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参加心理咨询师考级培训时,老师说,心理咨询的技术,归根结底是“提问”和“倾听”的艺术。所以当我看见《学会提问》这本书时,立刻被吸引决定读一读。
作者粟津恭一郎是日本COACH A股份公司董事、国际教练联盟(ICF)认证专业教练,工作内容就是不断地“提问”,引导公司高管达成目标,获得更大成功。他被誉为日本“提问力”专家。
事实上,“提问”和“倾听”的技巧不止是咨询界的法宝,更是高效沟通的“利器”。称为“利器”是因为“提问”和“倾听”所指向的目标直接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实提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即使是日常聊天,问答也是主要的形式。那些能把天儿聊死的人,通常是问了不该问的问题。比如:你月薪多少?住的是几居室?让对方感觉隐私被侵犯不想回答;或者是戳到对方痛处,比如:你男朋友为什么和你分手了?从而使谈话无法继续。
所以“学会提问”,不仅是咨询师的基本功和通关秘籍,也是普通人需要掌握的沟通技巧。绝大多数人是接触不到高管教练或咨询师给自己做人生规划的,但学会提问,自己给自己做咨询师是可行的。正如作者在《学会提问》这本书的封面上写道:“优质提问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自身人生轨迹,改善周围人际关系,使它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优质提问具有强大的力量……”,那么是时候揭开“优质提问”的面纱了。
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就是分类。提问根据“有无发现”和“是否乐意回答”两个标准,分成四类:优质提问、沉重提问、轻松提问、劣质提问。
这幅图包含信息很多,除了用四个象限明示的定义,还标示出四种提问会导致双方关系的变化和目标的达成情况。
如图所示,各种提问的定义:
轻松提问:被问者乐于回答,没有发现,有助于关系的促进。常见于日常聊天或初次见面的寒暄。
劣质提问:各种段子里,情商低的人是怎么聊天的,就是劣质提问的范本。
沉重提问:被问者不乐意回答,但有所发现,会让关系变得消极,躲避。事实上,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客户,沉重提问效果可能更好,当头棒喝、振聋发聩促成的改变最大,但是不能常用。
之所以不能常用,是因为沉重提问很考验提问者与被问者的关系牢靠程度。即使是向自己发问,沉重提问里蕴含的“指责”意味也会使不能悦纳自己——即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不牢靠的人产生内疚和痛苦,进而逃避问题。
如此,提问里迫不及待要学习的就是“优质提问”了。优质提问的定义:被问者乐于回答,有所发现,有助于关系的促进。正是文中作者用十几年的高管教练经验重点传授的内容。
接下来作者总结了优质提问的8个特征。而这8个特征是围绕3个基本点的:
1.询问事物的本质,如定义、前提等等;
2.深入挖掘“5W1H”——when、where、who、what、why、how;
3.询问“未来”而非“过去”,用“开放式”而非“封闭式”。
优质提问的这8个特征,排在第一位的是:询问“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做自己的咨询师向自己发问,还是工作上对客户发问,都很重要。
询问“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搞清楚“want to”和“have to”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主观能动性。当我们按照父母的意愿填了高考志愿,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找到一家单位,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舍不得放弃又没有投入的热情,这就是“have to”的生活。而只有找到“want to”的目标改变才会发生。
想通过发问搞清楚“want to”——真正渴望的东西,可以从上文提到的优质提问围绕的3个基本点之一——“5W1H”着手。比如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谁能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who)等等。
看起来这些提问很简单啊,似乎我们有意无意也曾问过自己啊,也没有什么效果啊?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是不知道自己的3“V”是什么。
作者粟津恭一郎总结了创造优质提问的4个方法中,顶重要的是关注自己和对方的3“V”——Vision(理想)、Value(价值)、Vocabulary(词汇)。
理想指的是一个人希望达到的状态、真正渴望的东西 、由衷想去尝试的事。
价值是一个人在判断事物时所重视的价值观。
理想和价值终究要有词语(词汇)来表现。
那么三者之中哪个最重要呢?在我看来是“价值”。
我在《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一书里,看到一段话:
价值一词是指我们高度诊视、看重或喜欢的事物。价值观是对某些事物以及所偏好行为的情感或态度。举例来说,花几分钟想一想你愿意做的五件事情。现在检视一下你列出的清单,确定你实际上去做这五件事的频度和一贯性。如果你说自己很重视与朋友在一起,但事实上你几乎不曾这样做过,那么其他的活动和行为对你来说可能更有价值。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里,作者认为:人的行为,会因其持有的“价值观”而大有不同。他把“一个人的基本性质、可以之判断其行为的根本性价值观,称为‘个人操作系统(OS)’”。
这就是为什么也曾问过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却似乎没有带来改变——因为没有先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得出的结论是假的,自然不会有所改变。
还有1个创造优质提问的有效办法是寻找与对方心里已内化的提问距离最近,却又像“盲点”一样被忽略的要点。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到对方已内化的提问,答案是关注对方的词汇——经常用语。对自己也是一样,找亲近的朋友问问自己的口头禅和经常用语是什么。
最后,作者放了个大招——将“5W1H”和“3V”放在一起排列组合,衍生出许多问法。具体做法是准备若干卡片,分别写上“5W1H”的疑问词——“什么”“为什么”“哪里”“谁”“何时”“如何”。然后,在另一组卡片上分别写下“3V”关键词——“销售额”“顾客满意度”等等。接着,随机抽出一张疑问词卡片和两张单词卡片组合起来,看,一个新问题诞生了!据说,软银(Softbank)的创始人孙正义,也曾使用这种卡片创意的手法。
最后,还有一段话和我很感兴趣的话题——育儿有关。作者在文末写道,我也想在育儿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进行的,就是“将来能在孩子心里实现内化的提问”。
太多的父母遇到育儿难题,指责多于提问,抱怨多于思考。这可能和大脑机制有关,大脑倾向于休息,提问和思考明显比指责和抱怨耗能更多;也可能和父母忍受焦虑管理情绪的能力有关,而这个能力又和见识历练有关。
当学会提问,把焦点放在“改变”和“行动”上,而不是“原因”上,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比如,父母问不会做数学作业的孩子:“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这问的是“原因”,表达的是“指责”,传递的是“厌恶”,简直于事无补还雪上加霜。如果换成“要想解答这道题,你觉得应该先从哪里入手?”“把这道算术题化成图怎么样?”引导孩子积极找到问题的答案。
相较而言,遇到困难时能问自己“怎样努力才能做到”的孩子,会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同样的,当我们掌握了“提问”的技巧,给自己做咨询师,向自己发出“优质提问”,除了会得到可见的改变,还有更深层次的获得,比如,这是难得的自我探险之旅,也是潜意识意识化的自我疗愈过程,还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因而拥有更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