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与静心

浮躁与静心

有一天早上,要做公交到长途汽车站。先在早餐摊吃早餐。,吃的时候,想着等公交车,吃的并不踏实。边吃边想,如果真的车来了该怎么办?不自觉的就有点焦急。其实自己的位置离公交站点还是有段距离的,就算来车,急忙赶过去也来不及。但明明知道这个道理,还是很难静下心来。结果自然是早餐也没吃好,车也没来。多数情况下,我们尽管会做出理智的分析,也没办法真的能泰然自若的去面对,焦躁的心理仍然存在,并且不会减弱。归根结底,我们多数人的心理还是很浮躁,很难真的活在当下。

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和尚去寺庙修佛,开始只是扫地,若干年后还是在扫地。有人问,这么多年你一直在扫地,有什么不同呢?他说自己开始的时候,扫地时,想着吃饭,吃饭时想着扫地。现在就不一样了,扫地的时候就是在扫地,吃饭的时候就是在吃饭。

以前很难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虽然也有解释,看过也就罢了。有一次,一个朋友介绍看一本书《故道白云》。单纯从书的内容来说,写的很一般。但在里面找到了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心无杂念,活在当下。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就好像海边的沙滩,那么多的沙子里面,被自己扒拉出了个钻石。让自己第一次认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在不停的运转。走路的时候,大脑里面想的也是些乱七八糟的没有什么头绪的事物。虽然都能安全的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但真的考虑走路本身的时候很少,顶多辨别下方向,多数情况下自己都不知道究竟这一路上都在想什么?吃饭的时候也是,思绪在不停的飞舞,饭是吃到嘴里去了,但都想了什么,很少能记得。所以佛家很注重打坐,就是用一种形式,努力让自己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活在当下。

心静是另一种美丽。自然、恬淡、安详、无欲。

现在的禅修太多了,鱼龙混杂,什么样的都有。大多以赚钱为目的,跟现在的寺庙似的。想找个真正安静的所在,感觉比登天还难。很多信佛的人,大多是有所求,心无旁骛的估计都出家了。岂不知修佛先不能就是着相,这种带着某种目的的所谓学佛,大多都沦为了给假和尚们送钱的工具。

如果自己不能真的做到养心、静心,去哪里也只是暂时的收心。就跟大多数人旅游一样,只不过是一部照相机,记住到此一游而已。换句话说,如果自己真的能心静,在哪里都是修行的地方。要想真正的把漫天飞舞的思绪收敛住,还得慢慢来!不要先给自己设定最终目标,一定要多少天内怎么怎么样。不求结果,只求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点。只要坚持(哪怕每天坚持静坐10分钟),日积月累,自然水到渠成。

“地上的落叶就像世间的烦恼,是不是要天天扫,扫着扫着你是不是渐渐就有了耐性。扫不完,慢慢扫”——《道士下山》

心静还有另一个境界,随心而动,心无旁骛。

就好像《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Strickland一样,为了追求内心深处的理想,放弃了现实的所有羁绊。无论现实的社会把他评价为什么样的混蛋,他根本就不在意,不关心。他只是沿着自己内心的追求在前进,不打扰他创作是他最高的要求。就连最后医生告诉他得了麻风病的时候,他的脸上“丝毫也看不出有任何感情上的变化”。“他对自己的命运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从来也不沮丧。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心智一直是安详、恬静的。”

小说里还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当作者以现实社会“正义大使”的身份去谴责他抛家弃子行为的时候,他泰然接受,没有一丝狡辩。倒是让作者没有说下去的理由,最后,还是他对作者说“成了,你现在把压在心上的话已经说出来了,咱们可以去吃饭了。”多么泰然、坦荡!好像作者废了半天口舌指责的是个与他完全无关的人,好像作者更需要他的安慰似的。只要和他内心追求无关的事情,在他那里真是“神马都是浮云”。

知行合一,方能成就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每天都很忙,忙的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但是,一天下来,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自己到底在忙什么呢?

有一天我也终于问了自己这个问题。找了一个安静的时间,拿出一张纸,认真的把24小时统计一下,竟然真的有惊人的发现。原来一天中有好几个小时,都做着没有什么价值的事情。例如:偶尔玩个手机小游戏,看看微信朋友圈(朋友圈不用总看,时常惦记,因为看不看,它都在那,不会逃跑。当然偶尔也会很有收获,但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比例),发微信和聊qq(真的很浪费时间,半小时的聊天打电话可能5分钟就说明白了),看看韩剧,看看新闻等等。

怎样让这虚度的时间变得更有价值呢?建议给自己做了个日课表。如:读书几页、运动多久、练字、绘画等。不要求一定要达到什么水平,只要求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只要坚持,成就自然而然就会展现出来。给自己一个不追求结果的努力方向,给内心一个充满浩然之气的力量,让自己坦坦荡荡的快乐的活在世界上。

如果说自己忙,真的没有时间,那就看看曾国藩吧,你真的好意思说自己比这位清朝的一品大员还忙吗?他每天做日课,“凡事之须逐日检点,一旦姑待,后日补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他的行为最能见证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是会有的”。

下面附有两篇文章,一个是梁实秋《时间即生命》;一个是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心就好像孟子说的山径,如果不去阅读、不去思考、不去学习,很容易被这些外在的金钱、名誉、地位所迷惑。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附一:

《时间即生命》——-梁实秋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于利用他的时间。

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不打麻将,我不经常的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有人问我:“那么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再例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史书也很重要。我出国留学的时候,我阿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的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回来了。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无论做什么事,健康的身体是基本条件。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目前则以散步活动筋骨而已。寄语年轻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的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健康的身体是作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

附二: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一、敬:整齐严肃,无事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五、议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十月廿二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即是徇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你可能感兴趣的:(浮躁与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