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只是《急诊室故事》

这部纪录片看完已经有段时间了,但是却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哪个角度来写。纪录片一开始的旁白就说,怀着对生命的敬意,真实的记录当代中国的医患关系。

中国,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我们有制定下来的法律法规,很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除了明文规定的法之外,我们还有中国特色的人情。“我知道闯红灯不对,但是我有很紧急的事情”,“我知道急诊室是处理紧急病情的,但是我疼的快死掉了”……诸如此类的但是,在中国实在太常见了。

纪录片中,脚疼的婆婆非要挂急诊号,“疼的走不了路,疼的快死掉了”的婆婆,不管医护人员如何的再三解释为什么挂不了急诊,却依旧强调不挂急诊就是在刁难已经老去的自己。

因为酒后骑车被大车司机给压伤的农民工,他的女儿赶到医院后,就一口咬定自己的父亲是受害者,司机必须要承担全部的医药费。司机的任何解释都被认为是开脱自己责任的托词。

将在公交车上摔倒的老人送进医院的公交车司机,一开始被老人的孩子们各种感谢,但由于老人摔后无法讲话,在本子上用笔写了个“告”字交给其孩子们,司机拒绝被采访。

我想看纪录片的人们应该能注意到个小细节,门诊室里给病人坐着的椅子,两两用铁链栓在一起。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放大了弱者的悲哀,被车撞的就是弱者,头发花白走路巍颤的就是弱者,生病进到医院的就是弱者……因为弱者,所以得到法律的偏向是应该的,得到人情上的救助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人去了解事实的真相,似乎事实是如何的并不关键,重要的是这些弱者所谓的权利得到了声张!再一次证明了弱者,就是无敌的!

突然想到古代所谓的“侠盗”。你看,中国古人就很有趣,盗就是盗,但是盗的前面却加了个侠字。所谓的劫富济贫,似乎是大众都喜欢的故事!如果,这些富商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赚取的合法收入,那么劫富与抢劫有什么区别?就算是为了济贫,也是以伤害他人来换取的。伤害一些无辜的人来换这些弱者心安理得的享受,难道弱者的前缀词就只有同情吗?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个世界不应该是“你弱你有理”,弱者变强的故事难道就不值得让人赞扬吗?

我们常常把自己定位为“弱者”,年纪老的是弱者,看病的是弱者,办事的是弱者,没钱没权的就更是弱者了。这些悲情者的心态往往模糊了事实,让我们无法去明辨是非,这才是让我觉得悲哀的。

中国有一个词——“气节”。这往往就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因。而今,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伤害,那些不屑为之的行为被大众所知道所接受。

最后,腿疼的婆婆得到了急诊的挂号;在警察处了解到农民工也需要付大半的责任,女儿终于没有对司机咄咄逼人了;老人的儿女们还是告了公交车司机。

纪录片完结了,那么我们的弱者心态呢?何时才能真正的放下呢?

Ps:其实纪录片里有很多好的关于爱的故事,我并不想否认这世界存在着很多的爱,也不想回避这世界的恶。仅仅只是有感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仅仅只是《急诊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