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笔记

1、产品的环境:产品周围所有能变成产品之身份和价值的东西,获取产品、使用产品时所需要的所有条件,比如学会如何使用产品、了解产品的变化和改进、提供产品的元件、随时对之修理等。

外环境:把工业产品世界当做一种环境,一种人们在其中行动的外在的世界。这个世界迫使人们将技术的、伦理的或政治的标准内在化,这个世界让人们去注意的是产品与客观世界间的关系。

内环境:产品与使用产品的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主体与客体在其中相互和谐的自然组合。这种相互协调的关系,既存在于人的肉体与物体的接触之中,亦包括在人与物的交流中所激发的种种愉悦、兴奋、放松的感情之中。

人们一直关注外环境的扩张和深化,造成创造的世界冷漠和陌生,奢侈和浪费。

2、与产品握手(产品是为人服务的,在产品与人的短兵相接中,一方面要保持双方力的平衡,另一方面要减少产品给人带来的麻烦和伤害),拥抱(产品对人应有无微不至打关怀,尤其是在细节上,生理上的关怀往往转变成心理上的感动。如线龟缠线器),接吻(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产品在人的眼里往往也成了有感情的物。成熟的设计师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并引起消费者的共鸣),生子(不论产品是否可再生,不能影响人类的再生,对人和自然的深切关怀)。

3、封建社会设计行为的偏差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抑制了产品功能性的发展程度。当生产力急速发展,功能形成为产品设计的主要坐标系时,当设计在“人本主义”的引导下被赋予了现代含义的时候,人性化设计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4、人永远只有有限的理性,过于理性会压到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

5、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思想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产品的经济法则和大众设计的需求,即生产物美价廉且具有民主化设计目标的产品,使工业设计的几大因素,诸如批量生产、经济法则、外形没等都得到正确的考虑;

第二,强调有机设计思想和产品的人情味;

第三,提出以人体工程学为原则进行理性设计。

6、人性化设计的发展:平民化设计思想的发展----功能主义的发展为人性化设计奠定基础----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人性化设计的发展----人体工程学发展----有机风格的确立----专业设计队伍的出现

有机理论是指按有机物生长的方式发展形态结构,由于重视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犹如生物的有机、有生命的形式。这种整体性的设计方法被形容为“活的艺术”。

设计师的出现,意味着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意味着厂商由于销售的压力而承认设计师的重要性,意味着厂商开始更多地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师的出现是人性化设计的前提条件。

罗维的成功不仅是由于他们为了市场而投其所好,而且是因为他们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将消费者的动机与科学技术不断产生出来的可能性相结合,为产品功能性的提升和外形的美观做出了贡献。

7、非物质社会:

非物质的提法源自汤因比: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它们未加工的物质从未有过的功能和样式。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性的,正式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

非物质社会就是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大众媒介、远程通讯、电子技术服务和其他消费者信息的普及,标志着这个社会已经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为一种“软件形式”,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正在出现。它的存在是因为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支持它。从一开始它就是一种产生于技术的现象,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的一种附带现象。

本来在工业社会中,非物质的“功能”与物质的载体是形影不离的,但在现代通讯交流社会,许多高技术工业产品或智能产品,其质料的表面形式已经与功能相分离,即功能从形式剥离出来成为超功能。

如电子邮件,虽然电脑传真等仍然有表面的形式,这种形式本身也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甚至可以成为带来情感回忆的符号,但是这种形式或符号与其功能之间已经不是一种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邮件的物质影子(信封信纸等)已经基本消失了,人们只看到了功能(信息传递),因为其中运行的机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世界。结果最终的产品摆脱了视觉屏障,转而成为纯粹的“超功能”。“形式”的非物质化和“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物质层面,向纯粹精神的东西靠近。

许多后现代设计,重心已经不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越来越关注抽象的“关系”,尤其是人机的对话关系,这使人与机器融为一体,使对人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在高技术的社会中赋予人类以最大的自由。

