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七、淨命虧損所攝(分三科) 亥一、徵
【云何淨命虧損所攝?】
這是第七科、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淨命虧損所攝」呢?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別辨相(分二科) 地一、非法追求
【謂如有一,為性大欲,不知喜足,難養難滿。】
「謂如有一,為性大欲」,說是有這麼一個修行人他的心裏面不是少少的貪欲心,很大的貪欲心。「不知喜足」,已經得到的生活所需的這些事情,還不知道喜足。這個人的欲也是很大是「難養又難滿」。
《披尋記》八頁:
《為性大欲等者:謂欲令他知己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是名為性大欲。不於隨一衣服飲食臥具等事便生歡喜,不生知足是名不知喜足。不能獨一自得怡養,又復追求餘長財寶,是名難養。若得微少或得麤敝難自支持,是名難滿。》
「為性大欲等者:謂欲令他知己有德」,他的想法呢,願意令別人知道他有道德。「當有所施」,這樣子人家就會供養他了。「當有所作」,或者為他做事情。「是名為性」叫做「大欲」。這就是沒有得到東西,還想要多得叫「大欲」,已經得到的還不知足,叫「不知喜足」。「不於隨一衣服」,隨順因緣得到的「衣服、飲食、臥具等事便生歡喜」,他不生歡喜,「不生知足,是名不知喜足。」
「不能獨一自得怡養」,他不能單獨一個人自己很快樂的生活,他不能,他需要別人侍奉他。「又復追求餘長財寶」,還要追求其他的這些財寶,「是名」叫做「難養」,這個人不容易養活。「若得微少」,若是得到的利養得到的少,「或得」到的是「麤敝」的「難自支持」,一定是要特別美好的,「是名」叫做「難滿」。
【常以非法追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不以正法。】
這個人,若是真實生活上有需要而不足,去追求也是可以的。但是方法不對,用非法的手段去追求,「不以正法」,不遵循佛陀所開示的方法,所以這是不對的。
《披尋記》八頁:
《常以非法追求衣服等者:此中非法,如下別釋: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應知。》
「常以非法追求衣服等者:此中非法,如下別釋」,下面有特別有解釋。「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這些種種的相狀這都是非法,用這樣的方法去追求的都是非法了。
這是第一科「非法追求」。第二科是「貪求的方便」,就是貪求所需的方法。分五科,第一科是「依詐威儀」。
地二、貪求方便(分五科) 玄一、依詐威儀
【又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
「又為貪求種種的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這些資具的因緣,方便顯己有勝功德」,他怎麼樣去貪求這些衣服飲食呢?他自己善巧方便的,在大眾之中顯示自己有殊勝的功德,就這樣子辦法。「矯詐構集非常威儀」,就是欺騙性的…,這「構集」就是顯現出來不平常的威儀,他若是顯出來一個殊勝的一個面貌、或者是一個怪樣叫人家注意,表示他有道德。這樣子。
《披尋記》八頁:
《矯詐構集非常威儀者:此中顯示依矯詐相而有追求。方便示現離欲者相:謂於一時身業安住,威儀進止無有躁擾,於一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易脫威儀,是名矯詐構集非常威儀。》
「矯詐構集非常威儀者,此中顯示依矯詐相」,就是欺詐、欺騙相貌,「而有追求」,用這樣的方法追求衣服、飲食等。「方便示現離欲者相」,他現出來他是離欲的,其實心裏面有大欲但是表現出來是無欲的相貌。「謂於一時身業安住、威儀進止無有躁擾」,這個身業,他的身體安住在那裡,這「威儀」行、住、坐、臥的進止,或者是動、或者是靜,而都是很如法的不是那麼樣的躁擾,不是動亂的境界。「於一威儀能經時久」,坐在那裏能坐很久是「能經時久」。「不多驚懼」,沒有多驚懼的事情。「終不數數的易脫威儀」變異他的威儀、他不。「是名矯詐構集非常的威儀」是這樣子。
【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為了欺騙人他常常的「詐現」,也就是欺騙人,現出來「諸根無掉」,前面就是「威儀進止無有躁擾」這叫做「諸根無掉」。還有「諸根無動」,也是能安住不動。「諸根寂靜」,這一個威儀能夠「經久時住」這些事情。「由是令他,謂其有德 」,說這個人有功夫、有修行。「當有所施」說這個人這麼樣有功德,這是良福田啊!應該去布施他、供養他。「當有所作」,應該為他做事情,做什麼事情?「所謂承事」能夠隨順他的意思去為他做事情,還「供給」他的「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就這樣子
《披尋記》八一頁:
《恆常詐現諸根無掉等者:謂如前說威儀進止無有躁擾,是名諸根無掉。身業安住,是名諸根無動。於一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易脫威儀,是名諸根寂靜。》
「恆常詐現諸根無掉等者:謂如前說威儀進止無有躁擾」,這叫做「諸根無掉」。「身業」是「安住」的,是名叫做「諸根無動」。「於一種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的易脫威儀」,「是名」叫做「諸根寂靜」。就是這樣欺騙人。
亥二、依邪妄語
【又多凶悖、強口、矯傲、修飾其名、執恃種姓。】
前面這是「依詐威儀」,前面「依詐威儀」他沒有說話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威儀。現在這是「依邪妄語」他說話了。
「又多凶悖」,說這個人內心裏面很凶惡的不合道理,他心裏面的思想不合道理。「強口、矯傲」,他發言的時候「強口」、就是強詞奪理,沒有道理也講出一個道理來叫「強口」。「矯傲」,態度特別的驕慢、瞧不起人。「修飾其名、執恃種姓」,這「修飾其名、執恃種姓」怎麼講呢?看《披尋記》。
《披尋記》八一頁:
《修飾其名執恃種姓者:不觀待義安立假名,謂是阿羅漢等,是謂修飾其名。謂生婆羅門家是最勝種類,所餘剎帝利等是下劣種類,是名執恃種姓。此中顯示邪妄語相應知。》
「修飾其名執恃種姓者:不觀待義安立假名」,按常理說是「觀待義安立假名」;說這個人是修四念處由煖、頂、忍、世第一到了初果見道了,斷除了分別我執見苦、集、滅、道,有這樣的功德了,「安立」名為「須陀洹果」,乃至安立名為「阿羅漢果」,有這樣的義然後安立這個名。現在他這個人「不觀待義安立假名」,不去看有沒有這種真實義就立出一個名字來、立出假名,立出什麼名字呢?「謂是阿羅漢等」,他說他是阿羅漢了,得阿羅漢果。或者是高明一點,自己不說,派他同一思想的人去宣傳說「某某人是阿羅漢」,就這樣宣傳。「是謂修飾其名」,把自己的名立出個好名字來。
