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属于幻想者的,或者相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叫JJ · 艾布拉姆斯-“神棍”,我不知道这个称呼是褒义多过贬义,还是贬义多过褒义,但起码我认为,即使是贬义的,JJ也应该是个科学的神棍,或者他可能是一个被编剧耽误了的畅销小说作家,比如他的那部阅读起来有些复杂,但拿出来显摆又很有面子的《S. - Ship of Theseus》。说到底,他的脑子里到底是藏了多少东西,这些东西又是如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一直温和地产生着化学反应,能够“视小如大,视大若小”,把我们认识的世界通过他的逻辑和解读重新编译,变成一个对我们来说,似近似远,熟悉却又陌生的存在。在可知与未知之间,搭建了桥一座,诱我登彼岸。于是,在《X Files》之后,我们又有了《Fringe》。
What`s Fringe & Fringe Science ?
Fringe,直接翻译为:边缘;相应的,fringe science 也就应该翻译为:边缘科学。但对于边缘科学有学术上认为是“以两种或多种学科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科学”,如以地质学和化学为基础的地球化学、以物理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物理学等。然而我们要讨论的显然不是这个定义。所以,Fringe 的边缘,应该是更扩展去理解,应该是属于“非主流的、不被充分关注的、不在公众视野的、或者因为理论不完善或者样本不充分的”一类“未被充分认知或者接受”的“潜科学”。“边缘”的概念被主流科学家认为是“不够可靠的”和“高度理论推测的”(难以被现有科学水平证实为有效的)。“边缘科学”往往因为论证不完整,或者证据自相矛盾,而不被主流科学家广泛接受。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这些所谓的“潜科学”事物和现象,根据当下科学可接受的认知能力,没有办法归到“科学”里面去,至多要算作“超自然现象”(Paranormal)里面去。然而,相比那些被“科学”认知和解释的透彻的、写在教科书和论文里的事物或者现象,这些目前还没有办法划定在我们认知世界之内的“已知的未知”的神秘,才是迷人的,让人沉醉和向往,而追逐这些“边缘”的过程,就好像一封写给未来自己的信一样,中心思想就是,我就知道!因为发现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心、地球上的大陆原本并不是如此分散、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也是生命存在(比如细菌)的这些人,直到谜题最终被解开,才因为他们的发现、记录,鼓舞了更多人。
让人着迷的不是科学,而是未解之谜
“神棍”毕竟也不是盖的,一本正经的用浅显的科学道理像模像样的解释谜团,大概也只有JJ能做到,且愿意去做。在第一季的《Fringe》的片头里,记录了在这一季讨论的几个“边缘科学”的主题,我深信这只是在拍摄那个时点对于这些主题认识的设定,第一季的播出时间是在2008年9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或许在这一季讨论的主题里,科学技术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发现或者爆炸式的进展,但是一些观念和认识已经让人们的思维发生了转变,从嘲笑和嗤之以鼻到怀疑,从怀疑到将信将疑,从将信将疑到渴望看到证据,从渴望看到证据到愿意去寻找答案,从愿意去寻找答案到将之作为事业或者人生选择,到这个时候,边缘就不再是边缘,就好比人类历史上第一意外被捕捉留在相纸上的影像成为照片一样,这些故事记录了那些活跃的大脑,对事物和现象的捕捉。
我们在片头了发现了这些:
Artificial Intelligence_AI:人工智能
AI 这个缩写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即使不太清楚它的意思,也起码是很眼熟的。而且,AI 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起码目前还是,可以是很高大上的生活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也可以是相比之下,还有些低等但是却也让我们惊喜的“智能设备(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智能语音助手等)”。说白一点,但凡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模仿人类的智能的研究、开发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等,都可以归到人工智能领域。个人觉得,目前的人工智能,大部分还停留在“能”的阶段,是对“人的能力”的模仿,而作为人区别于其他物的最根本的“智”,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初级的阶段,比如情感、情绪、对情感和情绪的感受和控制;比如对于价值的判断,在特定环境(情感和逻辑冲突)下对于价值的判断,等等。这些远超过逻辑,依靠心理、哲学和生物性冲动来控制的精神属性,应该才是 AI 应该去追求实现的。当然,或者是 AI 不应该去触碰的。
