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时代-FinTech or TechFin?

金融科技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专业名词,目前,学术界与实务界对此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过就目前公开的文章文献而言,维基百科对此给出的定义是:由一群通过科技让金融服务更高效的企业所构成的一个经济产业。

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认为:"Fintech并非简单的在'互联网上做金融',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发展创新和效率提升。”

金融科技时代-FinTech or TechFin?_第1张图片

01

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慧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对“金融科技”给出的一个定义就是:

科技类企业及金融行业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征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科技手段对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进行革新乃至颠覆,从而达改造传统金融行业并进行自我创新的目的,其是金融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型产业

结合各个方面的理解,我们开篇在此把我们对于金融科技的理解和看法解释明白,以免读者对要探讨的主题走入概念上的认识误区。

02

金融科技 or 科技金融?

在目前媒体的大量新闻报道中、在已经发表的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经常看见金融科技(FinTech)和金融科技(TechFin)这两个词,部分读者可能会对这两个词的差异有一些疑惑,在具体开启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市面上都比较高频的词语进行一下区分。

其实在传入中国之前,FinTech的概念已经在国外火了好几年,如今新的概念“TechFin”又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再加上蚂蚁金服近期新的转型计划
令“TechFin”成为了业内炽手可热的概念。同样是金融和科技的组合,两者之间的界限该怎么区分呢?

简单来看,这两个名词的着重点不一样,具体可表征如下:

  • 金融科技强调的是金融,强调的是被科技深度渗入和影响的金融行业;而金融科技则是落脚点在科技上面,强调的是能改造金融行业的各项技术,包含当下比较流行的大数据平台、机器学习各项算法、云计算平台等等;

  • 在应用层面,金融科技可以理解为金融类企业接入并深度拥抱技术,而金融科技在国内就表现为科技类企业做金融,比如弥财、蓝鲸等;

  • 更深一步来看待,借鉴知乎上一位用户的观点,做金融科技企业的痛点是信贷风险和运营效率,这是金融的本质使然,不借助技术的力量,传统的金融企业很难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而金融科技企业的痛点则是信息安全风险与用户隐私,重点是对付黑客与欺诈。

虽然我们在此讨论区分这两者的区别,其实随着技术和金融的进一步融合,随着金融行业格局的逐步发展变化,两者的业务边界在未来会逐渐消失。传统金融公司比如银行、券商等的对手已经不仅仅是支付宝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等,拥有巨额资金池和现金流科技类企业都将成为其有力的竞争者。未来随着监管牌照的逐步放开,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内金融科技产业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融合和发展。

03

以上是对两者在总体上进行一个区分解释,鉴于这两个概念目前在国内都处于风口之上,所以在此我们将会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以期能让读者对二者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进一步说明。

  • 定位和追求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FinTech公司都在努力创造新的市场,因为当下的FinTech公司基本属于初创型公司,他们有着超前的嗅觉,更能贴近时代的脉络。调查显示,FinTech初创公司的目标群体集中于年轻的消费者,这部分群体熟悉网络并且热衷新鲜事物,能积极拥抱生活方式的改变。

而相对地,TechFin企业则通常针对于中小企业、年长的一代以及更富裕的阶层。对他们来说,互联网金融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结果就是,TechFin公司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因为管理层不希望改变而导致新技术的采纳非常缓慢。

此外,相比FinTech企业开发新市场的欲望,TechFin企业旨在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或是从其他的竞争对手中抢夺市场。实际上国内的各种金融机构,诸如券商、银行、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很大程度上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因为金融行业对稳定的要求很高,也就天生地决定了他们作为TechFin的角色对新生技术的接受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 所承担风险的区别

从本质上看,TechFin企业具有巨大的信用风险,而Fintech企业除了具备在贷款方面的信用风险以外,还要保护自己免受黑客攻击以及面临的隐私风险;在评估风险时,TechFin企业更依赖于传统的指标,例如工作收入,而Fintech企业则更倾向新鲜有趣的指标——根据社交媒体或移动端使用模型来做出信贷决策。

  • 管理层的区别

有数据统计,FinTech公司CEO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相比之下,TechFin的领导人一般在50岁以上。虽然CEO的年龄并不能说明一切,但Fintech公司的领导者确实要更年轻。此外,两者管理层的教育背景也存在差距。

FinTech的CEO们接受的更多的是技术方面的教育,并且一些人具备与技术相关的工作经验。现实中,有不少FinTech的创业者是计算机专业出身而非金融专业人士——据统计,在金融领域具有两年以上经验的FinTech创业者只有50%,2—10年工作经验的只有三分之一,10年以上的只有17%。相反,几乎所有的TechFin管理层都在银行领域有过长期的工作经验并且在高等学府接受过管理方面的教育。事实上,也正是因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背景和经验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第一点的产生。

  • 外部影响的区别

大家都知道,金融行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所以对该行业的监管规则永远在“恩惠”与“诅咒”之间变动,虽然这可能是一个进化的、健康的环境,但不同位置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目前,TechFin企业需要在严管的监管边界内从事经营活动,而Fintech企业更喜欢在外围操作,试图在更大的程度上远离法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些颠覆性的技术,例如区块链和P2P借贷,此前没有受到严格的规定束缚,但今时不同往日,监管机构对FinTech企业的监管力度正在赶超银行业,FinTech企业的品牌可信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两者在各自领域的相互渗透过程中还要与日益高效的政府机构相竞争,而后者有可能带走大量的市场份额,这从当前银联开始加入移动支付大军的行为就可见一斑。

04

虽然FinTech和TechFin之前存在差异,但两者的同化有目共睹。金融和技术将会度过一个蜜月期,之后才会面临真正的考验,那么,哪一个才会是最后的胜利者呢?

不得不说,Fintech令金融领域充满活力,但金融行业的门槛也非常之高。

改变行业模式的大公司有很多,例如手机领域的苹果、零售业的亚马逊、汽车界的特斯拉等等,但是能在银行和保险领域取得主导地位的创业公司并不多见,像蚂蚁金服,PayPal这样的企业仍属少数。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行业监管驱动的本质。

无论在哪个国家,金融领域都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除了要办理各种许可证以外,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还要遵守严格的规范和准则。除了看得见的规则,这个市场还存在一个潜在的准则,即“保护现有、限制创新”。

FinTech初创公司已经渗入了银行、保险、证券各个领域,然而,其中的大多数还是受到行业传统巨头的压制。一旦他们开始加入其中,获得各个许可证书,又有可能沦为体制中的一员,成为他们当初想要推倒的对象。此外,以传统银行为主的金融巨头已经接受了新技术。考虑到监管层的存在,TechFin战胜Fintech的那天似乎指日可待。

一方面,TechFin在适应技术浪潮,努力从过去的舒服模式中醒来,另一方面,一些抢占先机的FinTech企业也已经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与同行拉开了距离。毕竟,PayPal不是出自visa,支付宝也不是来自农行,推动金融发展的通常是一些金融行业的后来者。在此我们无意讨论谁会胜过谁,我们核心要讨论的是TechFin的部分,以上的对比只是方便读者能对金融和科技结合的不同方向都能有个把握,构建一个全局性的认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科技时代-FinTech or Tech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