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简释】
1.墠(善shàn):经过清除平整的土地。“墠”犹“垣”,指堤。
2.茹藘(如绿rúlǜ):茜草,绛色染料。
3.阪(板bǎn):斜坡。头两句说东门外有堤,堤有阪,阪有茜草。
4.家室:房舍,住宅。
5.不尔思:即不思尔。不想念你。
6.即:接触。
1.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记载: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儿,替它从炉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来。猫儿应命去做,结果猫爪子被火烧伤了,而取出的栗子却被猴子吃光了。
后来在另外本书上读到的故事题目为《火中取栗》,意思是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现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那时很纳闷,栗子的魔力那么大,还被写成故事流传和教育人了。我只知道,很小的时候,家门口种植很多可以结果子的树,桃树,杏树,李子树,梨树,海棠果,当然还有栗子树。水果自然是美味可口的,可每年心心念念的还是深秋季节的栗子了,别的季节没有,所以春天就巴望着秋天来到,有栗子吃,又香又甜又糯。
八月的梨枣,九月的山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
树上的栗子,外形如小小刺猬,满是硬硬的扎手的长刺,开始是绿的,慢慢地变枯黄,有的熟得开了道小口,这时就可以摘下来,拨开外面的长刺,里面的栗子一颗一颗地紧挨着,憨态可掬。
记得有时小伙伴还吃生的栗子,剥了外头硬硬的壳,里面的果肉甜脆,又清香。
《红楼梦》第十九回有说,一日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岔开话题,笑着说:“我只想吃风干栗子,你替我剥栗子,……”宝玉听了信以为真,取栗子来,自向灯前检剥。知道怡红院屋檐下是挂了一篮风干栗子的。这风干栗子就是生的栗子,吃起来很甜。
那时家乡还没有糖炒栗子,小时候熟的栗子有两种吃法,一是火烧或火烤,想来便是故事“火中取栗”的方式了,再就是是直接蒸熟,无论是烤,还是烧,蒸熟,都是香甜可口,胜过一切点心糖果。
如今每每回想起来,有滋有味的儿时光阴,给予我成长岁月里足够的温暖和力量。
2.
小时候的乡村生活真的是好,屋前是桃树,杏树,李树,栗树,屋后是枣树。四季果树环绕,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平凡的日子好像撒了蜜,裹了糖,糯糯,香香的。
长大后,看到这些熟悉的花草树木,在《诗经》里被歌唱,这些遥远的树木,活泼泼地仿佛就生长在我眼前,春花烂漫,秋果累累。它们曾照拂着土地上千秋万代的人们,生生不息。
我最爱吃的“板栗”,在《诗经》里被唱成歌儿的有五次。
《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墉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唐风·山有枢》:山有漆,隰有栗。
《秦风·车邻》:阪有漆,隰有栗。
《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便可知,栗树的栽培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
栗子树,属于山毛榉科,大部分种类是落叶乔木,只有少数是灌木。栗子树的果实就是栗子,在古代栗和桃、杏、李、枣并称“五果”,有“干果之王”的美称,在国外被誉为“人参果”,是我国传统的特色坚果,素有“木本粮油”和“铁秆庄稼”之称。
栗子富含淀粉及其他重要营养成分,蒸或炒熟都香甜好吃,自古即为重要的粮食来源,甚至在选择建都地址时,都要把周围能否植栗考虑进去。
《论语》中说“周人以栗”就是这个意思。《礼仪》将它“置之于菹南”,《周官》将它“用之于笾实”。《史记·货殖列传》将千树栗比作“千户侯”。《战国策》中有“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矣”的记载。《清异录》也有言:“晋王常穷追汴师,粮运不济,蒸栗以食。军子遂呼栗为河东饭。”
栗树在古代曾被我国许多民族供奉于神坛祭拜,视为祭天神树。纳西族,自古以来有祭天的习俗。在神坛上要插上栗树枝象征天神地祗,栗树作为直接祭拜的对象。从远古时代起,栗树就与古纳西人创造文化的活动分不开。因而至今仍留有先妣遗训:“哪里有栗树,就可以在那里住下来”。
汉先民祭祀社稷时,夏后氏用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栗树是与“社稷”、“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内在联系有源可探。
《庄子·盗跖》中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可见华夏祖先无论是在树上巢居,或在地面穴居之时,都曾与栗树相依为命,以之裹腹充饥,以之避寒冷、兽害。
《周书》中说得更明白:“神农之时,天雨栗,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如此看来,可以说今天,看似普通的栗子树,实则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休戚相关。栗树被我们的祖先尊为至高无上的天地大神,当之无愧。
3.
