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花心思搞参与感,却留不住回头客?

为何花心思搞参与感,却留不住回头客?_第1张图片

“参与感”最早可能不是由小米提出来的,但毫无疑问,小米将参与感推到了中国营销界的顶峰,以后会不会有更高的峰暂且不得而知,但目前想到参与感,多半就会想到小米。和比亚迪刚开始做汽车时以精准营销而闻名一样,因为刚开始即没经验也没资源,绝大多数事情从零到一都不是凑齐了要素才开始的,所以盛行一时并且被商学院列入经典教案的“精准营销”,最初只是为了解决一些不得不这么做的问题,例如产能不足、供应链失控、物流管理不成熟等等。所以,“参与感”很可能也是小米不得已而为之的。

黎万强将参与感分解为三三法则,三个战略以及三个战术。三个战略分别是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则包括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但是,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套了个参与的外壳,三大战略中除了粉丝群体在早期有一定的参与感之外,无论是爆品还是自媒体,确实都和用户参与度几乎没有关联。

但不可否认,参与感和近几年同样盛行的仪式感,帮助了不少餐企有效地解决拉新和留客的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至少包括聂云辰的「喜茶」、赵林和彭心的「奈雪の茶」。但是,为什么那么多顶尖聪明的老板,花了那么多心思搞参与感,最终却无疾而终?同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有了新的发现。

别拿性价比当借口,你能做好就不用担心价格

先说点大家容易产生共鸣的事情,这些年电商深入人心,以致于我在2000年左右因为DIY组装电脑而听到的“性价比”一词再度泛滥,许多餐饮企业的老板在交流的时候更是拿这个词当自己产品的标签,最常听到的就是“如果在……吃这道菜,少说是我价格的3倍!”而这样的表达,无一例外都在说明自己的菜品有着很高的性价比,却没有人愿意承认是自己的品牌承载不了更高的价格。

毫无疑问,在餐饮企业里讨论性价比确实有点太过宽泛,毕竟性价比有两个因子:性能和价格。“性能”的衡量方面可就多了,不论是餐厅环境、服务水平、菜品口味、制餐方式或者供餐时长、出餐速度、菜品包装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然而价格却要简单得多,就一个指标:多少钱。因此,当餐饮企业喜欢拿性价比说事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客观承认自己价格不高的同时,多半都在藏匿自己不够光鲜的一面。君不见那些特别高档的人气餐厅,会把“性价比”挂在嘴边吗?

当然,价格低本身不是什么本事,综合成本准确核算的基础上降低毛利率便能做到,而且没有门槛,谁都能做。但是,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降低价格就是本事了,而且这个本事确实是不容易学得来的。如果想知道怎样持续降低已经贴地飞行的价格,感兴趣的朋友仍然可以通过在行app上搜索“沈柱灿”,一对一的约见可以让问题更聚焦。这里需要提示一下,如果你是餐饮老板,看到这里很是赞同,我建议不必往下看,因为关于“参与感”的话题不属于低价餐企,除非有志进军更为高端的品牌,有些认知多了反而容易浪费时间。

转发有礼和价格战一样,是屡试不爽的利器

一位只在深圳开了12家小店便年销近2亿元的餐企老板和我聊参与感,当时我很渴望能够了解到这样的一家餐企,对包括参与感在内的一系列泛互联网营销方式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执行。然而我得到的答案却非常朴实,通常我们能够想象的打折促销,在他的门店从不手软,早间送午餐券、午间送饮品、晚上送早餐券,简单粗爆的方式给了用户极强的复购欲望。我在他其中一间门店的周边遇到了一家在微信朋友圈不时打广告的同类型的餐厅,懂得砸钱在朋友圈的餐企并不多,砸了钱的一般初体验都还不错,于是我饶有兴趣的前往体验。

这家店的视觉做得很好,菜单设计简洁、清晰,前厅80平左右的空间契合着店招所流露出来的年代感,品牌名称也显得沉甸甸的,后厨属于当下流行的明厨亮档,而且在进餐区还颇为用心地设计了食客留言点评的互动区域,预留的小程序码有着很好的体验,上面这些都比我那位餐企老板的门店做得要好。但是,不论是堂食或者外卖,却门可罗雀,和刚才说的那家店相比,进店量估计不到一半,外卖的进线量恐怕连五分之一都没有!剔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影响,我打算向店长了解原因。

