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来,开始写

坐下来,开始写_第1张图片
image

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写作是沟通,是表达,是思维的沉淀,同时也是倒逼输入的输出方式。一个概念,如果给别人讲不明白,就是自己没有完全懂。同理,一些想法,如果写不出来,那也是自己思考得还不透彻。

上周的5分钟Flowstate体验,头脑在压力下高强度运转。虽然写完文章之后头疼得不行,人也非常疲劳,但大脑好像虐过之后开了窍,脑子里层出不穷各种写作素材与灵感。就像连续看几天美剧,脑子里转的就全是英语,张嘴想讲的也都是英语。

如果有时间,一天一篇连续写上三五天肯定没问题。然而,各种事情一耽搁,一拖二拖,那些写作的冲动也就慢慢淡下来了。所以老话说,趁热打铁,自有其道理。

然而,写作需要刻意地练习。不是有灵感才写,没灵感就不写。虽然我不是职业的作家,产量也不多,但断断续续写了这两年,还是有些感受可以谈一谈。

1、开始写最重要。

我们常常思考太多,而行动太少。总想着完全准备好才行动,完全想清楚才动笔。然而,世上没有“完全准备好”这回事。不管做什么,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干扰,也总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记得开始写博士论文时,导师一再提醒我,你已经准备了足够的资料,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get started。要开始写,才知道准备有什么不足,需要在何处更加努力。不写,你所有的想法就只是停留在脑海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里难的不是“如何做这件事”,而是迈出“开始”的这一步。因此,对于写作,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坐下来,打开电脑/本子,开始写。

你会发现,一旦开始写了,原本模糊的思路可能会清晰,呆滞的头脑也变得活泛起来。就像关节发生劳损,才更要经常活动。越不活动,越僵化;越活动,越灵活。

2、要拿出完整的作品。

在开始写了之后,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纪律就是,拼死也要完成它。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草稿箱里躺了无数开了头,但只记录了寥寥思路与要点,最终半途而废的素材。

没完成的原因有很多。没时间写,没灵感写,没有足够的素材,没有更好的思路,等等。然而,即便已经迈出最重要的一步,开了头,如果没有成,这篇素材也终究只能躺在草稿箱里暗无天日地睡大觉。

真正写过的人都知道,刚刚开始写作的人要拿出一篇完整的作品,很难。因为不熟练,所以写得纠结。因为写得少,所以怕写不好。这个时候,一定得逼迫自己,不管写出怎样的垃圾,我也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地写完它。

只有写完,才叫作品。写到半截,只能叫素材。作品写完,可以反复修改,可以请别人给予意见与建议。而写到半截的东西,是万万不好意思拿给别人看的,也就错失了改进的机会。

3、关注内容与文字。

很多微信公号的文章,排版和插图非常美。自己弄过才知道,这个非常花时间。甚至有朋友说,有时花在排版和插图上面的时间,比写文章所花的时间还要多。

然而我想说,至少在写作的初期,要把焦点放在内容的选择和文字的锤炼上,而不是排版和插图上。写作是为了表达观点,传递思想。好的内容才是传播的王道。排版和插图可以锦上添花,却无法代替文章的内容。

于是,当我发现一篇文章里插入多张图片(特别是自制的图片)会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时,我果断决定,以后少写需要多图题材的内容,比如教程类的、游记类的。

据我的观察,王佩老师的好中文系列,就很少用图片。有时甚至连题图都不用,开篇就是标题,下面就是文字。然而这完全不会影响我阅读的兴趣。

没有图片也能吸引人一口气读下去,才是好文章。

4、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感谢朋友提醒,加上这一条)。

写作需要刻意的练习。不能有灵感时才写,而要没有灵感时也要强迫自己写。灵感可能在写的过程中迸发,而写的过程也可能引领到你事先预想不到的地方。

一定的更新频率,会使人始终保持在能够迅速开始“写作”的状态。进入状态快,产量就高。所以,需要给自己人为地设定一个写作的频率,多久写一篇。比如日更、周更或者月更。频率越低,重新进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

如若灵感来临时没有条件坐下来写,可以先随手把思绪简单记在手机里,或小本子上。等有条件了,抓紧写。头脑中的思绪不管飘过什么,都先记下来。事后可以反复修改。

王老师说,写作开头难,结尾难,就中段相对容易。

知难而上,才是好品质。

(2017.02.24 by Susan)

你可能感兴趣的:(坐下来,开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