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0 日计划&日回顾

一、计划&回顾

(一)今日计划

20170920 日计划&日回顾_第1张图片
0920日计划.PNG

(二)今日回顾

1.总体完成情况:

20170920 日计划&日回顾_第2张图片
0920任务完成情况.PNG
20170920 日计划&日回顾_第3张图片
0920周计划完成情况.PNG

(三)未完成任务处理:

  • 每日常规任务 →任务失败,不补救
  • Teach Now学习记录+感受 →推迟到0921
  • 《思考快与慢》阅读记录+感想 →推迟到0921
  • 黄金思维圈项目 →推迟到0923重新开始

二、工作记录

(一)上午

6:56-07:41  百词斩Day47  46分钟

成果:百词斩打卡截图
进度:GRE 300 786/2904,总1600

10:00-10:12  日计划0920修改  12分钟

成果:0920日计划表格

10:22-10:44  Teach Now Module2 Activity2作业思路思考  32分钟
10:45-11:07  Teach Now Module2 Activity2作业提纲完成  22分钟
11:10-12:47  Teach Now Module2 Activity2作业素材收集完成  1小时37分钟
12:48-13:18  Teach Now Module2 Activity2作业构思  30分钟

成果:作业提纲+素材,pawtoon制作方法卡片
问题:思路不清

(二)下午

14:45-16:45  购物  2小时18分钟
17:00-17:50  讨论关于Teach Now项目的作业  50分钟
17:55-18:30  《思考快与慢》0921早共读  35分钟

成果:本周食材,作业问题,老大分享笔记
问题:没有阅读
原因:心情焦虑,用来讨论作业

18:30-21:30  讨论我的问题  3小时

问题1:书面表达能力欠缺
问题2:没办法针对一个话题进行阐述
问题3:做事情无法降低标准,导致焦虑
问题4:无法区分需要切题和不需要切题的问题,导致回答问题总是把思维局限在一个框框里

(三)晚上

21:30-21:51  永澄文章留言Day63  21分钟
22:01-00:31  《思考快与慢》0921反馈(第五章框架)+日签  2小时29分钟

三、今日反思

(一)事件反思

1.事件说明

Teach Now Activity2作业要求找一条所在国家的法律,对它的优缺点和影响进行介绍,并制作成5分钟的视频。提纲和素材都准备好开始写内容的时候,发现自己无法顺利地组织语句和思路。

2.不足

尝试过几次之后,产生了焦虑情绪和逃避心态,放弃了努力。

3.原因分析

(1)能力不足:经过后来分析,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有欠缺,需要通过刻意训练获得提升。
(2)盲目高标准: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地要求自己达到心目中的理想结果,导致压力过大,产生焦虑。
(3)无法自如调节心态:在明知道负面情绪没用的情况下,因为不知道怎么应对和处理,行动被负面情绪所影响。

4.经验和教训

(1)之所以焦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时间紧张,没办法在很快的时间里完成任务。因此,针对困难的事情,一定要给自己留足时间。
(2)能力不足的时候,要学会尝试降低标准,考虑另外一种可能,不要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框框里。

(二)下一步行动

(1)以后Teach Now项目的作业一定多多预留时间。上课结束后的几天内集中完成,其他任务尽量安排在完成作业之后。
(2)看完Frankeinstain之后看the metaphor we live by,了解语言表达背后的原理。
(3)学着用甜面包热汤分析自己的每次情绪,并进行记录。

四、今日收获与总结

(一)今日收获

1.输出的类型有:卡片,感想(圣诞树模型),脑图,流程图,文章,知识集合。
2.拥有知识创造能力的人的特质:
(1)分辨清楚成果、专业知识、通用知识
(2)可以根据不同维度方法拥有显性化能力
(3)可以将碎片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4)可以不断提升所生产内容的影响力
3、拥有项目管理的人的特质:
(1)能够定义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完成;
(2)如果需要决策,可以找到自己判断和选择的标准;
(3)如果目标无法完成,知道如何发起协作。
4.每一份素材,需要投入的时间为30分钟;整合素材形成文章,需要再投入60-120分钟。圣诞树模型属于素材,未经整合,所以不属于文章。
5.成长的核心是项目化和知识创造。

(二)今日总结

今天最大的问题在于被一个作业困住,导致整个计划后半段基本未推进。
晚上跟小新深入讨论了一下整个状态出现的原因,分析出来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有些观点可以口头表达清楚,但转为书面就出现在表达困难的问题。
我分析的结果是:因为口头表达是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我可以通过对方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说的东西是不是前后衔接,是否有问题;而书面表达的时候,更多地是一个人在自说自话,这个过程中,总是会不断出现否定自己的想法。总觉得自己的表达不够好,有问题,然后就总是要不断地删掉重写。导致总是停留在最初的句子上面无法推进,时间长了就产生挫败感。
小新的分析是:有可能我写的东西并没有我自己感觉的那么差,只是由于总是习惯了看更优秀的东西,脑子里不自觉地把更优秀的东西作为参照标准来判断自己的东西,标注过高,所以会出现不断否定自己的状态。
另外有一个发现是:每次在草稿箱写的时候,觉得自己写得很乱,但点完发表,去正式页面看,就又觉得好像还不错。所以特别疑惑在发表之前要怎么判断自己写得到底怎么样。
我们俩分析的结果是:这跟《思考快与慢》第五章讲到的认知放松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因为发表后的文字经过了精细的排版处理,在显示上更清晰,会让人认知放松产生熟悉感,进而觉得文字本身可信度更高;其次是因为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处于认知紧张状态,此时本身判断和逻辑感会更强,会更容易集中于有问题的地方,而写完发表之后认知放松,就会觉得其实写的还行。
这样来看,其实我们看别人的文章之所以会觉得写得很好,很大程度上也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我们接触到的都是排版优美的文章,二是我们看别人的文章一般都是在放松的状态下看的,这两种状态都会引发认知放松,而认知放松的状态下自然就会觉得别人文章写得好。
所以,我不能拿自己在认知放松的时候看到的优秀文章,作为自己在认知紧张的状态下写东西的参考。这本身就是不对等的。
2.做事一定要有一个参照标准,找不到参考标准或者没有参照标准的话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这个问题很早以前就发现了。
工作的时候总是要小心翼翼地遵守学校的各种规定,严格按照要求来做,不敢有一丝跟标准不一样的地方;
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死抓着问题的中心词不放,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跟中心词匹配的东西去回答,找不到就没办法给出答案。
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死板”。
小新说这种需求背后一定有我害怕面对的结果,为了避免那个结果,所以才会坚持这样去做。
分析之后发现,我害怕的那个结果是“犯错”:如果不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来,我要被批评,要面临各种可能的惩罚;如果不抓住问题的中心词来回答,给出不切题的答案,别人会觉得我智障,不理解问题,抓不住重点(我之所以会有这样想法,是因为别人回答问题不切题的时候,我会本能地觉得别人抓不住重点,有智障嫌疑)。
我内心好像没办法接受自己可能会犯错这个事实。对我来说,虽然犯错的具体结果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我也并没有真正地去体验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单单是这样的一个可能,都让我觉得不安全。


记录信息:

【开始时间】08:27
【结束时间】10:21
【共计耗时】1小时54分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920 日计划&日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