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把做产品当做科研

声明:这篇文章属于实用型文章,而任何实用型文章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行动能。非实用型文章比如小说你可以获得读时的体验就算完成。但实用型如果你不打算行动只想把它刷完,那读它是在浪费你的时间,请关掉离开,谢谢~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把做产品当做科研_第1张图片

很多人会质疑,产品经理没什么核心竞争力,只是个打杂的。优质一些的工程师可以兼着把产品的事情给做了。包括多数产品经理也这么觉得。

我的看法是,确实多数产品经理都没有价值,因为做产品,本质上等于做科研,都是推动一个高度复杂的未知产物/产品向目标靠近。流程上都是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实践获取反馈再实践迭代来逐步完成。而科研受人尊敬产品经理被人吐槽的根本原因有两点:

第一:科研工作者失败了也会详细记录失败结果,失败越多,越靠近成功,但产品经理没有几个做得到如科研工作者那样每天记录数据,反馈信息,外部条件的。整个从业氛围都在强调小步快跑,但小步快跑的本质不是为了跑而跑,而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而跑。多数小步快跑变成了小步瞎跑,需求就必然出现反复。这种情况下失败的需求不具有推动产品向目标前进的动力。

第二:多数产品经理熬不到产品成型就跑了,跟做科研类似,一个复杂产物要基本完成,至少要有数年的基础沉淀。半成品等于废品。但互联网文化不提倡沉淀。

然后,就有人会挑战说,那么详细地记录,复盘,会拖慢产品节奏,错失市场时机。以及见势不对就调整,不是很合理吗,比一头撞死好得多。

没错,记录复盘是可能拖慢节奏,频繁调整也是能提高找对路的机会。但,追求速度和调整,是创业早期的事情,在压根不知道产品有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可用,能提高存活率,一旦确定产品有市场,就应该回归科研的模式。

科研模式是面对确定的方向,但不确定如何完美实现该复杂产物时,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模式,创业,企业,底层拼的都是效率。

而,处于创业早期,连产品有没有市场都不知道的阶段的产品经理,占比估计连1%都不到,99%的状况下,产品经理都处在需要科研的阶段。但少有人以科研态度做产品,自然就被吐槽,连自己都不自信。

并且,记录复盘必须以科研的态度写,每日写,不是等评绩效再拉上一帮人大复盘,有哪个科学家是做实验不当场记录等月底年底复盘的?每日写但未必要每日开会,所以也不一定拖慢产品节奏。

以上是从对项目负责的角度看,另一个角度,每日写记录和复盘,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一个人能力要成长,从最底层脑科学的角度看,大脑中必须增加对应能力的,可被调用的知识,经验。而记忆有个有趣的特性叫做提取强度,一份信息,要想可用,就必须在存储后,至少被调用一次,否则存了也用不了。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背诵一个密码,背了10遍觉得自己记住了,记得很牢了,隔天要用还是想不起来;而如果换种方式,背诵5遍,然后过一会拿笔写个一两遍(或者用这个密码登陆过),这时就产生了提取强度,那么虽然总背诵次数(存储次数)少了,但隔天仍会记得起来。即,一份记忆,经验,要可复用,要变成你的能力,就必须至少存储1次,提取1次。对应到工作里,仅仅是经历过了,不代表就有“可用的”经验。

另外,人的智商是呈正态分布的,多数人都差不多。但后天的能力却是幂次分布,顶尖的人创造的价值是普通人的千百倍,根源上是由于大脑记忆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原理:大脑中的记忆通道可复用,一份有效经验会开创一条记忆通道,而足够多的有效经验会组成足够多通道的网,类似河流网,这时,一份新的知识信息进入时,产生的脑电流,就会复用老的知识的通道,像水流一样自动选择阻力最小路径流过,学习速度就会大大提高,就是所谓有的人领悟力很高。每条新的通道加入网络,都会导致网络可选择路径呈指数级增长,最优解质量大大提高。也就是后天能力的指数级增长。

所以,增加一份有效记忆是一切的开始。每日记录,总结,长此以往,人与人,云泥之别。

最后,如果你认真读到这里,那么,请拿起你的手机,开设一个每天下午五点半的闹钟,标注“写一天的总结”。每天下班前,务必完成这件事情。还不够的话用日历设置个复盘活动,选择每日重复提醒。

只能帮你到这了~

2016.10.9 木点点 微信 yes0989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把做产品当做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