Cybernetics_控制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技术不断改造和重新定义的时间线上,Cybernetics 这个词正是伴随着科技发展,伴随着人类对于自己和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在1948年才出现的。当时,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控制论》,作者(Norbert Wiener)创造新词“ Cybernetics ”命名一个全新的学科,控制论,这本书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学科的奠基之作。控制论有两个核心思想:闭环反馈(控制+反馈)和人机交互,而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对于机械更好的控制。两个核心思想也是两个核心过程:机械通过传感设备将人类想知道,对于决策有价值的,当时当地的环境信息传递出来;人类根据反馈信息作出反应,并对此施加控制,下发指令;通过循环这个过程实现“更好”控制的目的。而人机交互则是对于信息反馈的接受和指令下达的实现的“人和机械”理解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两点,需要同时对于自动控制、传播学、电子技术、无线电通讯、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医学、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基于这个理论,机械延伸了人类的肢体、器官;而反过来,人脑以决策在服务机械。
Dark Matter_暗物质
最近,暗物质最大的新闻应该算是“悟空”可能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一是可能,二是发现的证据,而不是实际的存在。因为,暗物质的存在本身就还是一个猜测(最近也有英国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物质发现,也可能会推翻这个猜测)。暗物质是这样的一种“概念存在(或者叫理论存在)”:它不发光,也不反射光,也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比电子和光子小,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换句话说,就是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用于发现和观测世界的方法,对于暗物质都是无效的。所以,我们看不见它,这样是“悟空”让全球瞩目的发现,也只能是发现它存在证据的原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假设”出的暗物质,几乎完美的解释了学界对于矮椭球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
Nanotechnology_纳米科技
纳米,很小很小的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应该已经是我们熟知的一个常识。那么纳米技术呢?基于纳米量级的一个技术?官方解释,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并对这个尺寸范围内材料的性质进行重新认识以及应用。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纳米材料、纳米动力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科技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通过将我们认知的物质的构成,从可见的级别下钻到不可见的级别之后,科学家们发现了“白马非马”,物质在纳米级别进行分解和再排序后,出现了更多“碳粉”和“钻石”的神奇差异。
Precognition_预知未来
感知到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否真的能够预知未来,但是有两种现象可能给我们造成了可以预知未来的错觉(或者真的是平行的宇宙或者时空在某一时间交汇了那么一下)。一种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对于视反应的补偿,一种是Deja-vu现象。
当我们的视网膜接收到光线的刺激时,需要大概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让大脑将光线信号转换成为视觉感知信息。 为了补偿这种神经系统延迟,大脑会对未来十分之一秒所发生的变化进行“编造”或者“演绎”并反馈,完成对于延迟的补偿,帮助我们进行判断。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本来静止,但是看起来又是移动或者转动的图片。
Deja-vu现象,法语,“似曾相识”。简单来说,就是当下的场景或者发生的事情好像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当看见一件东西或者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把记忆存储在缓存区(短时记忆),然后再存储到内存区(长时记忆)。当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记忆存储发生错误的时候,会把短时记忆错存储到历史记忆中去,眼前的事物就会同历史记忆中的信息匹配,就觉得好像以前已经发生过。研究显示,在大脑疲劳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且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Psychokinesis_念力