莫奎瑞罗·莫甘提尼(Mqurizio Morgantini)《在进入第三千年的门槛上》说:“当前出现了大量‘无脸面’(无表面形式)的产品、多功能性的异种杂交产品(如带有计算器的表,或带有表的计算器)、丢失产品身份的产品(失去了表达其功能的形式的产品),以及不再被归类于某种单一的东西(如表即表,钢笔即钢笔)的产品……让在以一种更加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方式出现的智能产品……电脑语言已经更接近于人的语言,正在形成一种与人的‘共生’关系,而且能以一种最自然的行为造成一种变化,或使某种新的东西出现……举例说,声音可以代替电脑的键盘,感触器能够认出横穿过它的手掌,而不必使用磁卡。人已经变成那个与自己早已失去联系的神……这种神秘的神,以及我们梦的投射,也许是设计活动的最初一步(迹象)……第三个千年的产品将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它们是否仍然远离身体,还是唾手可得,还是将变成身体的部分或零件……”

8、维修型社会和信任:

技术的复杂和程序的微妙使世界更加脆弱,更容易遭受损伤。为了克服这一点,设计师们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战略措施或行动计划,来控制这种非秩序。同时社会资源的日益匮乏也是重要原因。

朱利安·布朗 “Criket”塑料瓶子压扁器,保罗·尤连“Dune”衣物挂钩。

由于对高技术的无奈和难以把握,现代人生活在一种抽象体系和专家体系并存的社会中,对各种符号的习以为常,对专家的依赖,对陌生领域的麻木,都建立在现代社会以来形成的信任体系中。这种信任将现代生活的复杂和风险降低到了最低的、可以忍受的程度,在维修型的社会中扮演着生活执法者的角色。创造一种稳固、长久的信任毫无疑问的成为了设计师的道德法则,这绝不仅是建立一个品牌那么简单,品牌的创造往往带着自私的目的,幻想着它带来丰厚的附加值。而信任的建立则需要对产品与人之间关系长期细致的观察和富有想象力、关注未来的尝试和创造。

9、新的审美、新的设计:

在这个人类整体逻辑原则失落的社会,多数传统的“两极对立”,如物质与非物质的对立、精神与身体的对立、天与地的对立、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等等,一个个的消失了。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以往人与机器的关系中,由于“工具理性”或“计算理性”占主导,人们总是追求一种明确的目标和价值,但在自动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后现代,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却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马可·迪亚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亚历山大·曼地尼)。这意味着在非物质社会中,设计产品正迅速地向艺术作品靠近,两者的设计道路正在合拢。人们正在证明,“设计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技术的或艺术的活动,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活动”,“设计在后工业社会中似乎可变为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

10、人性化设计既不是完全的否认机械的作用,也不是单纯的制造可供人们使用的产品,它应该是创造可以适应人的身体和情感,并让人能在产品背后得到更多关怀的产品。

将人体工程学运用到产品设计是典型的先满足人们物理层次的需要(舒适感),再满足心理层次的需要(亲和感)的设计方法。

11、部件小型化意味着一件产品可以变的更小或此产品能够进入另一个构想奇特的物品,使物品的外形不再受内部零件的约束。还意味着成本降低、价格便宜。

(轻便快捷的产品来源于“消失”,让各种造成不便和复杂的部分消失)

12、产品不应只是供人消费的商品,还应成为使用者的有用工具,产品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人考虑、与人合为一体,成为正是人们所想所需的设计,这也正是人性化设计的内容。

13、人们希望一台机器其功能虽然表面上都隐藏了起来,使用时却一目了然,不用文字标明,只用象征符号和熟悉图形来明喻暗示----以便人们不看复杂的说明书就能不假思索的使用。

14、无障碍设计是指无障碍物、无危险物、无操纵障碍的设计。老年人和残疾人不是要求设计师做只适合他们自己的设计,而是尽可能的和大家一样生活。

儿童家具用品随着儿童的成长淘汰率很高,如果有可能组合、可调节大小、多功能的家具,就可以减少很多浪费。

15、绿色产品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产品原料和能源的无公害和低消耗。 其次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还应从材料的选择、结构功能、制造功能、包装方式、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诸方面,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16、人性化设计是人类造物的一种理想,是人类设计的乌托邦,是设计前进的一个路标,它考虑的是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是去追随市场的风起云涌和迎合消费者的趣味。然而在消费社会中,产品的产生和流通必须在市场的指导下进行,完全忽视市场而只关注人性化内容的设计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尽管从长远来看它是利好的产品。

