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量变到质变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姑且就这么称呼自己吧)在日更的道路上很容易陷入所谓没有灵感的时候,既然没有灵感就百度一下这个词的解释呗。

[来由]是由英语inspiration(烟士披里纯)音译,在英语里“inspiration”指的是一种灵气;在希腊语中指的是“神的灵气” 。后来,先儒们就译成了汉语“灵感”一词。

看完后顿时心凉了,这个词的解释也太玄妙了吧?我可是一个无神论者,这样的解释是无法让我信服的,就在迷茫之际我想到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的李笑来说过的一句话:

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境界的唯一通路。 卖油翁所说的“我亦无他, 唯手熟尔”,用今天的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无关联的神经元之间,经过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神经元学的知识应该能更好的解释灵感这个词,由于太过专业就不在此赘述。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神经元突触是各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各种信息是由突触链接起来的,而这些突触是通过学习知识刺激大脑而不断伸长,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类似随风飘动的杨柳枝到处乱晃,恰巧两根负责传递不同信息的突触碰在一起后产生出了奇妙的关联,从而有了”灵光一闪“的念头在脑海中。有些灵感稍纵即逝的原因在于你没有好好把握这个灵感去深入思考,也就是你没有让这两个神经元突触正真的联结在了一起,而是让他们随风而去。

这样看来,灵感真正来自于日常的学习和积累,当你积累的越多、知识面越广、重复练习越认真,你的灵感就会越多,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做菜起先是通过不断照着菜谱学做,这是输出端的积累;去尝遍世间美食,体会各种食材最原本的味道,这是输入端的积累;当做法与不同食材进行碰撞之后,灵感来了新的菜品就在你手中诞生了。

写作则是通过写一些读后感和书摘,然后模仿他人的风格写作,进行日更达到输出端的积累;看不同类型的文章,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把感受记录下来,这就些就是输入端的积累;当不同的素材与写作手法碰撞之后,就有了自己的写作技巧,久而久之脑袋里的东西多了灵感自然就源源不断来了。

为什么知道这些,还是会存在大部分时间没有灵感呢?因为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90%的人根本熬不到质变的来临,量的多少因人而异。可能别人只需要1000次就能质变,但是你需要10000次才能质变,你却看到的是别人1000次之后的变化,轮到自己的时候很可能到了1001次的时候就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最终脑袋里想的是“我付出了和别人同样的努力,还是没有成功,看来自己并不合适做这件事情。算了,结果不重要,至少我努力过”

我曾经看过一个很形象的漫画,2个人挖井,甲选定地方后一路往下挖;乙呢挖了没多久感觉挖不到就放弃了,又选了个地方再挖,来来回回很多次都没挖到水,甚至有一次仅仅是一墙之隔的距离。

虽然大家都知道量变到质变,唯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会被自己的笨拙磨去了耐心,又或者轻易听了身边人的意见而转变想法。我始终没有提“坚持”这个词,因为我觉得能支持你到质变的绝对不会是靠“坚持”,那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笃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灵感=量变到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