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力 则学文

《论语》《学而》篇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将其概括为“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的“学文”指的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读书。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品德,其次才是读书。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没有科举考试,更没有国家公务员考试,人们读书的功利色彩就比较淡,读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重塑人格,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当然,要说春秋战国时期读书一点功利色彩也没有也不对,苏秦读书就有很强的功利性。但总的来说是比较淡的。

读书的功利性从什么时候开始浓起来的呢?当然是有了科举制度以后的事了,明清时期最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反观我们的教育,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充其量只能说是教学。因为“育”的功能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学”功能了。读书的目的非常单一,就是考试,考大学,考各种证书,考公务员,等等。而为了考试分数则可以不择手段,分数是唯一的,过程并不重要。这就是现在考风、学风越来越差的根本原因。

其实,一个人的品行才是最重的。一个人能不能成人,决定他一生是否幸福。一个人不能成人,是很难成才的,即便能成,也是歪才,坏才,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于人类,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余力 则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