17、符号消费:

詹明信说:“文化正是消费社会自身的要素,没有任何社会向消费社会这样,有过如此充足的记号与影像。”在一个充斥着符号的象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消费无不受到商品符号的暗示和诱惑。商品一方面象征着生产过程和市场过程中的设计和形象,一方面强调了生活方式对社会地位差异的区分。

消费不仅是目的和结果,而成为一种手段。从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个人从日益扩大的商品范围中购买商品,以最大程度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使消费成为了所有产品的目的。可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恰恰表明人们控制和操纵消费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尤其是世纪之交科学管理与福特主义被广泛接受后,构建新的市场、通过广告和其他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就成了极必要的事情。这种消费的培养带来的是消费的模仿。

在所谓的“声望经济”中,越是短缺、昂贵、购买渠道狭窄、上层人士才可以消费的产品就越是被人们顶礼膜拜。所有的限制条件都是为了建立一种消费的区隔。然而这个区隔是不稳定的。下层群体不断地向上层群体的品味提出挑战或予以篡夺,从而引起上层群体通过采用新的品味、重新建立和维持原有的距离来作出回应,新的消费区隔就出现了。在这样的消费导向中,设计师的作用被湮没在对符号的维护和包装之中。设计时只有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大胆进行创新,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

消费区隔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对财富和高人一等的追求是一种原因,对它们的反感也是一种原因,尤其是年轻人,会建立起自己的消费区隔,比如文化衫和牛仔裤为代表的模糊消费。

人性化设计的目标是提升人类整体的消费素质,而不是直接的促销和获利。人性化设计是一种方法和态度,而不是具体的风格和品牌。它既可能成为善意的探索和缺乏竞争力的商品而被束之高阁,也可能成为畅销和流行的商品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不久的将来所有市场上的商品都应该是人性化的、都应该是流行的,同时又是有节制的。

这种有节制是相对消费区隔形成的很多负面效应而言的。在人性化设计中,消费区隔将逐渐的消失,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将离开对符号的关注,对品牌的迷信也将让位于个性的表达,更不应该去追求奢侈、浪费资源的产品设计。

“无包装”概念。

18、人情化设计:

人情化设计常常会以与众不同的面目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给消费者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样人情化设计与时尚之间就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容易落入时尚的漩涡。要建立在产品功能的满足核对人体物理层次的关怀的基础上。

人情化的产品也包括怀旧风格的产品,因为满足了人们最朴素、最善意的情感需求。它的出发点可能是为某一具体群体,却不应该是为某一个阶层而服务,更不能为某个人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当然这不妨碍单个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设计

19、个性化设计:

一类是品牌的个性。背后隐藏的是对消费者年龄的细分、文化层次的细分、收入的细分,也就是市场细分的结果。此外不同设计师也会形成不同的品牌个性。

另一类是为具体的人定制的个性化产品。不仅限于服装、汽车等被用来抛头露面、炫耀个性的产品,也产生了新的类型: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形成过程中来,开拓具体个人的创造性。

20、人文化设计:

法国社会学家图凡·奥瑞奥在《“自我——时尚”技术:超越工业产品的普及性和变化性》中说:“如果造成我们技术背景的构成性物品允许自己被当成一种它们不是的东西,主要是因为它们确实具有一种文化功能”。这种文化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吸引投资和注意力的牵强附会的包装,而成为产品本身所承载的不可分割的要素,同时也逐渐变成一向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

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人类学意义上)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和作为艺术的文化这两种意义上的文化的界限很模糊了。作为艺术的文化所涉及的现象范围已经扩大,它吸收了广泛范围内的大众生活与日常文化,任何物体与体验在实践中都被认定与文化有关。作为创造生活方式之手段的设计越来越与艺术相接近,体现人文特色或蕴含人文精神,这会让消费者使用时产生一种情感的认同和投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