上哪搞清楚去?

很简单,把这个模块的基础概念、基础公式、基本题型涉及到的解题规律列个清单(信息化时代,搜索这些是辅导孩子的基本能力),让孩子不借助任何资料,回答清单上每个点的具体细节,一定要口述或者笔述。

因为很多孩子对于基本概念,尤其是数学的基本概念停留在“我知道是什么,但是我说不上来”的意会阶段。而且回答问题的时候,“认知吝啬鬼”特别明显的作用,总是用最简短的词句回答一个需要详细阐述的概念。

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教学活动让孩子以为数学就是计算,忽视概念性知识的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延续到初中就会出现问题频出而找不到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概念理解偏差造成的。

所有的概念性知识的检核就是为了了解孩子背景知识水平。

3、补缺基础概念

用最简单的题,去加强基础概念的理解,也是增强孩子运用概念的能力,只有当这些基础内容变成孩子大脑的固定程式,才有机会,有勇气去面对难题。

这个阶段,简单题和比孩子能力高一点的题(我经常称之为I+1的题,在我能力上增加一点难度)比例大概是3:1,一直做简单题,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觉得自己差不多了。

4、根据孩子的水平配备一定思考障碍的题

随着基础的填补完毕,孩子的水平上升了,在大部分都敢面对的同时,增加少量的综合题,让孩子去尝试。

5、修正孩子思考的惰性

有思维障碍的题,一般会激发孩子的“认知吝啬鬼”,在他的思考过程中,对孩子的思考过程进行切片式分析,告诉他哪里的结论得出,是没有逻辑的,是想当然的,通过好程序的不断修正,减弱“认知吝啬鬼”的作用。

6、用时间来沉淀

学习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任何新认知要想转入后台运行,需要睡眠,时间的沉淀,这一周不开窍,过一周沉淀好了,就开窍了。所以,给自己也给孩子一点时间。

7、让孩子自己总结面对困难自己的行动方法

把这些方法固化下来,就可以迁移到整个学习生涯,敢于面对任何阶段的学习,而不是解决一个模块的难题。

希望这套落地的方法,给所有希望自己的娃在学习中,碰到难题就上,碰到看不懂的也能硬凹的父母一点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家孩子学习一碰到难题就退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