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5】邂逅王家大院

山西在历史上是富泽之地,最有名的是晋朝这个时期,也是文人雅士骚客多产之期,陶渊明、谢安、王羲之等耳熟能详。友人介绍说,山西自近代以来最有名气的是晋商,特别是明清两代多不胜数。本来是去祁县的乔家大院的,友人劝说,路过灵石,不如先看一看王家大院,亦不虚行。

我们从太原市区沿晋祠路向南直行,从大运高速灵石出口直奔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未进镇里就看到一个刻有“王家大院”的大石牌坊,一下子就有了亲切感,历史文化名镇的招牌果然名不虚传。

穿过镇子,就到了高家崖前,高高的城楼,红红的灯笼,祥和的气氛,就知王家大院就在眼前了,这里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

进入大院,最先看到是各种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风格和汉族传统民俗文化。

这样的艺术庭院,只有官宦之家和大户人家才有。王家大院当然是王氏家庭的宅院,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

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明天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

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和嘉庆元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家大院的整体布局为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

这里,最气派的是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至十六年的宅院,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是晋人立业持家的代表之作。

其建筑格局,继承了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这里的叠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形式多样,做工极佳,极富特点。折叠

而大院里很有特色的是,每个大院的主人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设有专门的学堂和读书楼,鼓励后代在读书为官上有出息。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已属难能可贵。

我们来不及细看,参观重点院落后,围绕城墙一周,回顾了王家大院建筑的匠心独居和昔日的辉煌,这座建筑群不愧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是“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真有一种“王家归来不看院”的欣喜与感慨。

不经意的一次邂逅,让我重新认识了晋人的后裔,他们顽强奋争的精神和建设家园的情怀是他人难以超越的,他们所传递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深深地印在了三晋的大地上。

穿越时空,我希望能够做一回大院的主人,在这里养老育小、写诗赋文、把酒言欢,置身世外,其乐融融,难道不是胜似晋代一陶翁!

【脚印5】邂逅王家大院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脚印5】邂逅王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