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天欲雪,来碗馄饨呗

晚来天欲雪,来碗馄饨呗_第1张图片

【Part 1】

每次饥肠辘辘的时候,听着咕咕叫的肚子,脑中总会调动起所有的美食储备,效果像点击“图片-预览”一样,走马灯地把有生之年吃过的东西秒看一遍,然后摈除所有的犹豫果断选择那样自己最想吃的东西。

嗯,最近喜欢上吃小馄饨。

对,是小馄饨,皮要薄,肉可以不多,但要新鲜嫩滑,汤汁的温度要够劲,味道鲜美自然。配上切的细细的蛋卷丝,以及浸透汤汁的紫菜,汤底沉着切碎的榨菜丁,还有脆香的小虾皮,完美。

在家里的时候和老爸老妈也会一起动手做元宵、饺子、馄饨之类。馄饨皮一般是加工出来的,馅儿却必须是老妈自己调的独家秘方。下水以后的馄饨个个都是独一无二的鱼,煮熟了以后就是老妈手下的艺术品,配上老妈轻松调就的佐餐酱汁,吸溜吸溜吃的超级开心。

可惜那个比例我总偷师不得,因为老妈总说她是随手放的,根本不记得几比几。


【Part 2】

我最不喜欢吃的就是大馄饨。肉那么多,皮那么厚,总觉得空有馄饨之名,却行饺子之实,名不副实的感觉糟糕透了。

记得有一次周末难得没有任务,慵懒地闲在宿舍,就和舍友一起点了吉祥馄饨的黑椒牛肉馄饨,话说“黑椒牛肉”和“馄饨”明明都是我最喜欢的元素,可就是没起到“1+1>2”的效果,甚至都不是“1+1=2”。角度不对的时候,居然一口看不到馅儿,这难道不应该是吃包子才会有的体验么!

那一次点单的失败经验之后,我发誓再也不点这种大馄饨。(不过家附近有一家擅长做番茄汤底的店除外,还是可以一试的。)

虽然在南京呆的时间最久,然而南京的馄饨店吃的并不全,所以也说不上点评,反而因为宅+顺便,在学校食堂吃的次数多一些。

本科的时候院里课程一向比较多,包里一般不习惯带零食的我晚上特别容易饿,当时不是单身,于是大一上学期常常是男朋友打着电话问我在干什么,我揣着当时还算智能抗摔但时常死机重启的诺基亚5530笑着馋他,说正在去吃夜宵的路上,然后把夜宵描绘的无比温暖诱人美好,气的他在电话彼端拿我无可奈何。

好像和食物有关系的回忆都有超链接,尽管它现在的状态应该是“放映失败,请尝试其他选项”。

Time flies,言归正传。

然而实际上那夜宵不是满汉全席,连必胜客肯德基之类也不是,只是宿舍楼前学校食堂一楼直到九点半还在开门的馄饨摊上一碗平常不过的小碗馄饨而已。

对于刚进大学没有那么宽裕的学生而言,晚上自习结束饿了之后偶尔点上一碗2.5元的小馄饨简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我记得那时气温已经开始下降,南京妖风阵阵,没学会叠穿法的后果就是往往中午骄阳当空热气逼人,晚上就寒气入骨。不过手再冷,到了食堂一碗小馄饨就暖了。对了,忘了说一句,有时候因为放电快而发烧的手机也能起到捂手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

食堂的馄饨师傅会用最简单的原件,全力以赴做出视觉上的“特效”——白色薄款塑料碗,调味料按比例撒在碗底,一手用热气腾腾的高汤冲开,另一手随着编号声拎起时间刚好的漏网,倒出熟透的小馄饨,撒上炒制之后散发焦香味的葱花,淡淡粉色虾皮和紫菜碎。有时候同学总会谴责馄饨中的肉太少,可已经是夜宵了,就别让自己负罪感更强一些了嘛,对不?

冬天是最容易满足的季节了。比如一块暖手的烤红薯,比如深夜这碗温暖入腹的小馄饨。

【Part 3】

之后来了现在的学校读研,经常被同学安利食堂的馄饨有多么多么美味,以至于第二天才会吃的午饭,要提前一天和我说好——我们明天去吃某某食堂的馄饨吧!

