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都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

我们是否都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_第1张图片

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宫崎骏

总是很感恩那些拿出自己亲身经历来鼓励大家成长进步的人,比如啦啦、比如罗博士、比如亲密之旅的黄博士……

听他们讲课,经常会提到——随着慢慢成长和进步,情绪很激烈的事件会逐渐减少,所以每一次的情绪波动都是认识自己推进关系的好机会。仔细想来,的确如此。

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个室友真诚地留言,为很多时候她都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对我们而说抱歉。记得我们看到留言的时候,哈哈大笑,觉得写得好真实;但同时心里很感动,因为佩服她的勇气。这个留言,印象特别深刻,一直到现在都常常记起。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她一般,经常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但我们却很少去反思“为什么会跳起来”?更很少为了“跳起来”而去道歉。

昨天,在热剩菜的时候,先生误以为是又烧了同样的菜,就随口抱怨了一句。就是这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我却又瞬间就像“被踩了尾巴”一样,跳了起来。巴拉巴拉就是一堆还击的话,脱口而出。

我抱怨他,自己从早上五点多到晚上十一点多,几乎就像个机器人,为着一日三餐和孩子,转个不停,而他凭什么有这样的资格说这样的话。

我抱怨他,要不自己动手烧,要不闭上嘴巴……非常相似的对话,如同重播一样的场景——瞬间,我们的对话和关系又跳进了恶性循环。

本来家有学童,这样天天连轴转就很让人崩溃,他的这句轻轻的抱怨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自己无法承受其重。当自己说得痛快了,先生的脸色却沉下去了。反驳了几句之后,他气得饭都没吃,就走了。

孩子见惯了爸爸发脾气,倒是很少见到我如此这般“嚣张”而理直气壮地冲老爸嚷嚷,所以居然咧嘴笑了。甚至,悄悄地在厨房里给我竖了个大拇指。当时就逗乐了我。

其实,心里不是不知道先生误会了,不是不知道这就是件小事而已,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好像突然成了另外的一个自己。

等情绪平静下来后,方能后知后觉地开始反思,和儿子讨论自己错在哪里了。

复盘整个情绪事件,根源在于自己作息的不科学导致了身体有些疲惫,围着孩子的课表,自己的生活也像一张表,每天虽然井然有序但却紧紧张张。因为没有老人帮忙搭把手,所以买菜做饭洗衣洗碗都是一个人,还要辅导孩子学习,有的时候就觉得挺累的。

但每个家有中学生的妈妈,哪一个又不是这样呢?

前几天三八节活动,同车的几个妈妈聊起来,几乎都是清一色同样的作息表、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心情。在这个应试教育竞争近乎白热化的了今天,家有一个学童,都是全家上阵还跌跌爬爬。

所以,很羡慕网上总有很多妈妈,仿佛拥有三头六臂开挂人生一般,工作、家庭、孩子玩得滴溜转,甚至二孩、三孩,还写书,还事业有成。我承认,那是我膜拜的神,我等凡夫俗子目前只能仰视,但做不到。

所以,在这样全身心付出的情况下,一旦被稍微否定,就忍受不了,就会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

这里面内含的心理按钮,还有在时间管理、家务能力等方面的自我否定;还有很多情绪,需要自己去深挖,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技能去学习、去提升。只有这样,按钮才会慢慢地失效、不起作用,自己才不会动不动就像个小刺猬一样跳起来。

昨天,记得后来对先生说了一句:你不喜欢听我说的话,那有没有考虑过你说的话别人的感受?

我说错了吗?后来反思,没错啊。但我说的道理就是十二万分的正确,对方在坏情绪之下会听得进去吗?推己及人,自是肯定不会。

所以,家,永远只能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当我们在言语上占了上风,看起赢得了理,但却输了情。对方不能心服口服,也有一大堆情绪需要出口,于是,只能逃离战场。

从这个角度出发,突然又开始理解他,先生平时也很累,紧跟孩子的学习,有时甚至一天三次的接送两三个小时都耗在路上,也很疲惫,也有积压的情绪。虽然自己每天都有写感恩日记给他,但当选择了挑战公众号之后,日记的内容多少就有点懈怠了。每天不是那么走心地去肯定他的付出。

这样剖析下来,还是理解不够,沟通不够,学习不够,反思不够,行动不够。

好在,这些矛盾和问题总是在慢慢解决中。仍然坚信明天会更好。

柏拉图有个“洞穴隐喻”,提到我们认知和真实世界的关系。阳光照进洞穴,我们看着墙壁上的影子,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但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是什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放下身段,潜心学习和摸索。

感恩亲爱的生活,感恩这些小情绪和大能量,感恩反思和得到。愿我们心底的小猫咪都能越来越温柔,越来越智慧,不被踩到尾巴,更不会动不动就跳起来。


我们是否都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是否都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