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木兰流芳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盛乐博物馆的一角,塑有花木兰戎装蜡像。不由想起这首北魏民歌《木兰辞》。据学者研究,这首民歌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才变得如此脍炙人口。我以为,它是中国古诗中最短最精彩的叙事诗。研究者根据诗的内容,推测花木兰参加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征柔然之战。

我并不关注史实与诗歌有多少出入,我关注的是花木兰的民族身份。没有学者在花木兰的民族身份上明确她是鲜卑族还是汉族。

若以汉族论,替父从军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小家碧玉,足不出户,何时习得骑射?即使佯装混入军伍,没有打仗的本领,如何坚持十年?大胆假设她是鲜卑族,故事的发展就合乎逻辑。那么,“当户织”,“理红妆”,“帖花黄”这些汉族女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证明鲜卑族汉化的程度。

拓跋珪在盛乐建立北魏时,采取了三大远见性的举措:一是吸收大批中原人士参赞初基。二是继班爵叙勋之后,又颁布了一道新法令,“班赐功臣将士各有差”。三是五原屯田。

对照北魏、元、清的历史,就会发现,元、清实行的是种族歧视政策,各民族之间离心力大于向心力。

北魏的民族开放性,影响到隋、唐,特别是唐太宗,据说其母亲的母亲就是鲜卑族女性。

真相远去,雾罩烟笼。再读一遍《木兰辞》,心存对巾帼英雄的钦佩。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西口·木兰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