好呀,陪你去。

还是得感叹,以学生为服务中心的食堂总体定价还是比校外的店铺优惠,小碗馄饨3.5元,还可以点上2元3个的生煎小肉包。

在排队等待的时候,阿姨会给你先把生煎包呈三国鼎立状整齐放在盘中,我习惯再拿一个碟子,倒上适量的醋,放到托盘上和它作伴。教工食堂的馄饨碗比较大,颇有日式料理风味的餐具边缘是波浪状的圈圈纹案,高汤清澈,暖暖的香味扑面而来,看起来诚意满满。边上是自助的虾皮,榨菜丁,葱碎,和总是被捷足先登的用餐者分享一空的紫菜罐,如果去的时候还都有的选,那么一勺葱碎,两筷紫菜,三勺榨菜丁,点缀一点虾皮,然后浇上几勺醋,over,开动!

什么?醋太多了?那一定是你没见过我吃烧烤的样子~哈哈哈哈哈

在学校吃饭最好的地方就是,你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吃法告诉约你一起吃饭的好朋友,然后当你突然发现她或者他也喜欢同样的吃法,或者虽然自己不喜欢但看着你吃的开心自己也开心的时候,感觉特别棒,这一定是两个吃货某种程度上的精神交流和身份认同。

其他值得一说的还有很多啊,比如老门东那里排成长龙的烧饼店拐角处的馄饨店,馄饨个个小巧,但是嚼劲十足,美味异常,请一定不要囫囵吞枣,好好品味好不好。学则路二楼湾的馄饨店,请能吃辣不怕长痘的同学一定要选择正宗加辣油的“黯然销魂”款过把瘾,加上一个独家出产的茶叶蛋,还可以点上一份桂花元宵带走。

【Part 4】

比起一期一会的精心聚餐,小馄饨本身脱胎于日常生活,似乎世俗意和平常心更充盈些。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有时往往并不是类似于地标样的店铺,更可能是在街道上不经意地一瞥看见的小店,亦或是简陋却方便的馄饨车。

看着面前的这碗已经被消灭一空的小馄饨,以及现在不算热也不算冷的气温,我突然想起另一个场景。

初中读书的时候,和妈妈在学校对面租了房子,有时候做完作业的周末傍晚,我会拽着老妈出来散步。

那时候街头的建筑都不高,学校对面的平房最多也就是两三层,说不上鳞次栉比。

学校不远处就是十字路口,有时候会碰见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在靠近路口人流量最多的地方推着馄饨车开店。馄饨车很小,车旁是两三张折叠桌和木制长凳,满头银发的老太太会卖骨头汤馄饨或者面,而我总是固执地点馄饨。其实现在我连它的味道都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那好像是当时除了麦当劳的麦辣鸡翅之外我最喜欢吃的东西。

老太太现做馄饨的时候双手如飞,筷子挑起馅料在馄饨皮上轻巧地一点一转,馄饨就有序地呈弧线飞进汤锅里,我穿着薄薄的校服,扎着马尾辫,带着金属框架眼镜,和妈妈一人点一碗,在远离作业的时间里完全放松下来,看着老太太的手艺,像是赏心悦目的画,居然有种感动的感觉。

馄饨车上老旧但整洁的招牌仿佛都被高汤浸泡成温润的样子,边上是被摩挲多次形成的包浆。冷风中,大锅上冉冉升起的蒸气如白烟,袅袅随风飞走,然后把这样一个场景留在我的记忆里面。而这段记忆似乎因为之后再也没尝过馄饨车上的小馄饨,以及因为和做完的作业绑定,和冬天暖心暖胃的舒适感绑定,居然让这份小馄饨成了最好吃的一次。

这种感觉是不是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

我多想把曾经因为食物而产生的感动都写给你看,不管你是在大洋彼岸的闺蜜,还是现在在加班的朋友,亦或是为了实习焦头烂额的同学,还有远在家中的父母,因为这样,就可以在同样有你的回忆里面,调度那些很开心的部分,覆盖掉现在的不安和郁闷。

晚来天欲雪,吃碗馄饨呗?



晚来天欲雪,来碗馄饨呗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晚来天欲雪,来碗馄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