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点事儿第一部 13

        1971年春节前,我“返城”了,从城乡结合部中关村一带回到北京的市中心,西四砖塔胡同78号,一个由约150户人家组成的、聚集了很多中高级干部家庭、大家称之为红大楼的机关大院。

        我还是就近入学,回到了我以前的学校兵马司小学。

        学校坐落在西城区兵马司胡同西口一个旧式庙宇内,占地面积大约2万平方米,内有大大小小三、四十所庙式残破建筑物,我们戏称其为“大庙”。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当时社会最飚的口号,但人民群众心中的口号,最最飚的应该是 “以吃为纲”,我也不例外。

        那时母亲还在门头沟,父亲除了烧开水,似乎什么也不会,回家以后我的吃饭是个问题。

        在距离学校不远的锦什邡街,有一家“红旗食堂”,专门为附近地区的机关单位职工和中小学生提供内部就餐服务,家里解决平时我吃饭的问题,就这么决定了。

        红旗食堂,对外没有服务,要开介绍信才可以入伙,所以也被称为“内部食堂”,六七十年代的“内部”,是有名有实的。

        内部一:不吃粗粮。

        红旗食堂是需要管理费的,一斤粮票大概是一毛钱管理费,我每个月基本在食堂吃25天,一天四两粮食,所以一个月大约换十斤粮票,需要1元管理费,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当时的粮票分粗粮细粮,细粮票的“含金量”要远远高于粗粮票,但在红旗食堂交粮票,却不这样划分,粗细粮票不分,也就是说交粗粮票仍然可以撒开腮帮子吃大白馒头大白米饭,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内部”。

        红旗食堂吃饭还有更多的“内部”。比如,不用油票、副食票和其它任何和吃有关的票证,这对于票证时代来讲,“内部”得货真价实。

        其实红旗食堂就是一个街道居委会或者办事处,为解决无业人员就业而成立的一个普通食堂,按照后来的说法,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

        食堂的所谓优惠政策是怎么获得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红旗食堂的所谓“内部”,距离北京当时真正的“内部”,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在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很多街道都办了一些集体所有制企业,你可能会在影视剧里看到,有不少那个时代的“家庭妇女”,在家里干点零活儿补贴家用,比如火柴盒、鞋盒什么的,都是真的。

        这种小型街道集体企业的工作,月收入好一点的可能达到30多元,一般都在20元上下。

        比如砖塔胡同78号红大楼院内也有一个家属企业,我们管它叫“电瓶厂”, 其实应该叫蓄电池厂,给当时的铅蓄电池充电,完成加硫酸或水这道工序的小厂子,职工月收入也就2、30元。

        这些街道集体企业,对于缓解家庭居民收入低,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也对当时很多国有企业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红旗食堂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小型街道家属企业。内部二,有特色。

        作为普通的街道食堂,红旗食堂办得算是有声色。几乎每天都有新鲜花样,让我这个刚从石磨村回城的土包子,大开眼界。

      印象最深的是红烧肉。这么好吃的红烧肉,就是现在出手也很诱人,比一些明星在电视上假模三道地糊弄出来的所谓 “私家”红烧肉,仅仅从程序上就不知道牛叉多少倍。

        红旗食堂的红烧肉,应该是洗净切好,按照《大众菜谱》的基本程序操作之后,加了一个“搁置、蒸制”这两道普通家庭并不多见的工序,然后一碗一碗单独供应,入味下饭,肥而不腻,好吃极了。

        我这么一说,你就知道,红旗食堂的红烧肉比那些假装吃货,在电视里瞎忽悠的明星,做得地道吧。

        我不知道红旗食堂为什么每天都有这么多的肉蛋供应,在票证时代,这应该是沾了首都的“光”,那时候有一句话,“北京是全国人民养着的”。开始我们不理解,后来去了外地,有了亲身体验,才知道,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其实七十年代中期,在北京的所有餐厅,包括国营或者对外集体餐厅,都有充足的肉蛋和大米白面供应,你只要有北京或者全国粮票,吃遍北京就没有问题。

        而同一时期,北京市民每人每月的猪肉供应仅仅半斤(少数民族不算),相比之下,我们确实很特权。

        特色三,很便利。

        红旗食堂的就餐,也是阶梯状的,午饭的菜单也分三六九等。一般米饭馒头都是一两2分钱,最便宜的菜基本是2-5分钱一份,比如熬白菜、醋溜白菜、炒土豆丝什么的;中间水平的菜,一份一般在5-10分钱上下,有一些肉蛋,比如说西红柿炒鸡蛋,鸡蛋炒黄瓜,肉炒蒜台;最后是所谓“硬菜”,一般15-20分钱一份,比如海带炖肉,大约0.15元水平,红烧肉或红烧排骨在0.20元水平。饺子、包子都5分钱一两。如果吃面条,四两全部下来大概在0.15元水平。按照一个菜四两米饭或馒头这种配置,红旗食堂每顿饭一餐午饭最贵0.28元,最低0.12元,每斤粮票0.10元的管理费不计在内。

        来红旗食堂入伙吃饭的,并不是所谓条件都比较好的人,不少附近的职工也会来,比如我所在学校的老师,不少因为家比较远,都到红旗食堂吃个午饭,虽然小贵,但省事,只要条件许可,也就忍了。

      不过对于很多收入不高,负担重的家庭来讲,红旗食堂还是有点小奢的,因为那时候的白面(标准粉)大约0.185元,大米(机米,日常食用)大约0.15元一斤,而如果在红旗食堂吃一斤粮食需要花0.30元(含管理费),有些贵。

        红旗食堂没有玉米面做的主食,而当时的玉米面是0.125元一斤,也就是说红旗食堂吃一斤粮食的价格,相当于2斤4两玉米面的开销,这对于当时北京多数家庭每天要吃两顿玉米面而言,算是奢侈了。

        我们几个大院来的熊孩子,都是只吃午饭,一般一个月需要10元出头。

        不过,据我所知,北京类似的“内部”食堂有不少,双职工家庭,孩子午饭都可以在这种地方解决,比如,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个砂锅居,那时候也为中午吃饭的中学生开包伙,我试过,发现如果吃到和红旗食堂质量相当的饭菜,要多花30%左右,不是小贵这么简单了。

        我们只是运气好,恰好在学校附近,有那么一伙儿有心人,成功地办出来一个伙食确实不错的普通街道食堂,仅此而已。

      “红旗食堂”地处锦什邡街,具体位置就是现在的政协礼堂面南,1点钟方位,不足200米,今天已经全部拆光。从兵马司小学步行,三五分钟即可到达,可惜,现在已经没有了,估计连地基也被刨得干干净净。

先前那点事儿第一部 13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早期北京的米票面票和粮票。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前那点事儿第一部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