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弯弯

山道弯弯_第1张图片

身为海边人,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到过山区了。深秋时节,文友们邀请我到南靖县参加诗歌采风活动。从东山岛到南靖县,车程不过200公里,但那里已经是山区了。我们到达县城,南靖的文学同仁早在街边等候多时,大家微信神交已久,一见如故,完全没有文人相轻的矜持。

我们来到离县城不远的南坑咖啡庄园,闪闪发光的招牌上书“福建南靖闽台亲情园”,友人告诉我,这家庄园的老板是台湾人。咖啡园依山而建,上面是咖啡厅和观景台,山坡上种植咖啡树,远处山峦叠嶂,满眼绿色。大家沿着甬道在咖啡园散步拍照,近距离观赏咖啡树,老板有意把咖啡种植和观光游览结合在一起,以此吸引顾客眼球。我们走到下面,又气喘吁吁拾级而上来到观景台,这里的布色基调与咖啡文化非常一致,我发现墙上有介绍咖啡饮用礼仪的温馨提醒,不禁会心一笑。这是别的地方不会有的提示语,老板担心内地人们不懂西方礼仪,无意间成为西方文明的传播者。一会儿,服务小姐端来咖啡,一小袋白砂糖,一小盒奶油,没有小饼干或者羊角面包。我品尝了一小口,味道偏淡又没有泡沫,以我在国外生活的经验推测,咖啡不是现磨压榨,而是水煮过滤,这可以节省了许多咖啡豆,从而节约了成本,使用奶油,能够解决味道香浓的不足,达到调香提泡的目的,中国人聪明啊!南靖的友人告诉我,咖啡一杯30元。在国外,咖啡馆就像中国的大排档一样多,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大陆的多数地方咖啡馆还没有普及,缺少竞争,自然定位不同。老板把咖啡作为西方文化的象征,卖的不仅是咖啡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情调。

我在这边揣测老板经营之道,那边大家品尝咖啡,谈笑风生。曾建和老师说他最近琢磨出朗诵新方法,现场为大家朗诵李白《将进酒》,以带有京剧色彩的豪迈大笑做结尾,韵律感十足,博得热烈掌声。

我们驱车来到罗山寺,沿途全是盘山水泥路。寺庙建在罗山上,我们在离山上百米之外停车,徒步而上。寺庙修葺一新,供奉惭愧祖师。祖师原为俗家弟子,生活于唐朝末年,出家后努力修行,为百姓祈福禳灾,佛法灵验。升天后百姓敬拜,有求必应,人们口口相传,香火传遍全国各地。惭愧祖师本尊不大,正襟危坐。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一尊价值数百万元的巨大佛像已经运到山下,准备分拆运上山。我留意墙上的捐款名录,暗暗吃惊,最多的捐了十万元,普遍捐一二千元,二百元算是少的。回望盘山水泥路,深深感到改革开放给百姓带来的经济变化。

我站在罗山之巅,极目远眺,群山起伏,莽莽苍苍,像一望无际凝固的墨绿波浪。盘山路若有若无虚成一条线,小盒子似的孤零零的房屋,是万顷墨绿中的小点。在这里,没有人气,不见炊烟,人类文明弱化到微不足道的境地,一幅久违的山河壮阔美景从内心深处唤醒。我兴奋激动,心狂跳不止,长期生活在闹市之中被桎梏的心灵一下子得到巨大的释放。人如此渺小,是天地间的沧海一粟,人又如此伟大,只有人的灵性才能领悟宇宙玄机。我理解了罗山寺为什么修建在高山之上,因为这里产生思想。它让高傲的心灵恭敬谦卑,让烦躁的人们回归平静,让迷茫的灵魂大彻大悟。

下午我们去参观翠林楼,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土楼。小车停在山腰的岔路口,一条长约700米的水泥山路,逶迤而下通向森林里的小村庄。山道弯弯,两旁修竹茂密,阴冷潮湿,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山涧飞流奔涌,穿过水泥涵洞倾泻到山下,激荡的水雾弥散在空中,凉飕飕刺激人的皮肤,喧哗的水声,在寂寞空旷的山间轰鸣。不知为何,我后背发凉,心里感到不踏实。我想,这里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短暂停留充满诗意,如果在这里居住生活,谁能接受呢?除了刻意离群索居的人们,多数人不会接受。

终于到达小村庄,这是山坡上的一块平地,大约有几十户人家,有些房子是新的,村里看不到一个人,或许他们干活去了,或许正在家里休息,没有人的声音,连狗叫声也听不到,真是寂静的小山村。翠林楼就在村子右边,南靖作家何葆国先生这样描写:“一片茂密的翠林里,几棵亭亭如盖的杉树,一块微微隆起的土墩上,翠林楼像个孩子躲在杉树的树荫里,远远望去,翠林楼真是小得可爱,附近村庄的人都把它叫作‘饭甑楼’,它确实像是一只土楼人家盛饭的木桶,本色而古朴。这座位于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的翠林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楼高3层8米,楼内直径仅有9米,比永定湖坑的如升楼小了8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土楼。……翠林楼每层有11个房间,每间大概四平方米。”

大家非常兴奋,里外走看,楼下楼上转了个遍,拍照留影。南靖庄国宜老师身手敏捷爬到树上采摘野生柿子,碧水灵把她靓丽的身影定格在古老的翠林楼上,川兄和葆国侧身仰望寄托诗情,喜哥和励之包括我漫无目的闲逛。翠林楼确实奇怪,几十个统一规格的小房间,不符合居家格局,我怀疑它最初有别的用途。而且,明朝嘉靖至今差不多五百年,那是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夯土木结构的翠林楼能存留这么长时间吗?我仔细观察,墙面斑驳风化严重,是普通的夯土,没有传说的糯米红糖浆的特殊处理,翠林楼的建筑时间于史何据呢?

我从嘉靖想起了王阳明,从竹林想到王阳明格竹,从偏僻小村庄想到王阳明龙场悟道,这是有意思联想。朱熹认为,要参悟天理,必须格物致知,就是要研究客观事物获取道理。王阳明年轻时曾经坐在书房观察院子里的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连续七天,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正德年间,王阳明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当驿站站长,那是一个鸟不下蛋的地方,比眼前的小村庄还要偏僻。王阳明栖身茅屋,在黑暗中摸索,在寂寞中沉思。他在龙场住了两年,领悟出心学至理,他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有多大,世界就多大,心外的世界没有意义。心在发出意念之前无善无恶,发出意念之后便有美丑善恶的区分,因此必须“致良知”,才能扬善去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知行合一”,既要学习知识,更要重视实践。王阳明强调主观实践,这被后世许多伟人所尊崇。

第二天我们去云水谣,恰逢周末,古镇到处是人群,熙熙攘攘,沿河一排小商店,往镇里也是商店,其中一家叫做“小三的店”,从右到左书写,好生奇怪。石桥、古道、古榕、水车、土楼,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怀疑自己来到一个热闹集市,而不是在景区旅游。这样的地方,怎么说呢?也许来一次就够了。相比之下,高山庙宇,林中村落,弯弯山道,更能让我产生新鲜感,激发思维,从而理解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2016年10月19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道弯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