店长听到我的询问,毫无排斥心理,并且侃侃而谈他们所做的努力,例如微信朋友圈上的广告里不仅有品牌宣传、菜品介绍,还有丰富的互动信息,通过收集用户的需求优化迭代产品,然后通过邀请用户到店二次试吃,进而确认产品吻合食客需求等等。“但为什么客人那么少呢?”这个问题令他收起了内心的得意,“或许应该是产品竞争力不足。”

我在后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发现许多餐企都有类似的情形,如果强调参与感就能改善经营,那些经营惨淡的餐企就不至于翻不了身,尽管有些品牌做得很好,但纠其本质,大多是穿着参与感的外衣,做着转发有礼或者打折优惠的事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何花心思搞参与感,却留不住回头客?_第2张图片

作者履历:

中国互联网外卖平台屠榜品牌:义泰昌 – CMO

* 2017年:义泰昌从传统快餐企业快速崛起成为屠榜互联网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全国单店销量排名第一)的行业标杆,创造过连续三个月日均过万单的餐饮销售奇迹。

中国最早的加油站+互联网品牌:易加油 – CMO&VP

* 2016年:易加油破局垄断的石油行业,从O2O到SaaS中间经历的数次尝试和变革,以“连城战略”作为行业的参考典范,最终创造出持续一年复购超过80%的罕见增长。

中国最早的微商综合管理品牌:酷盈 – CMO

* 2015年:酷盈仅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年销售10亿元人民币,从销售产品、销售平台再到销售协议,通过复制平安保险代理人制度,带领数以万计的微商帮助多个实业老厂起死回生。

中国最成熟的产业地产品牌:天安数码城 – 品牌顾问&客会秘书长

* 2011年:天安数码城作为历史遗留的中国境内极为特殊的合资国企,顶着股东们(尤其是香港资方)的压力改头换脸,且最终以换标失败来赢得管理权的大幅度放开,从而为后续的高速发展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

中国房地产综合服务品牌:世联地产 – 集团市场总监

* 2010年:世联地产(002285.sz)上市A股之初为快速实现IPO承诺的业绩增长,撬动当时极为饱和的中国版图,通过创办“世联专家论坛”实现一年33座城市的拓展,作为当时ALL IN的法宝“世联论坛”的发起人,本质上解决的是对地产行业咨询机构的标准化认知。

中国最强的户外联播网品牌:华视传媒 – 集团高级运营总监

* 2009年:华视传媒(visn.nasdaq)几乎是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年半时间上市纳斯达克,诞生之初的商业模式和当今的移动互联网如出一辙,甚至和卖废品的APP思路不谋而合,后期蛇吞象收编同行领军企业DMG更是成为华视传媒形成超强壁垒的重要原因。

中国最早的企业群联合体品牌:中国安防 – 市场总监

* 2008年:中国安防作为传统制造业在三年内实现年均产值近十倍的增长并实现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其企业间自发的兼并重组源动力有可复制借鉴的地方,在中国高风险的造富运动中,中国安防为何被定义为爱国行为。

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 – 网络营销部经理

* 2006年:比亚迪汽车从0到1实现传统汽车销售4S体系以外的渠道搭建,月销万辆背后的策划曾经饱含着辛酸和风险,包括这一年奥美为比亚迪汽车贡献的大胆妙计令诸多竞品措手不及。

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 – 品牌公关科长

* 2005年:比亚迪经历过什么才决定放弃房地产“亚迪村”转身收购秦川汽车并揭开了新能源汽车的序幕,当年王传福最引以为豪的商业秘密只用四个字便可完整概括。

中国最赚钱的纸媒品牌:广州日报 – 副主编

* 2004年:超级女声诞生背后的真实原因,广州日报启动数字化媒体的动作令其此后多年营收连续领衔全国主流媒体的策划人之一,总部不在广州的佛山电台因此能当时能分得一杯羹。

中国政府核心媒体群品牌:南方日报 – 专题策划&编辑(实习)

* 2003年:南方日报为政府提供“非典”舆论解围方案的策划人之一,解决以引导媒体报道为目标的专题文章背后蕴藏的策划需求,深度策划《论农村税费改革》之所以能引爆全国的根本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花心思搞参与感,却留不住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