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5

                                                                     地球篇

   雷电的形成:以赤道地区广东省的气候,3至9月的地表和海水温度使蒸发的水气多,形成强对流升到足够高稀薄的大气层,水分子无力束缚电子,释放了电子的水分子在寒冷的高空大气层从新凝结落下来,空气是良好的绝缘体从而形成电子云。强的电子云接近比较弱的电子云足够近时,会看到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当对地电场足够强就会对地释放能量,空气被加热鼓胀形成雷声。10月至次年的2月因气温的关系、蒸发的水气少造成的上升气流弱,很难形成强对流,升不到足够高的稀薄大气层,从而形不成电子云。有时冷空气压过来会热,因时间短形不成强对流就很难形成雷云,就算形成了也不强,对地放电也看不到,随着阴雨天消失掉。有时已经进入11月还有台风,一日台风三日雨,多数会伴有雷电。之前在工作的办公室有一台电话分机,主机连着的天线在八层楼的楼梯顶,总高度有十层高,每逢阴天总是烧坏,当拆开天线换主机,有次没来得及换阴天就看到放电,后来加装了避雷针才解决。有个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是塔吊垂下来的钩连着一条电线在地上划能发出收音机的声音,但只能收到一个电台,专家也不能解释,其实收音机接收的是模拟电磁波信号,电磁波能引雷,塔吊的连接有防锈漆,等于有了一定的绝缘,吊钩与地之间人手拿着一条电线在地上划,这一波段就把塔吊高度的电荷,随着模拟信号变换成放电声的收音机了。海拔足够高的火山喷发会有强烈的雷电产生,海拔不高的火山喷发不会伴有雷。被高山围着气温适宜海拔高的湖,使水气烟窗效应加速升到足够高的高空,雷电就异常猛。说明水气要到一定的高度才能释放出电子。当然,要探索其机理没上面说得那么直观、比这复杂多了,简单而论、天空上的电子就是蒸发的水气带上去的,雷电的产生离不开蒸发上去的水气。金星上的硫酸分子所带的电子相比水分子多很多,所以金星的闪电比地球的要壮观。

     对地球磁场的理解:电离层相对地球的自转方向,用电工学右手螺旋定则能对应上南北极。太阳系的行星都有磁场,金星的磁场几乎无,金星也有电离层,可能是自转速度比地球慢很多而显示弱,或者给跟着球体运动的浓厚富含电子的大气层,把与球体作相对运动电离层产生的磁场屏蔽了。地球的磁场按科学家的说法,多少年后地磁的南北极会变化,这种说法不知有没人实际证实过。如果从地层的磁矿石考察而得出南北极对调结论,那可能与下面的撞击造就板块说有关,从而改变了磁矿石原来的地理分布位置。磁场异常的地方在地球上昆仑山就有,百慕大也有,这两个地方比较出名的。


2020-01-25_第1张图片


2020-01-25_第2张图片

   越往地心温度越高,铁镍因熔点沸点比其他金属高,在重力的作用下往地心积聚,形成月球大小的固体铁镍内核和液态铁镍外核,其它金属在外核与地幔过渡层间。有了失去金属导热性能差的地幔隔热,距离地心越远温度也越低才有了固态的地壳,到了地表如无太阳热力温度更低,太阳直射的赤道地表温度就高。

   2.5亿年前,地球上90%的物种消失不见了,海底平原的岩层只有两亿多年,而陆地岩层却有几十亿年。两亿多年前地球北极有可能被一颗小行星撞击了,最大的可能是被水星只剩星核那样的行星撞击,撞击后原来的地壳膨胀分裂开几大,板块下沉地幔上涌、形成现时地球海洋面积40%的玄武岩海底平原,受压高温深层20亿至30亿年甚至40亿年前形成的钻石也被这一撞带到地表,还有各种金属也被这一撞散射穿过地幔到了地壳。北极被撞陷     


2020-01-25_第3张图片



2020-01-25_第4张图片


使北半球板块隆起裂开来,海拔最高的山最深的海沟也在北半球,南半球受到拉伸绝大部分被海水淹没,而只是南极突出来成1239万平方公里的南极洲平均海拔410米的大陆。


2020-01-25_第5张图片


2020-01-25_第6张图片

在被撞的那一刻基本就形成现在地球这样的几大板块,后来的板块漂移是被撞裂开后的地质运动、自转和月球引力起的作用,相对位置变化不会太大。小行星撞击进入地球内把致密的内核从北极往南极的方向推,南极周围因拉伸而成了海洋,地壳因膨胀撑裂成许多板块,两个行星的核心融在了一起,也可能成一大一小的双蛋黄结构。  


2020-01-25_第7张图片

   太阳系的平面轨道规律,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会把入侵的大部分陨星抛出去形成小行星带,或者撞到太阳系外层的行星,土星和木星受到的撞击最多,较重的因有一定的速度既抛不出去也撞不上的就成了卫星。太阳系的垂直面就难说了,俄罗斯近北极还时不时受到大的陨石撞击。