如此好吃的栗子,还是“笾豆之实”—祭祀用品,且可作药治病,它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礼记》载:“子事父母,妇事舅姑,枣栗饴蜜以甘之。” 故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古代,被誉为“山中药”。
《千金方》说:“栗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 药王孙思邈认为:“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唐代《食疗本草》介绍以栗壳煮汁饮服,可治翻胃及消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有人内寒,暴泄如注,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
北宋苏辙吟道:“老去身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光晚,三咽徐胶白玉浆。”据传,原来苏辙得了软脚病,一直治不好,后来,一位山翁要他每晨用鲜栗十颗,捣碎煎汤饮,连服半个月,果然灵验,故而写了上面这首诗。
栗树之果实,甜美有补益,又神圣,免不了被历代文人挥毫泼墨,深情吟咏。宋人宋子在《粟熟》诗中赞美说:“共期秋实充肠饱,不羡春华转眼空。” 汉代的蔡邕,晋代的王曦之都曾写过《栗赋》。唐代杜甫有诗句:“人村樵经引,尝果栗园开。”南宋范成大有:“严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
南宋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是写他早年在京为官时,以栗充饥的情景。
清代叶申萝在《桂花栗》记录:“桂花开乍,见满市栗蓬,谗眼先诧。争说新穰试嚼,味含龙麝。”
读了这句,不禁两颊生津,只想去楼下买一包热气腾腾的糖炒栗子,美美地吃上几粒。
4.
长篇累牍至此,因为欢喜。兜兜转转回来,因为郑国的那棵“东门之栗”。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郑风·东门之墠》诗篇,古今认识较为一致,历来学者大都认为是男女之词,是一首男女对歌言情的诗篇。男子由茜草起兴,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爱慕之情;女子巧妙地以家室作答,表明自己正期待着男子的爱情。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 就首章而观,日室迩人远者,男求女之词也。就次章而论曰:‘子不我即’者,女望男之心也。一诗中自为赠答而均未谋面。” 一方在追求,一方在盼望,两种场景,一样心愿。简短诗篇里,有境有情,充分表现了双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慕之情。
今人多认为是民间恋歌。程俊英在《诗经译注》里有说:“诗共两章,上章男唱,下章女唱,” 属于各自抒发情怀。其中又有男词,女词或男女唱答之分。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女子一人所作,是女子对男子暗恋的倾诉,诗中所写的是女子的单相思。下面意译即取女子视角来表述:
站在东门土坪的山坡上,那里茜草茵茵,我思念的人儿就住在不远处。我看得见你住的房子,可是你的心,总是离我那么遥远。“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真是咫尺天涯,无法触碰,你可知我内心无限的惆怅。
东门之外的高大栗树丛丛,果实累累,枝条已经伸进我家的庭院,你已经住在我的心里了。“岂不尔思?子不我即!”怎能说我不想念你呢?是你不到我这里来呀。
茜草青青,有我所思,是思念的浪漫;东门之栗,宜室宜家,是相守的甜美。茜草的根是红色嫁衣最好的染料;栗树薪是嫁娶时的必备物品。
我只想牵你的手,一起品尝爱情之果,这人世最温暖的甜美果实。
可好。
有爱可记-《诗经》目录(持续更新中)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