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世界秩序》欧洲篇

《世界秩序》是基辛格继《论中国》后于92岁高龄的最新力作。在本书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

我的读书笔记,将关注书中提出的主要问题,用摘录或结合自己思考的结果来呈现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既是对书中内容的总结也便于对整体框架形成自己的看法。

欧洲,为何会形成几十个国家?

打开世界地图,亚洲被一个大大的中国占据了主要地盘,美洲也就那几个主要的国家,澳洲就更别提了,究其根源,地理屏障应该是个主要因素。但看到总面积和一个中国差不多大的欧洲,却有大大小小43个国家,还装模作样的分成了南欧、西欧、中欧、北欧、东欧五块,各地风格差异颇多,便常常好奇欧洲是如何形成目前的格局的?

回顾欧洲历史,欧洲大陆自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后,便再没有统一的帝国统治,从而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特征,有不同的统治集团,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民族认同感。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由此进入帝国时代。罗马帝国达到极盛时期,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内忧外患下灭亡;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破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

神圣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期间,查理大帝建立了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但皇帝的权威来自教皇的授权,宗教和政治从未融合为单一的结构。伏尔泰戏言,神圣罗马帝国“一不神圣,二非罗马,三不是帝国”。查理无法实现其将全世界归于基督教统治下的宗教理想,也不能建立一个巩固的中央政权统治。最后,他将庞大的帝国拆散,分封给子孙,并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允许各国君主自行选择本国的宗教信仰。

此后的各国经历了地理大发现、新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在探索、改革、复兴中崛起了一批强国,乱世之争中相互厮杀、企图扩张领土不可避免。“三十年战争”迫使各国列强从纷飞的战场之后走向了会议室,开始以谈判的方式建立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主权国家无论强弱、无论实行何种制度都一律平等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虽然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条款,但是奠定了欧洲各国之间一种均势的体系。均势就意味着欧洲大陆之间没有一个能以一治多的霸权,只要有一国企图扩张,其它各国变会联合起来维持这种均势。19世纪政治家巴麦尊阐述了均势的要义:“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的义务就是维护这些利益。”

这样一种国与国之间的法看似模糊,却成了此后制约各国的利器,此后的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束缚在这一均势中。这一体系挡住了拿破仑的铁蹄,也阻止了后来崛起的德意志帝国征服四方的步伐,逐渐演变至今,形成欧盟这样多元一体的均势体系。

当然历史的演进远没有如此简单,当中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争、革命、谈判与妥协,但作为现代文明之源,欧洲人制定的秩序,便是强调多元、均势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尽管其意义随着历史进程的推演而不断丰富、变化,今日讨论世界秩序仍将其作为探讨的重要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世界秩序》欧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