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人格心理学(上)

【一句话推荐】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那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呢?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Jerry M. Burger ,是美国圣克拉拉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是《人格杂志》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报》编委。本书是其多年来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在本书中,他将带我们探究我们人的本性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们每个人不同。此外,作者还特别善于将高深的理论和我们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人格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暴力行为的,又为什么说明星吸毒只能怪自己?

【音频简介】

我们会从三个问题入手全面解读本书。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内涵是什么?其次,我们还要探讨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人格。这里,我们将用人格心理学的六大流派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们还要教大家如何自测人格,以及自我完善成“理想的人格”。

【你将听到】

1. 是什么使得我们每个人不同?

2. 人格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暴力行为的?

3. 为什么说明星吸毒只能怪自己

【本书金句】

1. 使我们感到愉悦的许多笑话,不是因为其聪明或机智,而是因为能减轻紧张和焦虑。

2. 弗洛伊德指出:“能使我们的敌手变得渺小、孱弱、可鄙和可笑,我们就可以以一种迂回方式获得战胜他的乐趣。”

3. 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使无意识的冲动得到象征性的表达。

4. 父母通过培养子女,他们的生活会因为持续有意义、有乐趣而变得更充实。

壹心理|人格心理学(上)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为你讲述的书是《人格心理学》


人,世间最幽邃的谜语。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就不断向外探索世界,但也未停止过对心灵的探究。因为我们要弄清,我们到底是谁?只有弄清我们是怎样的一群生物,我们每个人具体是什么样的,我们才能找到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道。但这一过程的挑战不亚于对星辰大海的探索。对此康德就说:“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天上的广袤星空同样让人产生敬畏。”


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之旅始于哲学的思考。古希腊神庙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的铭文“认识你自己”是西方式的探索。老子《道德经》里“知人之智,自知者明”是东方是的警句。但这些思考缺少系统的框架。直到140年前,德国人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从此人类开启了现代心理学之门,人类开始系统体系地认识自身。而在心理学众多分支中,最能描述人的全部面貌的就是人格心理学。大到揭示人的本质,小到体现人的行为,它几乎都能涵盖。可以说人格心理学描绘的就是关于人的完整图景。了解人格心理学就是在了解“我是谁”。


而本书作者Jerry M. Burger ,是美国圣克拉拉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是《人格杂志》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报》编委。本书是其多年来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那么,说完本书情况和作者介绍,接下来我们会从三个问题入手全面解读本书。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内涵是什么?其次,我们还要探讨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人格。这里,我们将用人格心理学的六大流派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们还要教大家如何自测人格,以及自我完善成“理想的人格”。


2

现在,我们先弄明白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格?


在介绍人格的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911事件之后。当新闻报道此次恐怖袭击时,无论什么种族、宗教,大家都充满了震惊和愤怒,他们购买国旗、捐款、献血。商店停业,学校放假,体育和娱乐活动被取消,整个国家都陷入一种悲痛的情绪之中。


但如果细心的人会发现,即便大家都遇到这种灾难信息,内心都非常悲痛,但每个人的反应却不相似。在袭击过后的一些日子里,有的人盯着电视频道,急切地关注着事情的进展;有些人则关上电视,不愿意再看那些撕心裂肺的画面;一些人则愤怒至极,发誓报仇;另一些人则关注受害者,希望帮助他们;还有一些人则选择独自静处,向宗教寻求安慰。总之,人们用各自的方式,来应对着此次灾难。


到底是什么导致人们在面临相同的处境时,会选择各种不同的行为呢?本书的告诉你的答案就是人格。


那什么是“人格”?在我们中国人来看,人格往往是一种道德上的,它的近义词往往是“人品”、“品格”。比如日常话语中讲谁“人格高尚”谁“人格低下”,这里就是将人格视为一种道德品质。


但这个人格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人格并不是一个意思。这部分要讲的人格,其实是人的特征。中国的“人格”有一种评价意味,而西方中的“人格”只是一个事实陈述。就像心理学对记忆、思维、情感的研究一样,都是对人的认识。只是人格这个概念更加广,更能代表人的方方面面。


