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为王的时代,你在节奏上吗?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发校本课程,好像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就没有特色一样。这样一个课程为王的时代,你也在节奏上吗?是为了凑个热闹,还是真正的做课程呢?在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里好像给出了答案。

什么是课程呢?一个要求学校具有独立性,教室具有个性的时代,具体表现这种独立性和个性的就是课程。因此,很多跟风搞课程的学校,并没有真正搞出课程来,反而是,越搞越不像课程:比如说现在是全民阅读的时代,那么看着别的学校把阅读做的很好,自己也来一个校本阅读课程,这只能说是一个附加的材料,并不能称之为学校的课程。按照佐藤学先生所说的,课程就是指学习的经验。换言之,课程就是指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由此可见,课程是与学校的成长有关联的,是沉淀下来的东西。把这些历经多年的沉淀经验汇编成册,具有学校真正的独特性,这才能称之为学校的课程。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应该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按照佐藤学先生的看法,创造课程可以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这三者不能加以区分,是以教室实践为中心,同时进行设计、反思和评价。由此可见,课程真的不是几个人凑在一起“想”出来的。

由此可见,在我们学校的晨诵课程,恰好是本末倒置——这个课程是由两个语文教师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整理出来,然后学校不惜物资,给全校五六千名学生每人印刷一本,强制执行,每天早上需要拿着读本站着读20分钟。平常检查的时候会发现有的孩子会在这个晨诵读本下面垫上一本自己的教科书,检查人员来了就拿起读本昂起头大声读起来,发现检查人员走过去,就会继续拿起自己热衷的课本去读背。当时一直把这种情况作为违纪情况来处理,其实不然。不是学生有错,而是我们创造课程的轨迹错了。课程应该是在教室的实践当中形成的,这一点也是我学习这一章最大的收获了!

那么我们的课程应该是以什么为中心呢?无庸置疑,一定是以“学的课程”为中心。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明白了,上面案例当中的晨诵读本为什么不被学生喜欢?因为它并不是以学的课程为中心,而是以教的课程为中心的。如果以学的课程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的话,那么,创造课程的中心课题就应该是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单元主题、作为主题探究的资源的素材或资料。有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那么,在教室里面就容易展开实践,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佐藤学先生还说,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具体说来,就是把与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与学生的接触与对话、和自我的接触与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而加一组织。那么,这种课程就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来加以组织的,这就是创造课程。这种课程也叫做登山型课程。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了解事情的本质,弄清楚了事物的本质与价值,才不会在跟风中迷失了方向。以课程为王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在正确的节奏上创造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为王的时代,你在节奏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