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6个小时读了一本书,只为了告诉你它不值一读

互联网的话题越来越热,而其实这是一个早已有之的话题了。无数经典的书籍早就在8、9年前出版了,前不久看完的《长尾理论》是一本,而这次看的《引爆点》又是一本。

《引爆点》讲述了三个能够引爆流行的法则,分别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是指,事物得以变成流行,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特定的人物,称之为“内行”、“推销员”以及“联系员”。

其中内行是指在某领域很专业的人,推销员是那些乐于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推荐给他人的人,而联系员则指那些认识很多人的人。

附着力法则是指,传播的消息本身必须是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吸引人的。

环境威力法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消息的传播对于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极其敏感。第二部分是指,消息真正的流行必然首先发生在关系密切的小社群之中,以此出发才能创造更大的流行。

在这里,我想重点聊一聊“个别人物法则”的应用。

还记得今年年初的NMD吗?我根本看不出这双鞋好看在什么地方(这么讲只是为了掩饰我买不起的事实)。然而,虽然我不喜欢,这双鞋在市场上却是非常火爆。

那么通过“个别人物法则”,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营销背后的原理了。这双鞋最初是寄给余文乐等潮流圈的大咖,由他们在自己的微博中PO出来,于是,这双鞋变成了潮流的代表,最终被喜欢潮流的年轻人奉为时尚必备。

以上三个法则,就是全书的主要内容,想看干货的朋友看到这里以及拉倒文末最后的话就可以了。

因为接下来就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点评了,千万不要吐口水啊!

花了6个小时读了一本书,只为了告诉你它不值一读_第1张图片

首先定性一下,这本书我的评价是两颗半。结论给出了,下面是5个论点。

1、全书内容冗长

全书主要讲述3个法则,然而却是厚厚一本书,我至少花了6个小时才读完。案例篇幅很大,其实只有寥寥几个案例。此外,本书知识内核最多1000个字就可以描述清楚,投入产出比实在太低。

2、论据不能支持论点

三个法则中,“个别人物法则”属于我相对比较认同的。但是,后面两个法则的案例,完全无法支持作者所持的引爆流行的结论。

“附着力法则”仅仅说明了观众愿意看能够吸引他的东西,但是通过作者的分析,我看不出这一点与流行之间的联系。

而“环境威力法则1”的案例只能说明一种社会学的传染性,但是距离我们讨论的流行还差之甚远;至于“环境威力法则2”,其案例根本就忽略了小团体流行到全民流行的过程。

3、通过孤例支持论点

这个是格拉德威尔书中一贯有的问题。大家可以去看看《逆转》就能窥知一二,在无数的事件中,抓取了几件偶然现象,最后告诉我们,弱势的一方也能够逆袭。看的很爽,但是这些方法却不具有普遍性,作为趣闻倒是不错,作为规则的解释,那就差太远了。

同样的,在《引爆点》这本书中,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每一个法则,仅仅通过一两个特殊案例既想说明论点,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4、案例具有太多可变因素

众所周知,经济学中的结论均是在假定条件下发生的。社会学则更为复杂,很难去假定条件。然而,本书作者所讲述的商业案例中可变条件实在是太多,仅仅将其发生的结果归因于他总结出来的“引爆点法则”,我个人难以认同。

5、作者写的是过去的故事

之前看过《长尾理论》,我对之评价甚高,有很多人不解。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这是作者对这个商业市场的运行规则的解释。第二,至少过去9年了,这个法则依然运行着。

而反观《引爆点》,对于事物流行的规则,他给出的却是并不太能让人信服的案例及不能够合理解释的法则。


花了6个小时读了一本书,只为了告诉你它不值一读_第2张图片

到这里,我的吐槽算是结束了。

不过如果看完整本书,还是可以看到作者在最后总结出来最重要的一个结论,那就是:

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到关键的地方!

譬如说,你关注了我的公众号,或是直接在点击了这篇文章。只花了10分钟,就搞清楚了原本需要6个小时才能看完的书。不仅仅搞清楚了里面的干货是什么,还知道这本书有哪些缺点。这不正是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关键的地方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花了6个小时读了一本书,只为了告诉你它不值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