而之所以人格这个词语在中西方的语境如此不同?究其原因是,在中国原有的话语体系中是没有“人格”一词的。这个词是近代从日文中得来的。而日文中的“人格”一词又是对英文“personality”的翻译。这个单词是“人性”的意思,就是指的人的各种特征。


那人的各种特征,也就是所谓的“人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作者指出,虽然人格最早是由西方提出的, 是西方心理学研究人的个性表现的专有概念。但“人格”的概念迄今为止,依旧没有一种公认的的定义。不过作者仍旧为我们总结出来“人格”的概念。


3

在作者看来,“人格”是人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的稳定特征。这个定义可以从两部分来看。


首先,人格的体现是来自人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行为方式是个人在适应外部环境时表现出的应对模式。而内部过程是指人在与他人交际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活动都会反映出个体的特定。比如,我们常说的“这种事情也就他做得出”,“我就知道你是这么想的。”这些话都在说,行为和内心都在反映一个人的特点。


其次,人格具有稳定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环境保持统一。比如一个人温柔似水,那在正常情况下,他都应该保持这种作风,不会时而温柔时而暴戾。但这不是说人格是一成不变的,不然所谓的心理治疗就无从谈起。这里的稳定更多的是一种没有意外情况下的状态。比如一个很温和的人,也会偶尔因急躁而发脾气,但这只是行为的暂时变化。除非他从原来宽松的环境中,来到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活, 他变成了一个急躁的人,经常会发脾气。这才是人格变化。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大致能知道人格是人的行动和内心的整体状态,它代表着每个人的特色。而且因为人格的组成特征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但这个解释依旧还是太宽泛了,它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人格的具体内涵。


4

所以,一百多年来人格心理学家们对此不断探索,大致形成了三大人格理论。他们分别是人格结构论、人格类型论以及人格特质论。下面我们从这三个理论,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人格。


首先来看人格结构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是几个不同层次和部分共同组成的。最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层结构所构成,。最底层的是“本我”,是人格形成的最原始的基础。它代表着人最原始的欲望,不受任何社会和物质约束。比如,婴儿看见奶头就要去啄,不论它是来自母亲,还是只是一个奶嘴瓶。在“本我”上面的一层,是“自我”。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能对充满欲望的本我起一定约束。比如,当“本我”要吃东西的时候,但现实中却没有食物。“自我”就会出来,约束它暂且忍耐。在本我之上的是“超我”,超越的超。“超我”代表的是社会的、特别是来自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它对欲望的“本我”有最强的抑制。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你到朋友家里看见桌面上有5块钱,“本我”就会想占为己有,而“自我”会认识到这样做会被惩罚,所以“自我”想的是怎样找个机会,既能拿到钱还不被人发现。而“超我”则不同,“超我”是压根就会制止这种偷窃行为,因为这个行为违背了道德原则。所以,有人也把“超我”当成“良知”。


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结构理论还有“需要层次理论”。它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该理论将人格分为五种需要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们一般都会先满足“生理、安全”这些需求,当这些基本需求开始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追求归属和自尊,他们需要被人爱和被人尊重。但这些都不是人的发展极致,真正能让人满足的是,自己的潜能可以被充分发掘。对一个作家来说,让他满足的不是财富,而是自己能一直创作下去。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就在认清真实的自己,在不断实现自我的价值。


接着,我们再讲人格类型论。人格类型论是将人格分为各种类型,好区别人格之间的差异。最早的人格类型理论,是古希腊的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 即人体内有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四类体液,这四种体液决定了四种气质类型, 即多血质、胆汁质、忧郁质、黏液质。多血质者血液最多,行动表现为热心、活泼;粘液质者痰液多,心理表现为冷静,善于思考和计算;神经质者黑胆汁多,有毅力,但表现出悲壮;胆汁质者黄胆汁多,易发怒,动作激烈。当然这种以人体液为划分人格,有些不科学。


