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气息

生活气息_第1张图片
家门口喜欢在空调上晒太阳的猫。摄影:小池琪

我家附近有两条马路,他们的宽度不一样,周围的居民区不一样,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所散发出来的气质也不一样。

朝北一些的一条马路很大,宽阔而干净,最大的门面是家乐福,边上有永和大王和肯德基。人行道上行人的神色匆匆,靠近地铁站附近的地方来往的人尤其多,还有一些小吃摊和机动三轮车常年守在门口。

家乐福门口的大广场,在平时看来是挺空旷的,但是一旦到了傍晚,各种人群都出来了,他们不约而同地齐聚到这里,吹拉弹唱,载歌载舞,遛弯走圈,颇为热闹。新疆人开的烤串摊和边上的跳新疆舞的人群,家乐福门口分堆跳交际舞和广场舞的人群,还有最近才消失不见的旋转木马和学轮滑的小队伍……虽然烦恼于大喇叭的声音,但也能时时感受到来自这里的热闹。更重要的是,这条大路充满了时间上的双面性,就像你选择来到这里,是为了上班赶地铁,还是为了融入夜色寻找乐趣。

朝南平行的一条马路比较小,路边好多开了十几年的小店,从五金店理发店,到水产店蔬菜店,再到网吧,店门前的小道常年充满了油渍,也堆满了原本属于小店的物品。附近有个小学,上下学的时候路上都是热闹说话的住在附近的绿领巾红领巾,校门口有家什么都有得卖的小店,就像哆啦A梦的万能口袋。

再往前不远是一个小型规模的菜市场,蚂蚁虽小,但五脏俱全,基本上什么都能买到。菜场门口的小吃一条街也可以从招牌和小道上看出它的历史和人气,它完全可以保证你一个月的早餐不重样,什么馒头煎饼豆浆馄饨油条粢饭烧饼蛋糕之类的,只要你呼哧呼哧别嫌烫手。这条马路上的人流量,与规律的饭点保持着高度一致,老小区的热热闹闹的生活,往往和这条小马路密不可分。

我一直觉得,生活气息这个东西,就像一种神秘的场一样,你看不见,但是你能够非常敏锐地感受到;你还能一下子或者近乎一下子地给出你对它的好恶程度的反馈。我说不上对这两条马路有什么偏爱的感受,不过我倒是觉得,它们距离我的生活都很近,并且不单单是指物理距离上的。所以,生活气息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吧,它影响着你对生活的细微体会,而不仅仅是影响到你的生活轨迹。

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或许是市井巷尾,或许是庭院深处,或许是家中的某个角落;或许是位于城市的人群拥挤之处,又或许是位于小天地般的村中的自留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拥有这样的吸引你的气质,哪怕它再高度繁华,再表面光鲜。有时候,吸引你的东西很单纯,所谓的生活气息,或许只是好吃的油条豆浆,浓郁的桂花香,抑或是健康无污染的绿色蔬菜。

几个月前去了一次花桥,毗邻上海嘉定,据说是昆山下面很富有的一个镇。下高速之后,地面突然冒出好多招徕生意的房产中介。他们若无其事地行走在马路中央,隔着车窗向等待红灯的我们展示待售的楼盘。虽是初秋,但空气中还留着残夏的味道。一条以房产开发商命名的大马路,设计极不合理的红绿灯,开开停停。路边都是高楼待售中,色彩鲜艳的各色广告牌诉说不尽楼盘的各种好处;还有路边伞蓬下招揽看房人的中介,不远处都是林林总总的房产中介门店。

一个知名度颇高的母婴品牌展卖会,没有卖水没有卖吃的,没有提示标示和拥有足够的厕所。展会出来准备随便找个吃饭的地方,然而苦于无法找到,于是开了好几公里之外才进了一家麦当劳。

没有什么生活气息,没有完善的配套周边。这里只有房子和买房人、卖房人。这就是花桥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我不是地图炮,我也相信这里有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然而在生活气息这一点上,我还是无法苟同的。生活不仅仅是楼房,更是其中的空间,和这份空间带来的所谓“人的气息”。这份缺乏,让人无法安定下来。

从花桥回到自己的小家,看着买来的一堆婴儿用品,觉得家的意味一下子不一样了,而生活也有了从前所没有的别样的气息。

有一种错位,我觉得挺有趣的。

我的爷爷当了一辈子农民,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他是真正干到什么时候才“退休”的。即使再无体力和精力照顾那一大片承包田种水稻种油菜,不过在自家的自留地,也会时常见到我爷爷忙碌的身影。我的爷爷什么蔬菜都会种,什么蔬菜都种过,但他自己又吃不多,于是到最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的儿孙辈。“自家地里的绿色蔬菜”,这是我从小就知道的,也是从小到大一直吃的。可能不像买来的那样没有虫咬的痕迹,沾满泥的菜叶也没有那么苍翠欲滴的光泽,不过,那样的炒青菜,我可以满足地吃一大碗。

后来我的大伯继承了爷爷的那片自留地。大伯是工人,不过小时候作为家里的老大,也是一直干农活出身,所以会的不比爷爷少。自留地没有闲着,在大伯的精心照顾下,土地依然馈赠出最新鲜最健康的瓜果蔬菜。家里吃的毛豆、萝卜、南瓜、青菜、芥菜、土豆、番薯、茄子、秋葵、甘蔗……都是来自这片神奇的土地,在最应景的时令季节,带给家里人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饕餮大餐。

我先生的二伯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他最近几年迷上了种地。在老家,他开荒垦地,浇水施肥,在空余时间向土地学习新的知识。于是我先生的大家庭有口福了,每次去老家,都能听到家里人骄傲地对刚回去的我们介绍这些美味,而二伯也总是侃侃而谈他的种地经验,比如番薯要注意多施钾肥啦,比如猕猴桃需要搭黑布防晒啦,等等。

先生的奶奶家在山腰上,下山路上望去,能见到一大片农田郁郁葱葱。这其中就有二伯的功劳,而他也总是闲不住,往往带着锄头、穿上沾满泥的农鞋,老头衫一穿,帽子一戴,就去田间劳作了。而我对二伯的最初印象,是小学时隔壁班循循善诱的好老师。有时候觉得世界好小,从老师到亲人,从教书匠到兼职农民,这种变化,也挺有意思的。

闲不住的我,会时常和先生一起去田间和二伯聊天,顺带,找找有没有桑葚和一种叫做“嘎公嘎婆”的野生莓果。当然,这又是另一种生活气息了,对于从小没有经历过田间劳作的我们来说。无端想起小时候的春天,爸爸带着我去田间摘马兰头,那是属于田间的烂漫。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