「謂生婆羅門家是最勝種類」,這約印度的風俗民情來說,生到婆羅門家、婆羅門是最勝的種姓,「所餘剎帝利等是下劣的種類,是名執恃種姓」。「此中顯示邪妄語相應知」,就是說邪惡的謊話來騙人的意思。
或求多聞,或任持法。為利養故,亦復為他宣說正法。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自己宣說已實有德,或少增益。
「或求多聞,或任持法」,說這個人或者是這樣,他願意多聞佛法。「或任持法」,這「任持法」就是誦經,把這經論背下來叫「任持法」。「為利養故」,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目的也不是想要學習聖道,是想要得到利養,所以這個目的還是有問題。「亦復為他宣說正法」他多聞、聞持,為利養故也為別人宣說正法。「或佛所說」的正法,「或弟子所說」的正法,這是說佛、弟子所演說的佛法。「或自己宣說已實有德」,他自己有什麼道德。「或少增益」,或者說他真實有這種功德他也向人說,或者是少少的增加一點,其實沒有那麼多功德就說有那麼多功德,增加了,這就是又有妄語了。
這是依邪妄語,希求名聞利養。
玄三、依假現相(分二科) 黃一、舉求衣服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或為求多,或求精妙。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為令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殷重承事,給施眾多上妙衣服。】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這是「依假現相」,分二科,第一科「舉求衣服」。或於別人的面前方便現出一種相貌來,目的是什麼呢?「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的資具」、所需要的東西,「或為求多」、或者多求,或者求這個精妙的衣服,這些資具。
「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前面說是「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現什麼相呢?這說出來;「雖無匱乏」,說是這個人他的衣服是很多了並不缺少,但是他顯現出來他的衣服是「故弊的衣裳」,是破舊的破爛的,穿個破爛的衣服現出這個相來。「為令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為令對佛法有淨信的這些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這個人穿個破爛的衣服,這是沒有好的衣服穿。就「殷重的承事」,這些長者居士就很誠懇的來尊重他來承事於他。「給施眾多上妙的衣服」,他成功了,欺騙來了。
下面第二科「例餘資具」。
黃二、例餘資具
【如為衣服,為餘隨一沙門資生眾具,亦爾。】
「如為衣服」是這樣子,「為餘隨一沙門的資生眾具,亦爾」也是這樣子,就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來欺騙。
玄四、依苦研逼
【或於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便強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
這第四科「依苦研逼」。「或於淨信長者、居士」,或者這個人對於佛法有「淨信的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在他的住處。「如其所欲不得稱遂」,如果他「所欲」所想要得到的沒有成功,人家長者居士沒有布施給他。「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前面說是衣服飲食,現在說是財物他有所闕乏,他向人家要求而沒得到,「即便強逼」,即便強硬的逼迫人家要布施給他,怎麼辦呢?「研磨麤語」,這個「研磨」就是沒個完一直地糾纏他向他要,是這樣子,於是說出來的話是很粗惡的語言。「而苦求索」,人家不給、苦苦地向人家要,這是叫做「依苦研逼」。
下面第五科「依利求利」。
玄五、依利求利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或者這個人他的財物很多、並不缺少。「得下劣時」,所以他向人家求的時候人家給他一點,給的也不是那麼殊勝「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他就對著這個施主,當著面就把他給的下劣的東西毀壞了、丟在一邊去了,「毀棄所得的財物」。「如是告言」,然後對這個施主說了:「咄哉男子!」這個「咄」就是訶斥他的意思。「某善男子、善女人,方汝族姓」,說某某善男子、善女人他若和你相比,「方汝」就向你相比較的話、或者是族姓相比、或者財富相比是「極為下劣」,那個善男子、善女人都不如你,那個善男子、善女人族姓也是下劣、財富也是下劣。「又極貧匱」,而那個善男子、善女人很貧苦的。「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他布施給我的東西還很多、而且還都是好的,令我非常歡喜的「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是「尊貴」的、「財寶」是「豐饒」的,「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呢?怎麼是這樣子呢?
這叫做「依利求利」。
天二、出略義
【彼由如是,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
這下面「出略義」。前面是「辨相」,辨別他欺人的這些不合道理這些相貌,這下面「出略義」。
「彼由如是」,那個修行人由於這樣的現出的相貌、說出這麼多的語言,或者是「依矯詐」欺騙的、或者是「邪妄語」欺騙、或者「假現相」欺騙、或者是「苦研逼」的欺騙、或者「依利求利」,這一共是五種相貌,是「種種的狀相」。「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的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他不能夠遵循佛陀所開示的正法去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這叫做「邪命」,用非法的手段來維持他的生命。
亥三、結
【如是名為尸羅淨命虧損所攝。】
結束這一段。這是第七科,下面第八「墮在二邊」分三科,第一科是「徵」。(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