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非常崇拜杨绛先生,于是在高中快毕业的时候,给杨绛先生去了一封信,主要是表达自己对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生活中遇到一些人生困惑。
不久之后,杨绛先生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信中除了一些寒暄和鼓励晚辈的话以外,先生的信中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然而,今天我们焦虑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想要的太多而做的太少太少太少。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问自己,买了那么多书,看了多少呢?看完了之后,按照书中的道理又践行了多少呢?
在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买了那么多线上系列课程,又听了多少呢?很多系列课程刚开始买的时候,鸡血满满、激情满满,现在是不是都已经快忘了那个课程更新到哪了?
或者课程早已经更新完毕,而你却还在当初的起点。即便你听完了课,又做了些什么呢?如果只是听完了,什么也没做,那和没听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今,正处在知识付费时代的爆发式增长期,我们从习惯了“吃免费的午餐”,过渡到现在有强烈的意愿去为好的知识内容付费。然而,有些时候,很多东西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就有弊。
面对各种各样的知识付费平台推出的五花八门的课程,我们却开始焦虑了。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要求进步、渴望成长、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独有的“通病”。再回想过去,我们曾几何时为获取知识如此焦虑过。
如今,面对知识付费的海洋,我们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己。今天听这个牛人分享,听完之后鸡血满满,于是就果断买了他的系列课程;牛人又推荐了牛人,我们于是又买了牛人的牛人系列课程;明天周围的朋友又给你安利了一个大咖,于是你又付费参加了这个大咖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如今,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渠道,买了很多很多很多的付费内容,最后发现,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听去学习,更不用说反复听、反复地学习。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最后,我们买的越多,就越焦虑。因为所有知识付费内容都成为了我们TO Do list的待办事项,随着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待办事项也就越来越多,焦虑也就随之而来。
其实,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因为买的实在是有点多,于是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把所有的内容都安排在每日代办事项中。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些焦虑的,后来随着心态的改变,慢慢也就习惯了。这里我分享一点自己的心得,希望对大家会有一点点的帮助:
1)首先说说已经买了那么的课程,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就这个问题,曾经问过一块听听的运营总监唐颖娴(公众号:糖总总)。我说,在一块听听买了挺多课程,不过很多都没有听。她只说了一句,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听就行。这话现在想想,觉得挺有道理。
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听,而是我们买的很多课程可能绝大部分都暂时无法解决我们当下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我们就没有在每天处理事情的优先顺序上优先考虑它们。
如果你买的课程是你当下急需的,你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出时间优先安排它们的。如果你没有,那只能说明当下对你而言,这个课程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优先级不够,所以就没有被安排上,进入你当下此刻每天的待办事项中。
所以,如果你现在已经买了很多的课程,其实也不必焦虑,等真正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听就好了。我相信,等你真正需要的时候,你一定会“挤出”时间去听的。
2)既然已经买了那么课程还没有听,那么接下来还要不要继续为好的知识付费呢?
首先,一定要吸取前面的教训。尤其是当你暂时无法处理好知识给你带来的那份焦虑的时候,那就请你暂时停下你的购买欲望。即便想买,也要停下来好好想想,问问自己,这个是你当下急需的吗?如果不是,那就坚决不去买那些无法解决你当下问题的内容。
但是,难道就因为我们已经很多很多的课程没有听,就要放弃买入其他好的内容吗?难道就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库存”,就不去引进“新品”吗?
其次,接下来你只需要,为那些对你当下此时此刻有用的课程付费就好了。因为对你当下此时此刻有用,那你就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拿出时间、挤出时间去听去学习的。所以,有些时候带一些功利性的学习目的,或许学习效果会更佳。
上面说到的课程都指的是线上课程,线下课程另当别论。这是个人的一些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最后,解决焦虑的终极方案就是,持续行动,持续行动,持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