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人生苦短,尽早确立自我

一、读书总述

《把时间当作朋友》是出自李笑来老师一本专讲心法的书。心法不同于方法,方法往往只在具体条件、具体领域下才有效。但心法更接近事情的根本,通用性很强。所以,我们要想了解一件事情的根本、获得自身的解放,要从心法学起。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人生苦短,尽早确立自我_第1张图片
《把时间当作朋友》书籍封面插图

李老师把自己的博闻强识展现在书中的每一段文字中,也让我读的越多,醒悟越多。这些醒悟有的是向内的,有的是向外的。

知识,在李老师的理解里、分散在书中各个章节中,有非常深刻的解释和系统的掌握方法,还有一些代表性的案例如李敖等的“分尸”读书以重点叙述,让人感叹丰富的知识,神来之笔、火花四溅的灵感从来都是用长年累月的时间来“炼”出的。

个人成长的心法,先要认清现实——自身的不足不能迅速改善;然后“与时间作朋友”,投入大量时间持续学习(即便是学习感觉上没用的东西),并伴随着记录时间的开销,甚至制定阶段性计划(前提是目标现实可行);边学习,边思考——且要勤于思考——不断反思自身和外部获取的信息;最终积累为量变到质变,不止一次地。

时间比作朋友,这一题目让我启动阅读它之前少了很多恐惧,因为深知自己对时间的理解和运用少有合理的方法,多是蛮力,总也用力过猛,不适长时间形成有效积累。时间的总总在书中给出了丰富的经过多年感悟形成的精华,可以指导我很多年。


二、自我认知升级

智商中等,成长全靠勤奋——这是很久以来我在简历中对自己的定位性描述。直到现在,我仍然对此结论非常相信,虽然我的成长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并不算什么,但这一路的总总改变和坚持,以及我的起点,只有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我也深知,现在对于我来说仍然需要改变很多很多,现在这一刻的位置对照长远我需要去达到的目标,感觉上仍然似回头就可以见到最初的起点一样。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也跟李老师的总结类似,我们总是认为现在做的事情不感兴趣或不擅长,于是不断放弃,又发现下一个的“不擅长”,以至恶性循环。但这借口对于众多坚持者和总结出精华文字的过来人来说非常可笑。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做的比其他人都好,这时候“没有兴趣”的结论对当事人来说也会同样变成笑话的。

对我来说,时间越来越不可被浪费、无意义的度过。因为他(她)——Mr(Mrs) Time是那么的客观、理性,且无比真实,只要用心(学习、记录时间开销)终会感受到他(她)的存在,到那时就像我刚说的,你不愿也不会去浪费、忽视他(她)的存在,你会无比珍惜。

前些天,我已经总结过自己对于时间管理(其实是管理自己,记录时间开销)的认知——有文章《Take time as your friend》。而再往之前我已经读过一遍这本书,书中的观点让我从自身出发感同身受的非常强烈,要知道至少在记录时间,持续学习(输入)和应用(输出)并以此改变和提升自己的路上我已经坚持了300多天,未曾停止过。所以在最近的坚持过程中,也逐渐把这本书当成了工具书,指导并规范我和时间的关系,以至于最近两周做了关键性的调整——人生中的减法和生活中的加法(或者说类似整体结构调整),以此希望加强修身更新自己,珍惜时间,并以友相待。


三、人生苦短,尽早确立自我

“确立自我”——在我看来可以作为同“把时间当作朋友”一样的可以击穿全部书中文字的另一道清晰的闪电(也是我感到如果需要摆脱比喻的干扰,更能让自己理解的一种“翻译”吧)。

摆脱痛苦、精确感知时间的过程,其实也是让自己独立存在于世、确立自我的过程。之所以要与时间作朋友,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活500年(至少我们这一代人实现不了),而且人生的前十几年甚至更多时间里,我们都处在茫然不知世事的状态。

李老师在书中同时说到,自己年纪不大的时候因为跟大多数人不一样而痛苦,这痛苦让他很自卑也很敏感于自己的“缺点”。但其实每个人都是与他人不一样的,只是我们从未去认真整理过自己并持续发展其中最有价值的独立枝干。我们是那样的容易被周边的一切驯服同化,小时候这样也无可厚非,但当我们到了一定年纪(如30岁),仍默默的以此为生活原则的话,上面提到的痛苦之说恐怕会相伴一生且愈演愈烈了。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人生苦短,尽早确立自我_第2张图片
《把时间当作朋友》P32插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其自身的满意程度从15岁左右开始持续下降,这大抵是不再“无知无畏”造成的。从那时起,一个人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进而开始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拼斗、挣扎,直到45岁左右才渐出苦海,曲线开始上扬。这就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思索、理解、实践、回顾,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的时间——30年。”——《把时间当作朋友》P33

这些道理即便不说,大多数人也都懂且多有切身感受。但确立自我并不代表凡事要刻意特立独行,而是这其实且几乎一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逐渐清晰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痛苦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就像书中那张插图示意的,成年后的我们大多被“不知哪来的”不满足感一天天的侵蚀着,而是否能在某一年岁(按图上结论的45岁)迎来转机,(我个人觉得)也不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仍取决于我们自己。

“忙就中断跑步的话,我一辈子都无法跑步了。”村上春树从没给自己找过停止跑步的理由,相反会更多的以“不必早起晚归挤在满员电车里受罪、不必出席无聊的会议……不就是在附近跑上一个小时,有什么大不了的?”鼓励自己,而且在他看来,自己拥有先天就适合跑步的身体和性格特征,已经让他感到很幸福了,更没有理由不去做这件事,而这跟他坚持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在尚且为青年的时候发现自己适合并逐渐擅长(或者这都谈不上,只是心里无端的想要去做)的事情,那么就要无条件的用整块大块的时间长年坚持——这绝对是发现自我、独立出一个新的自我的美好方式,且一定要趁早。

也许有人觉得拿名人举例很不厚道,人家的“突变”和坚持可能另有不得而知的原因呢?是的,如果有——可我们谁都不会知道,但是(终于可以说但是了),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唯一需要知道的是:名人也是由普通人一步步变成的(少数天才型除外),他们的变化过程肯定充满了各种原因, 但其中最根本的还是这几个关键词——尚且年轻时、唯做一事、坚持长年累月。而其他任何内在及外在的原因和解释都是“旁门左道”,关注这些只会让效仿者们更加跋前疐后,痛苦更多年月。


四、结尾

一直告诫自己,学习并持续积累是一辈子的事,而这本书提升了“我对自己的告诫”的层次,希望不久的将来,我终将可以达到书中引用的《宁静祷词》一样: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并拥有智慧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人生苦短,尽早确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