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01(1个月前

赶脚这是一本 magic book,这是魔法学基础之语言术的第一章基础。(哈哈,现在奇幻在影视横行,我们也以奇幻的视角想象一下这个世界~)

书本结构是

第一章先描述 学会提出好问题 这个事情,两种对待提问的思维方式是,把素材当做是水分吸收进来的海绵式思维以及把素材当做矿山挖掘的淘金式思维。分析前可以先考虑是想积累素材呢还是想挖掘问题呢。然后关于问题本身的答案呢,因为问题可以划分为科学性问题和非科学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可能存在大家都认可的答案,而非科学性问题经常是存在争论,所以引发了“正确答案莫非只是神话”。而提问的立场呢,可以分为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弱势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辩护自己的观点来针对性提问,强势批判性思维则是求真理。然后blablabla。。。

后面十一章,都是针对提出好问题的思维过程

论题和结论是神马

理由是神马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有没有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今天只看了前两个步骤,先吐槽三章吧~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这个其实概念比较清晰,就是找清楚作者在讨论的论题是什么,作者传递的观点是什么。有一个启发性的是,如果文章本身没有清晰传达,可以尝试从作者的身份以及背景来分析。这种论题-结论的方式对于逻辑严谨的写作有着很大帮助。

理由是什么:就是作者提供的证据或让你信服观点说的话有哪些。一个对论题的分类方式是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描述性论题是指描述事物或事情状态的,规定性论题则是表述伦理或道德范畴里面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

这两个章节作者还提供了一些练习素材。

吐槽:其实很早以前就有过类似的思考步骤经历,大概是以前的语文课里面的文章分析吧,可是很少用于现实,现在其实想想,用这样的方法来看文章或写文章,传递意思会清晰很多。另外,国内书籍里貌似很少看到有正儿八经写类似这种该如何分析语言和文章的书籍,而私以为这种分析其实挺重要的,一是可以教导更规范的写作和解读,二是这种逻辑的指导,对于学术的进步应该是很有助力的。蛮遗憾的。从读的这几章节看,其实有一些地方是读得不太顺畅的,比如第三章,开始强调的概念一直是 论题-理由-结论,可最后提供的实例却是 论题-理由-里有支撑-结论 这个结构了。感觉并非是翻译之锅,而是思维习惯之锅。或许中文里面的 理由并不足以传递 原文中 “理由和理由支撑”的意思。这其实也是延续了前面那个遗憾,通过翻译来再学习而并非原汉语作者书写的话,总是会存在一些偏颇。(所以明明是一本辟邪剑谱,翻译过来可能就莫名其妙成了葵花宝典,如果是自己有所准备和修正学了还好,完全照着译者的意思练,可能就会整了一个自宫先~~~~~~~~~)

2016.10.11 - 续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从论题,理由,结论的三个点去分析其中哪些概念的含义是不明确的。很多时候,我们在刚入手一个论证时,可能会带着主观性的去理解一些概念,但是如果细想一下,很多概念可能具有多个含义,比如说“不当着装可能让人感觉不适”,其中的不当着装,就可能存在多个维度的定义,另外,不同的人对于不当着装的理解层次也可能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内容的上下文,看看解说者可能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是否可被替代,是否被替代后就不成立(可被驳倒,以偏概全)。另外可以留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来推断解说者的可能态度和意图。(杀!,闪!)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这里说的情形是,一些论证可能在展开前就自带假设读者是认同某种立场(或者是自动把这个立场带给读者,(不论论证是否正义,这种策略本质上有一定的煽动性和欺诈性))。反其道行之,通过这种论证的价值观假设,我们可以推测作者的可能价值观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分析作者做这种假设的意图何在(宣扬概念或者只是为了说服读者),同时也可以结合作者的现实背景和立场来分析他可能的价值观是怎么样的,是否和他表述的一致。价值观假设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价值观冲突,如果一个论证它是带着价值观的,那么在这个论证中和它冲突的价值观又是什么,如果要辩驳宣扬的价值观,那么可以考虑通过强调或从其冲突的价值观入手。再就是 描述性假设,一些论证过程,可能存在一些对于事实的描述性的假设,这些假设很多时候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吐槽:关于词语的章节概念还是比较简单的,只是说日常中,大家可能会习惯性的遗忘这种策略。因为生活没有要求大家做到严谨(这其实是我现阶段的一个毛病,我现在说话写字总是太随意,导致表达不严谨,很多时候,自己想传达的可能和别人接收到的并不一致,这是以后需要注意的一点)。

关于价值观假设这个章节呢,其实很复杂也很有料,但是限制于翻译和文化,很多内容感觉没法准确接收或者找不到合理性依据(应该是文化所致)。但是这种思路是很好的,从文字和论证中挖掘价值观,来挖掘更进一步的信息以及态度和想法。另外,对于了解其他人价值观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促进的事。

再吐槽:咖啡馆旁座,两个中年人在抽烟喝酒聊天,貌似是两个开专卖店的土豪~~,在海聊在长沙各大商场开门店什么牌子大概多少盈利什么行情的情况~。我一直对于这类生意蛮感兴趣的,感觉开店这种事情,对于个人而言,是最省精力的可能实现财务自由的方式。而且挺欣赏他们这类人的开放的态度,很多时候都是包容的自己,通过偶尔的机会结识了其他的朋友,然后给彼此创造机会或者互相学习,这类人,感觉是最可能从草根走向中产的。达成这个,首先要是态度上的积极和开放,另外最好能比较好的交友和处世。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只是看书和思考是木什么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提问》0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