习惯上,也称为telekinesis,在语源上,来自希腊语(缩写分别为PK和TK),指的是通过意识的能力去影响和改变物质世界。典型例以包括通过意念来扭曲(比如掰弯勺子)或移动物件(空中浮物),以及影响随机数发生器的输出。目前并没有让人信服的理论或者试验来证明它的存在。
不过,如果我们接受我们的意识,或者我们的脑活动是一种能量的话,那么对于念力的理解或许就有不同。举个简单例子,当我们坐着睡觉或者打盹的时候,在睡着的瞬间,脑袋会自然下沉,然后惊醒。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当我们睡着的时候,显意识消失,脑活动减弱,能量减弱后不足以支撑物质躯体。如果觉得这个例子扯淡,那么我们还有一个普遍接受的物质的认知,就是我们的脑活动是以“脑电波”的方式可以被测量和记录的,而另外一个我们接受的物质认知是,作为“波”它是一种能量的表达式,比如微波炉的“微波”,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对于脑电波的了解还知之甚少。只要我们相信,并不存在不可知,那么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比如“Mindflex”,一款由美泰儿(Mattel)研制开发的心灵控制游戏,也许就是一个开始。
Suspended Animation_暂停生命
暂停生命的呈现,但凡是涉及到宇宙出行题材的科幻片里看到过很多次了。通常意义上是指通过外在的方法(例如医疗科技),把生命的过程减慢至几乎暂停,但生命不会死亡;或称人工冬眠。当前的技术水平和条件下,已经可以完成这个过程的模仿,具体的来说:将把生命体内的部分血液替换成冷冻液以降低温度,当进入低温状态之后,生命体细胞的呼吸耗氧量下降,体内的化学反应变慢,从而进入到“暂停的状态”。有点类似于把食物放进冰箱,可以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其实正是低温环境降低了微生物的活跃和繁殖。所以,从理论上说,生命的进程可以随着温度的下降减缓并定格,再随着温度的回升而再次复苏。
在2005年7月,科学家把狗的血抽走,把冷冻的保护液输入它们的循环系统以置换本来参与代谢循环的血液,并在暂停血液流动下保存它们的生命。在宣布狗临床死亡後,再把血输入它们的循环系统,再用电击成功使它们回复心跳。
Teleportation_瞬间移动
瞬间移动是一个听起来有速度感,但实际上的感受是“存在感”的一个词,因为这个词,指的是将物体传送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这种传送的表现形式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线性”、“高速”的位置移动,用个不太恰当的形容,可以说是“闪现”。再具象化一点,比如《星际迷航》里企业号船员的在时空里的穿梭。
目前我们的认识范围内,有两种理论证明瞬间移动的可行性:
一、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认为,如果物体的引力或能量足够大,那么它将有足够的力量使空间发生扭曲,而使三维空间中的两个点被拉近。如果这种能量强到能让两个点几乎重合,从重合的三维空间的两点之一穿过,将直接跨越两点间的三维空间而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另外一点,这样便达到了瞬间移动的效果。
二、量子态隐形传物
“量子隐形传物”的基础是“量子纠缠”,而量子纠缠是已经被多次实验重现且被广泛接受的自然存在。量子纠缠是指处于特定系统中的两个或多个量子,即使相距遥远也总是呈现出相同的状态,当其中一个量子状态改变时,其他量子也会随之改变。以量子的这里特性为基础,先提取”目标物“的所有信息(量子级),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接收地点,接收者依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完全相同的基本单元,制造出原物完美的复制品。传递信息的方式称为”信道“,传递的信息的内容包括了”角量子数、角动量等“。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瞬间移动实际上并不是”本体“的位移,而是信息的传输,最终实现的也更像是”本体“的复制。而我们对”目标物“的信息进行测量的时候会改变当前目标物的信息(量子级),并最终可能摧毁”目标物“的本体。所以, 量子在一个地方神秘地消失,又在另一个地方神秘地出现。
当然,在这一季里,编剧们还讨论了,Transmogrification(变形)、Neuroimaging(神经影像)、Parranormal Communication(心灵传输);Parallel Universes(平行宇宙),我们在后续每一集的分享里再展开来聊。无疑,我们现在越来越生活在一个被技术定义的时代,我们的常识、传说、神话被科学解释,天马行空的幻想成为严格计算的科学原理,而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而得到改变。当我们对着智能音箱说出,”你好,天猫,播放轻音乐“的时候,脑子是否能够想起哈利波特拿着手杖,念出咒语的画面。