   撞击后到处是火山喷发,当沉寂下来后


2020-01-25_第8张图片

到处都是适合植物生长的养料,在光合作用下进化出许多植物种类,到处是参天古木。陆地适宜生存环境造就了种类繁多的大型动物,当时火山活跃的南极还未被冰封盖,有猛犸象及各种类繁多的动物,那时的原始森林成了现在的煤资源,主要存在于南极横断山脉,为二迭纪煤,贮相较浅,煤块呈凹凸状。南极后来逐渐被冰封盖后平均海拔高程为2350米,比其他几个大陆中最高的亚洲还要高得多。油气的生成与地球上死掉的生物有关,就如封闭环境沙漠地带的盐碱地那样,是水气参与了蒸发循环,油脂没水那么容易蒸发又没有植物降解吸收而逐渐退出循环,亿万年不断的往地下汇集受压力温度的影响,变成了现在的油气。

   地球一定是受了直径超过100千米小行星的撞击才会变成现在的模样,不会无缘无故分裂成这么多板块的。地球初期未形成地壳前整个球体温度高,据科学家推测此时的地球给其它的行星撞上,飞溅出的物质聚合成了月球,这个时候还未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根据圣经记载的圣山上找到的大木船推测,大的陨石撞击海洋激起的水加上海啸,令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也泡在水中,这只不过是一定量级直径10来千米的陨石撞击。如果地球的质量是不变的,那些陨石和陨星到了地球后为什么不会增加重量,如果入出是平衡的,那逃逸出的物质是不是与等量气体的形式到了其他星球,月球是不是得了部分物质,因为据说月球有与地球相同的物质,月球上的尘土被称之为“风化层”,是一种类似于滑石的物质。地球诞生的十几亿年被陨星撞裂过多次,那时的地球陆地少、海水几乎平铺满球体,那时的海洋生物丰富。以太阳系的行星来看,被小行星撞击膨胀开裂的行星,来自球体内部的热使行星不会过冷、就像金星和地球那样,没有内部的热连最近太阳的水星极点一样存在冰山,因为水星是个被撞击后剩下薄岩圈包裹的大铁核,所以水不能缩回去,内部有没有热都无关紧要,没撞击膨胀开裂的行星因为没内部的热,因此液体收缩回星体。“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第二大超级陨石坑——造成这么大的陨石坑都不能撞进球体胀裂月球,

2020-01-25_第9张图片

月球是一个严酷的世界,白天100多度,月表温度在月夜期间最低达到-190℃,温差可以达到300度”。地球从诞生的第十多亿年时就给小行星撞击膨胀开裂了,那时没有现在那样明显的板块,有了来自内部的热就不会过冷,水就不会以水冰的状态收缩回孔岩石层,有了海洋就逐渐形成稳定的气象,形成电离层和臭氧层,在月球引力引起的潮汐共同的作用下从这个时候就有了生命的开始。而如果我们知道有生命的星球是这样来的,就可以用技术偏离小行星的轨道使它撞击膨胀开裂宜居带的行星,像火星这样稍远母恒星的星球,可在适当轨道放置聚光兼太空站的多阵列装置来调节行星温度,而像金星太过靠近母恒星的行星,可用多个太阳能空间站阵列遮挡掉大部分阳光,使金星厚重的大气层减少蒸发形成海洋,不过这些液体是硫酸也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可创造其它生命体,作为试验体来实验,通过这样的措施就能星际旅行、到其他恒星系生活实现移民。

   “原来,由于火星没有全球性的磁场,太阳风可以直接抵达火星,将火星高层大气中的带电离子驱赶走。而我们所身处的地球,由于有磁场的保护,带电的太阳风离子就无法直接抵达地球大气层。这也致使太阳风离子对地球和火星上的大气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马文号测量了火星大气中离子的总逃逸速率及其速率变化,探测结果发现,过去40亿年中,火星大气粒子逃逸对气候变迁有巨大影响。据探测,火星大气的逃逸主要发生在三个区域:一是火星面向太阳风一侧,该侧火星大气被太阳风电离后“吹”到火星阴面并逃逸出大气层,占大气逃逸总量的75%;二是极区上空,占火星大气逃逸总量约25%;三是绕火星的延展云层,仅占火星大气逃逸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不仅仅是太阳风,不时出现的太阳风暴对火星大气的影响更为显著。尤其是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太阳风暴出现的几率更为频繁。当太阳风暴击中火星大气层时,大气逃逸速率将提高约10~20%。平均每秒约有100克的火星大气被“吹走”,相当于两个鸡蛋的质量”。那又怎么用这个结论来解释金星浓厚的大气层,土卫六重力与月球相当,有浓密的大气层其表面大气压约为地球的1.5倍又怎么解释,这两个星球的磁场很强吗,有全球性的磁场吗,所以解释不通的,还是与撞击形成块块产生地热有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