之后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在借鉴了他的观点后,同时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把人划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两类。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 活跃, 自信, 勇于进取, 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 经常内省, 沉默寡言, 容易害羞, 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把人分为内向和外向这两个类型对后世影响深远,即便是如今,我们仍旧会下意识把人分为内向的或是外向的。荣格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二分法,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划分为四种。它们分别是: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

这四种心理活动和内向型和外向型这一维度两两配对,就得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分别是: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这八种类型的性格在他看来就涵盖了人的各种性格特征。如果这些类型太复杂,你都感觉被绕晕了。这里,你就可以把十二星座物语当成一种人格类型理论,只不过这个星座的理论相对来说,不是很靠谱就是了。而这八种类型的性格就有一定的科学认可度。

人格类型理论虽然简练直接,但它存在问题,就是它假设了人的类型就是这几种,并认为同类型的人格行为模式都是差不多的。但这并不符合事实,一个人可能既是外向的但同时也是内向的,他在家人面前表现出积极昂扬的态度,对陌生人,他可能又寡言少语,表现出内向的态度。所以,对人格类型论的修正就是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不同的特质构成的。特质指的是人格的一种维度,而且这些特质维度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每个人程度不同。在人格特质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五人格”理论。


该理论在假设所有人都共有五种维度的特质。他们分别神经质维度、外向性维度、求新性维度、亲和性维度、尽责性维度。其中神经质维度指的是人们情绪的稳定程度。那些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幅度波动大的人,在神经质维度就程度高。而外向型维度指的是人的态度,在这个维度的两端是极端外向和极端内向,这里的分类和荣格的分类是一样的。

此外,求新性维度,指的是个人经验的开放性程度,比如那些想象力丰富的人,或者是容易接受新观念的人,往往就是求新性程度较高的人。接着是亲和性维度,它指的是社交的主动性程度,那些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在这个维度的程度就会比较高,反之则低。

最后,是尽责性维度。它指的是人们的自控和自律程度。这个很好理解,那些做事有条理,有计划,有执行力的人往往这个维度的程度就比较高。人格心理学家们通常综合这五个维度的程度,就能大致看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了。

当然,对“大五人格”理论的质疑仍然存在,因为这五个特质还是太少了,仍然不能完美概括复杂的人格。不过,作者指出,这并不妨碍这个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有效性。现在市面上,一些心理方面的临床诊断和职场性格测试仍然在采用这种理论。

纵观西方的人格分类和构成理论,很难找到主流的核心理论类型,各种理论之间百花齐放。我们刚介绍三种人格理论就是三足鼎立,平分秋色,没有一类理论可以取代或是淘汰其他两类理论。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对这三种理论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刻认识“人格”。


5

好了,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


首先,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知道了这本书探讨的是人格心理学的内容。人格心理学探讨的是关于人整体的问题,大到人的本性是什么,小到人的行为差异,它都涉及。所以人格心理学可谓描绘的是关于人的完整图景。


接着,在了解了人格心理学的任务后,我们开始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人格。作者在这里指出目前学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共识,但他还是为我们描述了人格的轮廓。就是人格是人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的稳定特征。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人格包含了行为和内心活动,是人整体的特征。第二,这种特征是具有稳定性的,没有重大意外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到这里,我们对人格的解释仍旧比较模糊,对人格的内涵大家也不清楚。


所以,我们接着详细了解人格心理学界关于人格内涵的最主要的三种理论,他们是人格层次理论、人格类型理论以及人格特质理论。这三种理论都是对人格的一部分看法,这三个理论我们需要都了解才能获得关于人格更深刻的认识。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所说的内容.那么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人格这么重要,它决定着我们每个人应对事情的方式。那人格到底是怎样被塑造出来的呢?那么到了第二部分之后,我们将继续来探讨本书的第二个部分: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你可能感兴趣的:(壹心理|人格心理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